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木豪格:柏雪木----文人创作的绝世风骨【伊犁老故事】

发布时间:2019-07-30 22:54:41   来源:自考网
锡伯族著名诗人何耶尔·柏林
969
(2019下卷0730)
“伊犁老故事”(969)
柏雪木(1896—1951年)是锡伯族重要的诗人,留存的代表作有长诗《汗腾格里颂》《素华曲》等,同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翻译家。民国时期他先后任惠远两等学堂教员、锡伯营公立学校校长、中国驻阿拉木图领事馆秘书、副领事、领事。1936年至1938年他在特克斯任设治局局长和县长期间,是特克斯八卦新城的始创者之一。作者在本篇侧重介绍了柏雪木在诗歌方面的成就。作者在本期披露的柏雪木父母及家人的老照片亦十分珍贵。
——编者潘景芳
原创作者拙木豪格:
柏雪木----文人创作的绝世风骨
柏雪木(1896—1952),何耶尔氏,名柏林,字雪木,世人习称柏雪木,笔名辽鹤、愚如。锡伯族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代表作品有诗歌《汗腾格里颂》《素华曲》《送瘟神》《老妇泪》《铜刀行》,小说《西迁史》及译作《哀希腊》(拜伦)、《叶甫盖尼·奥涅金》(普希金)等。其大部分作品在十年浩劫中散佚流失,现仅存遗作《汗腾格里颂》《素华曲》《送瘟神》等。
诗人生平与创作背景叙述
清光绪八年(1882),清政府收回被沙俄侵占十年的伊犁,重建惠远新城。因同治战乱遭重创的原惠远满营建制尚存,却兵丁锐减,遂从锡伯营抽调3185名军民补充惠远满营,恢复八旗,史称新满营。柏雪木1896年秋即出生在惠远新满营一个清贫的锡伯族书香门第。
柏雪木5岁时即入私塾,系统诵习传统经典,并表现出强烈的进取欲望和博闻强记的聪明才智,有被“拦路逼诵”的轶闻流传。191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惠远两等学堂,先后任惠远两等学堂教员,锡伯营公立学校校长,因当时柏雪木尚未满20岁,被乡亲们戏称为“娃娃校长”。
20世纪二十年代初赴苏联留学,1925年起历任中国驻阿拉木图领事馆秘书、副领事、领事等职。1933年回国后担任伊犁地方政府外事局局长、特克斯设治局局长、特克斯县县长等职。在特克斯县任职期间,在上级领导下实施特克斯县新县址“八卦城”的勘察选址,参与绘图构想、规划设计到初期建设等重大事宜。后因离任,由继任县长班吉善继续实施此项意义非凡的工程,终于给后人留下一个享誉神州的历史文化瑰宝。
特克斯八卦城鸟瞰
柏雪木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战乱频仍、文化对流和大变革大转型的时代,激发并促其形成开放包容的思想体系与忧国忧民、清流激浊的文人情怀,这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柏雪木仅存的几首诗作考量,其作品基本面貌明显体现出与历代文人创作相一致的倾向,极富文人风骨,文人情感,文人美学,在锡伯族文学史上堪称开一代先河之宗师。
文人创作风骨的形成机制
01
创作主体的深厚学养
柏雪木出生在一个深具家学渊源的传统锡伯族家庭,其曾祖父就是在锡伯营八旗嘎善享有盛誉的军旅文人何耶尔·.温克津,他写于19世纪上半叶的《辉番卡伦的来信》开创了西迁锡伯族民间文学创作的文本时代,为后世学子及专家所极力推崇。柏雪木从小即受书香家风的熏陶,在满语文及母语方面经历了严格的训练。5岁被送入私塾,开始系统学习国学经典,加之本人天赋峻拔,聪颖进取,打下了深厚的学养根基。
从柏雪木传世的两首长诗《汗腾格里颂》与《素华曲》来看,创作主体的丰富学养在其作品中得以充分体现,形成他诗歌创作的鲜明特征。
《汗腾格里颂》是柏雪木在特克斯任县长时写成的。在诗中,诗人赋予描摹对象——天山主峰汗腾格里以纵横捭阖、沧桑阅尽的生命体征,以诗人与汗腾格里对话的形式,将艺术想象的时空推演到无限深广的境地,从连绵起伏的天山脉系到穿行奔腾于其间的纵横江河,从洪流冲积形成的广袤平原到洪荒死寂的瀚海沙漠,笔锋所指,万物尽显勃勃生机。
尤其对伊犁河上流特克斯川的生态描画,笔触精微,饱蘸深情,是一曲赞美母亲河的圣歌。大川一泻千里,蜿蜒流经无数险阻,水流澎湃,日夜有声,缓流之处,一片草原,群山环峙,远眺松柏似剪,近视绿草如茵;涧水淙淙,天空蔚蓝,使人心旷神怡。在对汗腾格里环抱下的自然生态进行一番泼墨写意似的叙述后,诗人的笔触转向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深度思考:
景仰崇高峰,
问君何年生?
