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错题引发的"教研风暴"

发布时间:2019-09-14 22:17:39   来源:自考网
来自贵阳的教研员王洪翠老师,通过微信发来这样一幅作品。

留言里,她告诉我,有一初中老师面对这一错误,指出,"这不是一般的粗心问题,而是缺乏严谨的分类思考问题",并表示不太能够理解这一观点,想和我探讨一下。
坦率说,初中老师的留言,我也不是特别明白。毕竟跨了一个学段,思维方式与话语系统,各自不同。
遗憾的是,不能和这位初中老师深入聊一聊。或许,对话,才是澄清彼此观点,达成沟通与理解的关键。
于是,只能回到错题本身,试图借助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获得一些想法。
就在自己对这一问题有了初步的思考后,突然想起6月份在"求真悟道"论坛上,我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所有的独立思考,都包含着某一种偏见。"
于是,突发奇想,决定借助朋友圈,听听更多数学同仁的想法,权当是一次网络研修吧。
结果,圈友们的讨论热情,远远超乎我的想象。
不到三个小时,在朋友圈或通过私信给我留言的老师,多达60多位。其中,字数超过30的"有效"留言数量,高达40多条。
如火如荼的研讨氛围,迫使我在朋友圈作出承诺--
"朋友圈教研,简直不要不要的!下午,争取写一篇小文发公号,算是学习大家留言的体会!"
于是,开始认真阅读每一条留言,并尝试对留言进行分类。
通过阅读,不难发言,对于上述错题的分析,大致分为如下三种情形。
情形一,主观解读型。
来自南京的学生家长周女士,给出了这样的解读,"这是加法与减法的混乱,这题孩子当成减法做了,碰到加减混合运算的时候,孩子不小心就会绕错。对策就是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碰到这类题目时慢一点,看清楚加法还是减法再下笔。"
想必,在"母慈子孝"或"鸡飞狗跳"之时,周女士日常没有少经历这样的场景,一看就是经验之谈啊,甚至还"买一赠一"给出了教学建议。先来点个赞!
来自镇江的江老师,脑洞有点大--"这个小孩两个一位数和超十不会算。看到8想到与10差2,然后不知道怎么办,他的脑子只能想到5加2,因为这个他最容易想到,他有点记得老师说过十位要加1,于是这样做了。做完不放心,看看同桌,答案是82,于是就抄了过来。"
哈哈哈哈,谁告诉你抄了过来的?好吧,朋友圈里确有不少人提到了这样的想法。不过,他们的用词要更含蓄一些--向同桌借鉴了一下。
来自南京的陆老师,给出了更深入的解读。"从痕迹上来看,这娃留下了退位点,计算个位数时当成了减法,跑偏了,跑完个位后,突然转向,方向又跑对了,跑回加法的轨道,按着这个路子跑到终点86后,顺手在横式上写了82,诡异的是这个82是正确的。"
陆老师是个校长,想必一定没有脱离课堂,否则,绝无可能分析得如此细致入微。也要点个赞!
同样是来自南京的杨老师,则给出了更专业的分析--"我猜,从书写的情况看,是那种认真的感统失调儿童。他会学得比较累,但是考试结果不一定不好。得等他长大,就好了。"
专业性和学术性,满满溢出。此处须点两个赞!
类似的留言,还来自重庆的樊老师、福建的梁老师、昆明的田老师等。因观点类似,此处不一一列出。
情形二,证据分析型。
率先打破画风的,是来自北京的杨校长--"没问问孩子?"
字数越少,问题越严重。
忘了这句话谁说的。但看了杨老师的提问,我心头一颤。
接着,是来自常州的潘老师--"有时过分的解读学生的错误,也是老师的自以为是!学生就是在为把竖式写得更整洁时,把注意力都放在写上,而忽略了怎么算了。原本学生就会算,并算对了!如果是那样,只当没有发生过!反而对学生更好!哈哈哈!给王子另一种解读思路!开个玩笑!"
我只想说,老哥,开个玩笑都能开成这个样子,让我们怎么活?!
反正,我是心头又一沉。
再接着,就是来自长沙的刘老师,他直接给出了教学策略--"我会让孩子们板演到黑板上,然后由同学们观察,发现,然后去解决,全程我只是个旁观者。"
殊途同归,仍是让学生自己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并由同伴作出评判与对话。
来自重庆的王老师,则直接给出了她与学生的对话--"我的学生也容易犯类似错误,与他们交流,通常是这些原因:在学习100以内加减法时,退位减法常被有意无意地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让学生经常练习,孩子潜意识里装了太多减法,因此计算个位时不经意就当减法算了......"
