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中医专升本|院系介绍

发布时间:2019-11-20 21:09:26   来源:自考网
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前身为湖北中医学院中医系),始建于1958年,是本校历史最悠久、办学层次最高的院系。目前,中医临床学院有伤寒、金匮、温病、养生康复、中医美容、中医各家学说6个教研室,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以及学科实验室、经方应用研究所。我院师资力量雄厚,在创建之初即拥有李培生教授、洪子云教授等一批全国知名中医学家。学院现有教职工49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22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3人,国医大师1人,湖北中医大师、湖北中医名师2人,获湖北省师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表彰1人,特聘教授5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王阶教授、香港科技大学余维川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陈建国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医院范恒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方邦江教授。
中医学一级学科2013年获批为“省级重点优势学科”,2015年获批湖北省“中医传承与创新”学科群立项建设。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湖北省高校特色学科。伤寒学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级重点学科。
中医学专业是教育部“特色专业”、湖北省“品牌专业”。我校是全国较早开办中医本科教育、最早开办中医研究生教育的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1978年获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我省最早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的省属高校,2007年获批博士后流动站设站单位。
中医临床学院办学层次覆盖本科、硕士、博士,开办有中医学专业五年制班、中医学专业美容与康复特色班、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班。我院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班级制与导师制互补”的理念,在中医学各班级中遴选优秀学生组建的中医教改实验班。
本专业成立至今为国家培养了近万名优秀的中医人才,活跃在医疗、教学、科研一线。近五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针灸骨伤学院目前下设6个教研室(针灸学、针刀学、针灸基础、推拿基础、中医伤科学、康复治疗学),针灸研究所和骨伤研究所,1个科研实验室,3个办公室(总支办、行政办、学工办)。现有职工55人(不包括附院针灸科、推拿科、骨伤科)。专职教师35人,其中正高职8人,副高职12人,博导6人,硕导17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占50%,硕士学位者占90%。目前在校本科生2346人,硕士研究生223人,博士研究生27人,学生共计2596人。
在以教学为中心的前提下,针灸骨伤学院师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活动,针灸学科已从验证传统经验向开拓新的现代针灸实质方面转化。多年来,已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50多项,其中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项,国内领先水平2项,出版专著30余部,发表科研论文500余篇。骨伤学科完成科研课题20多项,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参加省级、国家级及国际学术交流论文60篇。在临床方面,我院施行以临床促教学,以临床带科研的一贯办学方针。目前,针灸学科临床已成为国家级重点专科、湖北省针灸治疗中心,骨伤专业开展治疗骨科矫形、骨不连、脊髓损伤、老年性关节病及骨质疏松的研究10余年,收到较好的社会效果,在省内外享有良好声誉。
我院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院里的品牌活动如“百花齐放针骨论坛”、“中医知识竞赛”和“传功功法比赛”受到越来越多师生的关注和好评。近三年来,学院在全国首届“华佗杯”针灸技能操作大赛中荣获团体一等奖;在“创青春”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中,我院1个项目获得湖北省一等奖,同时获全国三等奖;5个项目分获湖北省二、三等奖;在全国和湖北省的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创新比赛中分别荣获二等奖和三等奖;参加“天堰-慧医谷杯”全国医学院校大学生中医药创意设计竞赛中荣获三等奖;2017年荣获湖北省高校“百生讲坛”省级立项。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我院“博士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荣获一次湖北省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团队,2014年获全国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在文体活动中,我院学生同样出类拔萃,多次获得湖北省大学生“阳光体育”趣味运动会的冠军,在“禾邦杯”全国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运动会上也多次斩获佳绩;舞蹈《土家女儿会》在湖北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节中荣获二等奖。
湖北中医药大学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第一批开办高等护理教育专业的学校之一。湖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下设基础护理教研室、中医护理教研室、第一临床护理教研室、第二临床护理教研室、附属医院临床护理教研室、护理实训中心和护理学科实验室。拥有一支年富力强、朝气蓬勃、学科梯队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与全国70余家综合性三甲医院建立了实践教学、就业合作关系,与欧美、港澳台地区多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
开办高等护理教育30年来,学院恪守“传承与创新并重、科学与人文相融”的办学理念,以“点亮智慧之光、成就关怀品质、树立终身学习态度”为教育思想,以“夯实核心能力,注重综合素质,突出中医特色”为培养特色,为社会及用人单位培养了大量优秀应用型护理人才,就业率100%,就业质量高,社会评价好。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快速发展、成绩显著。中医护理学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点,护理学获批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点。首批获准教育部中外护理合作办学项目,开展了护理信息学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试点、老年护理学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拥有湖北省实习实训基地。主编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护理规划教材多部,主持和参与了国家自然基金课题7项、省厅级科研课题30余项。
学院党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近年来,曾先后获得省委高校工委授予的“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基层单位”、湖北省总工会“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岗”、学校党委授予的“文明单位”和“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学院秉承“厚德博学和而不同”的院训,追求如百合一样圣洁高雅的形象、如丁香一样勤劳奉献的品质、如红景天一样坚韧顽强的精神、如七叶一枝花一样团结奋斗的作风,丰富的文化理念指引着护理学院不断创新,追求卓越,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明天!