江山本不老,
何以鬓发霜?
汗峰闻吾语,
回答久唏嘘,
史前不足道,
三千转一瞬,
沧桑阅历多,
焉能不早老?
诗人借汗腾格里峰的口吻,开始引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历史传说、名人典故及神话寓言:从亚力山大·马其顿东征到罗马王遣使中国,从乌孙月氏兵戎相见到汉家公主远嫁西域,从匈奴陈兵文姬归汉到玄奘取经神山留迹,电闪雷鸣之间,早已穿越数千年。我们从诗中还能读到薛仁贵征西、铁勒突厥角逐、巴伦噶尔结盟、鲜卑部落独得天时等历史事件,及武则天、成吉思汗、长春真人、阿克苏公主等诸多历史人物的事迹。
《素华曲》写于1945年,全诗200行,七言古体,并附引词共480余字,发表在1947年8月20日出版的《瀚海潮》汉文沪版第1卷第8期。作品一经面世,就在锡伯八旗嘎善争相传抄,迅速流传,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
该诗以素华身世为线索展开叙事,艺术地再现了发生在清同治年间那段腥风血雨的历史。素华以柔弱之身力挺民族大义所释放出的生命能量,构成诗歌荡气回肠的铮铮节律,令读者每每引吭高歌。
《素华曲》虽为叙事,却十分关注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示,不事藻绘,不巧不拙,顺时序娓娓道来,曲迴自然,突兀跌宕,颇受白居易“新乐府”诗风熏染并深得其精髓。
柏雪木父亲讷尔合额(前排左二)、柏雪木继母(前排左四)、柏雪木女儿柏令仙(前排左三)。柏雪木长子柏竞存(后排左一)、柏雪木妻子金花(后排左二)
02
创作主体的人生阅历
与出入市井、老死乡里的一般性群体不同,作为知识分子群体的文人,都有着相当丰富的人生阅历。所谓诗和远方,所谓兼济天下,自古以来就是文人终身追求的人格理想。他们不甘心守在父母身边,终其一生去营造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所谓甜蜜生活。知识给了他们一颗不安分的心,敦促他们将目光投向远方。或求学,或云游,或入仕,或流浪,让自己的生命始终处在激昂状态,从中获得心灵解放的快慰。
柏雪木正是这样一个有激情有理想并知行合一的文人。自幼熟读经典,学富五车,弱冠之年,即享盛名。但他并未就此止步,弹冠自娱,而是背负理想走出国门,踏上留学深造的生命远征。学业结束后因成绩优异,被直接留在中国驻阿拉木图领事馆工作,后又在伊犁地方政府任职。
广博的人生阅历,为他的诗歌创作准备了丰厚的表达空间,使其诗歌创作形成非常鲜明的文人特色:讲究情感抒发的尺度,不激不励,中庸自如,有着非常坚韧的艺术张力;万千气象,浑然一体,深具解牛烹鲜的非凡功力;古今中外,经典掌故,信手拈来,镶嵌无痕,其精心构筑的美学语境充满激情四射的穿越感和暴发力。
03
创作主体的思想锐度
广泛的文本阅读和丰富的人生经历,决定了一个人乃至一个群体思想的高度与锐度。纵观人类文化史,每一个认识进步和每一次思想超越,都是在拥有知识的阶层和群体中得以暴发并实现的。这种现象反映在文学领域,就自然形成中国文人创作的一大特点。
屈原的作品应该是中国文人创作的最初原型,他的《离骚》,他的《天问》,他的《九歌》,奠定了中国文人群体在用诗歌表达思想方面的类型圭臬。之后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唐宋诸家中具有文人情怀的精英们,都在他们标新立异的创作中将自己的思想表达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度。
在柏雪木的诗歌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中国文人创作的这一显著特征。他的语言犀利,表达精准,思想峻拔,能够透过纷乱的历史烟云揭示出世事运动的本来逻辑。孤愤料峭的文人品格,游刃有余的文人技巧,阅尽春秋的文人视野,很自然地构成其诗歌气象万千的文人情怀:
吾乡有女貌如花,
惊才绝艳字素华;
明珠十斛聘不得,
琴趣诗思是生涯。
艳如桃花冷如冰,
气挟风雷目凝星;
岭上梅花拟品格,
水中莲藕比聪明。
颠倒一代英雄手,
西施入吴为复仇;
筠冲髡奴何虫豸,
发踪指示如嗾狗。
阿侬使命泐心头,
不是伤春不感秋;
家国隐恨何时了,
怅望河山一凝眸。
临别慷慨前致词,
词意宛约耐人思;
我已泪尽无可挥,