由于没有更多的师生对话细节,所以,暂时默认王老师得出的结论,就是基于和学生的交流访谈了。
情形三,纯属打酱油型。
因文字比较辣眼睛,此处就不一一呈现了:)
至此,圈友们的观点,已基本呈现完毕。
那么,此时的你,又保留怎样的观点呢?
是仍然坚守原来的想法?还是受他人的想法之影响,试图改变自己的观点?
与此同时,作为笔者的我,又坚持怎样的观点?
坦率讲,在看到错题的前2分钟,我的确试图对图中错题的错因,给出自己的解读。
但是,差不多就在自己将要给出解读的那一刻,另一种声音在我脑中回响--
你的想法真的对吗?
子非鱼也。
不应该听听学生是怎么想的吗?在这个孩子的头脑里,藏着这道错题唯一真实的思维过程啊!
当然,我也相信,之前持其他想法的老师,倘若再给几分钟思考,想必也不难想到这样的思考路径。
只不过,在当下的教学研究语境下,要想站稳"儿童立场"并不难。难就难在,在站稳"儿童立场",选择"儿童视角"之后,接下来,我们还要不要做点什么?
在立场和行动之间,我们还能做点什么?
笔者决定,不如让思絮再飞一会儿。
比如,除了直接和学生交流,借助语言向学生了解真实的想法以外,是否还有其他的探究路径?
能不能再给学生提供两道结构与难度系数相似的习题,给学生试一试。
"重复实验"过后,看看实验的结果,我们再下结论也不迟。
如果另两题,学生的解题思考与原题完全一致,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初步得出结论,这个孩子在类似的加减法运笔算过程中,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运算模型。
此时,我们再去了解他真实的想法,是否也不迟?
因为,"重复实验"还有可能带来另一种情形,那就是,剩下的两道类似的题,他都算对了。
那么,作为吃瓜群众的我们,是否该赶紧散了散了各回各家--忙了半天,人家只不过是一不小心粗心了一下而已。
再比如,能不能面对这些错误的学生--假定,这样的学生不只是一个--通过调整计算题中的变量,看看影响他们出错的原因在哪里。
比如,如果第一步加法中的个位相加不进位,我们把28改成24、23等,是否还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可以相信,不同的"实验结果"一定可以带来不同的原因推断,具体的教学策略与应对,自然也就大相径庭了。
再比如,尝试一下"对比实验",是否也能够帮助我们形成一些新思考?
比如,不妨找一些经常出现类似加减"融合运算"的学生,给他们计算一些两步计算的式题,再给他们计算一些一步计算的式题,难度系数相当。
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些学生在面对这两组算式时,出现错误的频次是否相似?
如果两步运算中出现错误的频次显著更高,我们是否可以得出另一种假设,那就是,因为两步运算的复杂性和程序的冗长,有可能会干扰到学生的计算思路的正确。
如此,我们的教学应对,是否又有了新的路径?
再比如,假定通过交流与了解,这些学生的确如前文中的杨老师所言,他们存在感统失调的缺失,那么,我们是否又应该对他们多一些理解和宽容,进而在教学引导时,又会朝向另一个方向?
......
当然,鉴于笔者已经离开教学一线颇久,对日常课堂尤其是学生的真实思维已有了距离,所以,无论是对学生的研究与了解,还是对后续教学实践的跟进与深究,终究少了一些切肤之感。
越往后写,就越有一种凌空舞蹈的心虚。
所以,期待能够有更多的同仁,在这样的一些小问题,多一些思考、研究、探索,有时包括实验与实证。
有人说,如今的大学已不大。
但我说,咱们的小学从来就不小!
孩子虽小,题目虽易,但值得研究的话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从来就不逊于任何一个学段的。
期待,未来如果还有这样的网络教研,圈里的你,依然能够热情参与。
感谢。
按惯例,最后仍然要敲一下黑板,划一下重点:
观点1:面对学生的错误,不要盲目主观下判断,多和学生深入沟通,或许能够找到更真实的错因。
观点2:研究是个技术活。尽管教学研究属于社会科学范畴,但必要的实验、实证和基于数据的研究,也可以适当借鉴的。
观点3:教学研究时,坚守儿童立场很重要。但立场坚守之后的实践跟进,可能是一个同样重要的命题。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