成都体育学院

高校类型:二本
所在地:四川省成都市
学校网址:http://jxjyc.cdsu.edu.cn/
立即报考
  • 学校主页
  • 学校介绍
  • 新闻动态
  • 招生专业
  • 招生简章
  • 网上报名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9000余人,博士与硕士研究生1100余人。现有各类在岗教职工12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600余人,高级职称240余人,中级职称270多人,国际和国家级裁判、运动健将各100余人。学校涌现出不少蜚声体育界的专家、学者,有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国家体育总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名中医、博士生导师共70余人、国内外客座教授、兼职教授40余人。

    学校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现设5院(足球运动学院、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武术学院)、8系(体育教育训练一系、体育教育训练二系、体育教育训练三系、经济管理系、新闻系、外语系、艺术系、休闲体育系)、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附属中等体育运动学校、附属竞技体校共16个教学单位,有体育史研究所、运动医学与健康研究所、郑怀贤骨伤研究所和郑怀贤武学研究所等4个研究教学机构。以本科教育为主,开设了18个本科专业,跨教育学、医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学、艺术学等7大学科门类。其中,4个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专业为四川省高校本科特色专业、3个专业为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具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和体育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新闻传播学等四个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有1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同时还拥有体育、中医、新闻与传播等三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成绩突出,在2006年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在2012年全国学科评估中体育学学科整体水平位列第五,居西部第一。在近两届全国体育院校教学成果奖评审和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中,获一等奖7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9项;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得首届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和教育部“新苗体育奖学金”。学校科研水平稳步提高,2000年以来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6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6项,包括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省部级项目400余项,形成了以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为代表的高水平科研成果,获得包括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在内的多项省部级科研奖励。建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和四川省运动健康社科普及基地。有3个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学科、在5个四川省重点学科中,有3个为四川省重点学科之中的重点建设项目。“运动医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各1个、四川省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学校编辑出版学术刊物《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体育教育研究》,其中,《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CSSC来源期刊。学校附属体育医院为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和全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学校还建有以体育史为主题的博物馆。

    学校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全国举重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全国武术套路青少年培训基地和全国田径短跑、跨栏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和优秀后备人才的任务。按照“亦读亦训,科学训练”的办学方针,紧扣“体教结合、不断探索、培养人才、为国争光”主题,现已在举重、艺术体操、武术、田径、水球等竞技项目上形成优势与特色。2002年以来,我校在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亚运会、亚洲锦标赛、全运会、全国锦标赛、全国冠军赛八大赛事中,共获得金牌271枚、银牌249枚、铜牌241枚

    学校不断加强对外交流,现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援外教练员培训基地,也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具有招收华侨、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学生资格的高等院校。目前,学校已与20个国家和地区30余所大学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美国、英国、爱尔兰、丹麦、澳大利亚、泰国、港澳台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余所世界知名大学构建了“2+2”、“3+1”和“3+1+1”学士、硕士学位学生联合培养体系。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9000余人,博士与硕士研究生1100余人。现有各类在岗教职工12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600余人,高级职称240余人,中级职称270多人,国际和国家级裁判、运动健将各100余人。学校涌现出不少蜚声体育界的专家、学者,有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国家体育总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名中医、博士生导师共70余人、国内外客座教授、兼职教授40余人。

    学校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现设5院(足球运动学院、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武术学院)、8系(体育教育训练一系、体育教育训练二系、体育教育训练三系、经济管理系、新闻系、外语系、艺术系、休闲体育系)、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附属中等体育运动学校、附属竞技体校共16个教学单位,有体育史研究所、运动医学与健康研究所、郑怀贤骨伤研究所和郑怀贤武学研究所等4个研究教学机构。以本科教育为主,开设了18个本科专业,跨教育学、医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学、艺术学等7大学科门类。其中,4个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专业为四川省高校本科特色专业、3个专业为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具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和体育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新闻传播学等四个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有1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同时还拥有体育、中医、新闻与传播等三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成绩突出,在2006年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在2012年全国学科评估中体育学学科整体水平位列第五,居西部第一。在近两届全国体育院校教学成果奖评审和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中,获一等奖7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9项;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得首届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和教育部“新苗体育奖学金”。学校科研水平稳步提高,2000年以来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6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6项,包括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省部级项目400余项,形成了以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为代表的高水平科研成果,获得包括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在内的多项省部级科研奖励。建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和四川省运动健康社科普及基地。有3个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学科、在5个四川省重点学科中,有3个为四川省重点学科之中的重点建设项目。“运动医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各1个、四川省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学校编辑出版学术刊物《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体育教育研究》,其中,《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CSSC来源期刊。学校附属体育医院为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和全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学校还建有以体育史为主题的博物馆。