安时争似危急时。
忍死须臾待光复,
不见王师憾何如;
一生期愿尚杳杳,
死到九原不瞑目。
曾冀还将旧殷勤,
漫能惜取眼前人;
而今已矣远去也,
须谅阿侬区区心。
生则飘零死异域,
回首祖国家何处;
肠断旧时浣纱溪,
再来除是梦中路。
(《素华曲》1947年8月20日出版的《瀚海潮》汉文沪版第1卷第8期)。
一介民女素华因《素华曲》而永远定格在历史的坐标上,传说中的模糊定位在文本的干预下,其价值判断和事件边界被清晰固化。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揭示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逻辑性,赋予历史人物以深刻的能指内含,在这样一个创作过程中,创作主体的思想锐度起到决定性作用。
柏雪木家人合影。柏雪木妻子金花(二排左一)、柏雪木大姐(二排左三)、柏雪木长子柏竞存(一排左一)、柏雪木女儿柏令仙(一排左二),其余为何耶尔氏本家媳妇及子女
04
创作主体的情感深度
柏雪木是一位极富创作激情的诗人。广博的经典阅读和知识储备,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上下求索,把他历练成为一个悲天悯人、情感磁场格外灵敏、精神反应异常深邃的人。他的诗,非但词藻华美,意象万千,而更能打动读者的是具有人文广度和人性深度的情感,并构成他诗歌艺术的灵魂风度。
具体到作品,诗人的这种情感深度表现为跌宕起伏的多重性和层次感。在《汗腾格里颂》中,诗人浓墨重彩,激情澎湃,任思想驰骋穿越,任情绪泛滥成海,对祖国大美山河表达了最深沉的爱;集胸中才华,捧景仰之情,为雄峙西域边关的汗腾格里峰献上最赤诚的颂辞。诗中所迸发的厚重情感,既在一般意义上阐释了文人群体范畴的价值共识,也凸显出诗人主体的个性色彩。
在《素华曲》这首叙事长诗里,诗人的情感落实到更为深沉而悲壮的民族存亡和人性罹难的普世价值层面,将视界与想象中的万千意象幻化为意蕴生动的情感载体,充分表达出诗人对素华的无限景仰和追思。生活在清同治年间烽火连天战乱频仍背景下的锡伯营民女素华,因美貌和贤淑遭受耻辱命运,被迫嫁与敌酋“苏丹汗”为妃,演绎了一出肝胆俱裂的人生悲剧。在那个灾难可能随时降临到同胞亲族头上的黑暗岁月里,素华巧妙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无数次化解了几近亡族的危难,表现出一个羸弱民女的天赋智慧和勇敢心灵,谱写了一曲牺牲小我人生换取大我生存权力的巾帼史诗。
《素华曲》以洗练笔法简明叙述了历史背景后,即转入对素华悲凉身世的描写,从无忧无虑的闺帏少女到初为人妻的甜蜜光景,从突如其来的“汗王”强聘为妃到义无反顾的飞蛾扑火,诗人将美的诞生与毁灭不厌其精地展示给读者,让灵魂的痛布满字里行间。这种痛彻肺腑的表达是一般意义上的世俗情感,是族胞亲情层面的一声叹息,一曲悲歌。
往下,诗人难以控制的孤愤幽情延展到更为深广的精神领域,既有对素华所表现出的机智勇敢的感佩和景仰,也有对战争给族胞带来的深重灾难的慨叹与无奈。尤其是素华最终选择远走他乡与亲人诀别的场景描写,以素华自述为视角,将读者带入经典环境下的主体心灵世界,真切感受到素华此情此景中心如死灰般的沉痛心境。
《素华曲》末尾,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既凄美又心酸的景象:异国他乡的城郊,曲径通幽的迷濛,荒草掩映的青冢,燕泥尘封的墓碑,孤独的诗人收敛起旷古悲情静静追思和凭吊心中的女神。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曾经为民族大义敢入地狱的民女素华,早已香消玉陨,埋骨异域,只留下一曲感天地泣鬼神的悲情往事令后人隐痛难忍。
诗歌孕育的情感风暴在抵达极深的景致后突然升华为一种难以名状的宁静,就像惊涛骇浪过后的大海,真空般死寂,彩虹英勇地撕裂黑暗的云层,听得见湿漉漉的海鸥尖锐的叫声和拍打翅膀的脆响,那是情到浓处化甘美的诗语境界,是只有文人创作所能触及的审美觉悟。
柏雪木与妻子金花及女儿柏令仙(中国银行新疆分行原行长康美母亲)合影
文人创作特点的艺术形态
文人创作有自身高识别度的艺术特征。文人创作这个概念是来源于中国绘画理论的特定话语,在艺术批评史上已经被广泛认可。文人画作为一种艺术类型,在中国美术史上独树一帜,其艺术形态、艺术见解及艺术成就将中国画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推向巅峰境界。情趣性、书卷气、重技法、讲意境和唯美形式等审美追求构成文人画赏心悦目的艺术特征。
实际上,当我们考察中国诗歌史的时候会发现,文人创作同样以历代传承的方式形成蔚为壮观的艺术格局。在艺术形态上,与文人画异曲同工,文人情趣、文人气质、写作技巧与形式至上,是文人创作群体有别于一般性写作的审美标准。其实这一现象并不难理解,同为文人,在心理结构、审美情趣、价值趋向、艺术格调诸方面的追求和修为具备高度一致性的基础,只是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加以表现而已。
柏雪木的诗歌正是这样一种自觉的传承。
位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纳达奇牛录乡的柏雪木故居(编辑网摘)
01
文人情趣 气质高雅
诗歌中的文人创作倾向首先表现为诗语意境的文人情趣和文人气质,追求情绪表达的中庸境界及行文弄藻的高雅气质。或不激不厉,雍容有度;或格高意远,雅思深致;或恬淡安闲,清新俊逸;或钟灵毓秀,格物致知。正如刘禹锡《陋室铭》中所表达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文人群体不屑于卑论侪俗,降格以求,在诗歌创作中便表现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著与孤高。
柏雪木的诗歌作品很好地诠释了文人创作在审美价值趋向上的这种追求。他的《汗腾格里颂》意境旷远,气象万千,其峻拔超举的艺术想象无疑是以他胸中百万书卷的储备为雄厚基础的。因为学贯中西,所以妙笔生花;因为熟稔经典,所以吐纳书香。
《素华曲》中对情绪表达的管控能力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选择了叙事体裁,诗人的首要职责自然是把故事讲好。这是一个关于美的诞生与毁灭的故事,是一个民族面临覆巢危亡时痛苦挣扎的故事,也是一个浴火重生的凤凰精神涅槃的故事。
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在情感表达层面做再大幅度的狂泻也不为过,但诗人并没有让一腔悲愤左右自己的情绪安排,而是收放有度,张弛节制,使长达二百余行的诗篇自始自终被有序的情感流动所撑满,形成一个弓圆帆鼓的情感气场。
我们读它,便不会陷于因故事本身而引发的非理性迷乱,在深切感受无处不有的情感沐浴之同时,诗人教会我们如何思想,如何阅读诗化的历史。所谓文人情怀支配下的文人创作,就是以精美的藩篱圈住肆意与泛滥,让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思想变得秩序井然而富有逻辑性。心中虽有雷霆万钧,笔下却是波澜不惊,气韵生动,海容雅量,艺术张力油然而生。
柏雪木(前排右一)在中国驻阿拉木图领事馆任职期间与友人殷登恩(前排左一,安姓,著名导演广春兰父亲)、仲孚(后排中,原新疆工学院俄语教授)等合影留念
02
技艺之胜 形质之美
文人画的艺术表现形态有个突出的特征,即技艺之胜,形质之美,形式上讲求画印双璧,书画俱佳,一纸书卷气,满幅清流胆。因为文人群体大都经过严格的程式化训练,尤其注重技艺的亲授与传承,对唯美形式的追求是一种普遍倾向。表现在诗歌创作方面,传统体裁的写作格式与形式要求,也是诗人们纷纷自觉尝试的领域,在他们的作品中占有相当比重。
柏雪木的《素华曲》便是这种类型创作的典范之作。
《素华曲》是一首七言古体诗,显然受到中唐新乐府诗风的深刻影响,“重通俗,尚写实”,在语言上力求浅近灵动,叙事中细节至上,与白居易的《长恨歌》、元稹的《遣悲怀三首》等诗风很相近。全诗共200行,有引言(自由词)480余字。
玩味整篇《素华曲》,有引有诗,合璧生辉。引词以叙述背景为主,夹以抒情:“哀斯人之遭遇,异世同悲;感世事之变幻,白云苍狗;抚今追昔,神伤心痛!”诗歌部分则叙事与情感抒发并重,相得益彰:“ 蜀鸟不痗,啼血与残月并逝,辽鹤再来,城郭同人民俱非;当时怀抱,颇同文山;此且笔墨,不类皋羽!在强暴威胁之下,抒山河故国之思,不揣陋劣,缀成俚句,长歌代哭,写我心曲,邦人君子,哀此茕独!天道如何,吞恨者多,和泪与墨,写素华之歌!”