    学校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全国举重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全国武术套路青少年培训基地和全国田径短跑、跨栏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和优秀后备人才的任务。按照“亦读亦训,科学训练”的办学方针,紧扣“体教结合、不断探索、培养人才、为国争光”主题,现已在举重、艺术体操、武术、田径、水球等竞技项目上形成优势与特色。2002年以来,我校在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亚运会、亚洲锦标赛、全运会、全国锦标赛、全国冠军赛八大赛事中,共获得金牌271枚、银牌249枚、铜牌241枚

    学校不断加强对外交流,现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援外教练员培训基地,也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具有招收华侨、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学生资格的高等院校。目前,学校已与20个国家和地区30余所大学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美国、英国、爱尔兰、丹麦、澳大利亚、泰国、港澳台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余所世界知名大学构建了“2+2”、“3+1”和“3+1+1”学士、硕士学位学生联合培养体系。

    .
    成都体育学院关于开展2022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名报考工作的通知

    各相关助学点:

    2019年10月(17.2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名报考工作将于8月29日—9月8日进行。为确保工作顺利进行,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准备

    各相关助学点要提前做好宣传,特别是要针对实行网上评卷后的工作新要求、答题新变化,加强宣传和培训、演练,尽可能将新变化、新要求周知到每一位报名报考考生。要严格按照四川省201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相关时间节点,认真做好各项工作的安排部署(工作日程安排附后,附件1)。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强化责任,狠抓具体工作落实,设备设施部署到位,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二、报名报考

    1.报名报考时间安排:
    9月1日—6日18:00前,社会考生网上课程报考。
    9月2日—7日18:00前,应用型专业考生网上课程报考。

    2.报名报考网址

    3.报考课程缴费:报考课程缴费需考生自行在网上完成。自学考试考务费按省发改委、省财政厅批准的项目和标准执行。
    报名报考具体业务咨询。

    三、考点设置

    201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部安排在标准化考点进行。考点编场必须实行社会考生和应用型专业考生混合编场。

    四、准考证发放

    需要补办准考证的考生,可于8月29日至10月13日上午12:00期间直接在报名报考网址:http://wb.zk789.cn申请补办并支付制证工本费。

    应用型专业考生补办的准考证均在所属学校领取。

    准考证补办成功申报并缴费的由制证公司统一制作。

    各自考助学点要认真做好考生准考证的补办工作。考试前,因特殊原因遗失准考证的,经过严格审查后,可予以办理临时准考证,应用型专业考生补办临时准考证需凭由助学点开具证明带至我校自考办确认后方能办理。

    五、成绩公布与查分

    省教育考试院于11月17日公布本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绩。考生可在四川省教育考试院官方网站(网址:www.sceea.cn)或报考的市(州)、县(市、区)招考办、学校自考办查询考试成绩。考生查分申请递交工作安排在11月20日—21日进行。考生持本人准考证和考试通知单,应用型专业考生到注册学校自考办提交申请(附件2)。各助学点在11月22日12:00前须将汇总的查分数据、考生个人申请表(原件纸质版)报至成都体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12月4日省教育考试院下发查分结果。

    六、关于网上评卷

    本次(17.2次)考试继续实行网上评卷。按网上评卷的有关技术要求,考生需携带2B铅笔和0.5毫米的黑色墨迹签字笔参加考试。笔迹确认和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迹签字笔书写,非选择题必须按题号顺序作答,并在小题号栏注明题号。考生必须在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答题卡须保持清洁、完整、严禁折叠,严禁使用涂改液和修正带。考生参加考试具体答题要求,详见四川省教育考试院官网www.sceea.cn上公布的《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答题须知》,各级招考办和学校自考办要提前做好宣传工作,确保考生按规定参加考试。

    附件:
    1.成都体育学院2019年10月(17.2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日程安排表
    2.年 月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查分申请表

    成都体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2022年1月19日
    附件1:
    成都体育学院2019年10月(17.2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日程安排表


    时 间
    工作内容
    承办单位
    9月1日-7日18:00
    社会考生网上课程报考
    各助学点
    9月2日-8日18:00
    应用型专业考生网上课程报考
    各助学点
    9月13日9:00前
    报名报考数据上报截止
    各级招考办
    9月30日
    17.2次前置学历数据上报截止
    各助学点
    10月21日-22日
    2019年10月自学考试
    各级招考办
    11月17日
    公布自学考试成绩
    省教育考试院
    11月20日-21日
    接受考生查分申请
    各助学点
    11月22日12:00前
    接受各助学点查分申请汇总数据及材料
    成都体育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12月4日
    下发查分结果
    省教育考试院


    附件2:
    年 月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查分申请表
    申请人姓名

    准考证号

    参加考试县区及考点名称

    课程名称
    课程代码
    考场号
    座位号
    考试成绩




















    申请查分原因及理由:
    申请人签名:
    申请人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