《素华曲》是一部以内容完胜的巾帼史诗,但其形式也不胜精美和臻于完善,玉椟匹配,美美与共。
柏雪木故居(编辑网摘)
03
用典之丰 主体干预
《汗腾格里颂》用典之丰,在诗歌创作中实属罕见。为渲染汗腾格里峰作为阅尽人间春秋的一个角色,诗人开启时空记忆,上下三千年,纵横几万里,让中外历史上凡与这方地理坐标有过牵连的各色人物悉数登场,让那些曾经深刻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历史事件像记录片似的再次一一闪现。诗歌名为献与汗腾格里的赞美颂辞,实则为读者打开了一本厚重的历史典籍。
《素华曲》所叙述的故事因与中国历史上曾经屡屡发生的“和亲”事件暗合,所以诗歌中的用典多属同一原型:
细君公主行万里,
乌孙更在大漠西,
一阕黄鹄凄煞人,
功与博望合并题。
文成下嫁赞普王,
土番奕世服大唐,
玄奘东还公主西,
一样佛法化西藏。
罗马帝国称天骄,
将军传粉态苗条,
金塔王后钟情甚,
操纵俊杰固邦交。
昭君有恨死番邦,
李陵无节不还乡,
一缕侠魂今何处,
我欲大招倩巫阳。
诗歌用典能够增加作品的厚重意味,最大限度延展能指边界,帮助读者多角度多层次理解和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是文人创作惯于使用的一个重要手法。柏雪木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将这一艺术手法运用得非常娴熟,做到了信手拈来,燕过无痕,形成他诗歌作品的显著风格。
柏雪木的诗歌还沿袭了文人创作中的直抒胸臆、主体干预倾向,这是彰显诗人价值判断、道德意志、审美追求的一个重要方面。诗人往往以主体资格入诗,或激情表白,或娓娓倾诉,或嬉笑怒骂,或细语柔言,让读者真切感受到诗人似乎近在咫尺的呼吸、心跳和血液的流动,产生一种无间隔意味的阅读愉悦。
柏雪木手迹
结 语
柏雪木其实是个多产的诗人与作家,有生之年曾写下大量诗歌,多部小说、戏剧和专著,还翻译了不少英伦苏俄等优秀文学作品,但因种种原因大都散佚,实属可惜,不能不说是锡伯族文化史一个难以估量的损失。所幸《汗腾格里颂》与《素华曲》这两部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得以传世至今,能够让我们领略到诗人在诗歌创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和绝世风采。
诗人柏雪木晚年存照
(本期照片除署名外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拙木豪格,本名安德海,男,锡伯族,1958年8月1日生于新疆伊宁。大学学历,主任编辑技术职务。当过高校教师、报社记者、企业主管,现为独立撰稿人。
作者文学活动自述
198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先后在《民族文学》《中国西部文学》《星星诗刊》《伊犁河》等杂志发表诗歌50余首共计3000余行,长诗《马》、组诗《申请修炼》《黑色主题》《北方摇篮》《和一种情绪握握手》及《乌鸟》产生一定影响。长诗《唱给伊犁河》于2003年11月被中央电视台《子午书简》栏目选中,由著名主持人任志宏全文朗诵并解析。另发表散文60余篇,其中《感觉生命》《再见伊犁》等产生广泛影响。著名学者郭德茂、范学新、陈出新等著有关于拙木豪格诗歌及小说创作研究的评论文章见诸刊物和报端。
目前正在进行小说三部曲《大清锡伯营》的创作,其中第一部(66.8万字)已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于2015年5月出版发行,系陕西省出版资金精品项目。小说《大清锡伯营》三部曲计划完成120万至150万字,年代跨度近200年,是迄今为止关于锡伯族西迁历史的史诗性作品,结构宏伟,波澜壮阔。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