(一)发展概况:学院前身是1950年建校的原湖北药检高等专科学校医学检验系,2003年两校合并后,正式更名为医学检验与技术系,2008年更名为医学检验与技术学院,2010年改名为检验学院。
(二)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员工68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5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4人,具有博士学位24人,具有硕士学位2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核心期刊编委、审稿专家5人。中国高等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校际协作常务理事单位,中国生物技术协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中医药分会理事单位,湖北省检验医学会常务理事单位,湖北省卫生检验学会副理事长单位。
(三)学科建设:学院现有临床生物化学、临床微生物学、临床免疫学、临床检验与血液学、食品与环境检测、生物技术及临床医学等7个教研室,实验教学中心、纳米生物传感中心及临床生物技术研究所各1个,拥有医学检验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生物技术及食品质量与安全4个本科专业。临床检验诊断学为硕士学位授予点、省级重点学科。临床检验诊断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中医药生物技术为校级重点学科。有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为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立项建设点、湖北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与湖北省教育厅批准建设的校企研究生工作站的立项建设点。
(四)科学研究:学院与新加坡微电子研究院、日本早稻田大学纳米技术研究中心、日本信州大学医学研究科等保持长期友好合作关系。现有新型纳米生物传感检测技术、DIC实验诊断、肿瘤分子标志物的筛选与检测方法研究、临床耐药性细菌的鉴定与基因分型、代谢酶活性的动态检测及有机磷有机氯农药的色谱法检测等6个稳定的研究方向。近年来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等科研课题30多项,获得科研经费600余万元。2015年学院教师参与的项目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近5年教师发表教学、科研论文500余篇,其中70余篇被SCI、EI和CA等收录,影响因子大于10的SCI论文3篇,大于5的SCI论文30余篇。获美国专利、新加坡专利3项,获中国专利3项。20余人次参加专著、规划教材、协编教材及课件等编写,其中10余人次担任主编、副主编。

湖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成立于1971年,原名中药系。1997年更名为药学系。2004年与原湖北药检高等专科学校(创立于1939年)的药学系合并,组建成药学院。成立至今,先后为社会输送各类人才2万余人。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药学院已成为专业设置合理、培养层次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学科特色优势明显、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学院。
人才培养:学院现开设有中药学、药学、制药工程、药物制剂、中药资源与开发、中药制药等六个本科专业。1985年开始培养中药学硕士研究生,1993年获得中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得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得中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现有各类在校学生3200余人,形成本、硕、博等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师资队伍:学院现拥有一支以知名专家为核心、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学缘和学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全院现有专任教师86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36人,讲师23人。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54人;聘请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校外“双师型”兼职教授52人;拥有中医药高层次人才1人。专任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享受省政府津贴3人,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湖北中医大师1人,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湖北省优秀教师及湖北省师德先进个人10余人次。近5年来,主编教材12部,副主编教材58部,发表科研与教学论文8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56篇,中文核心期刊200余篇。
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学院实验室面积8860余平方米,拥有包括扫描电子显微镜、液(气)质联用仪等10万元以上的设备80多台(套),主要仪器设备总值达6000余万元。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湖北省高等学校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三级科研实验室1个、二级科研实验室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4个。建有湖北省功能最全的中药现代化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中心,市级、院级、校企共建等科研中心及研究所(室)13个,标本馆1个,药用植物园1个。现有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和教学协作单位50余家,良好的实验条件和众多的实习实训基地,为高素质创新型实用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优越条件。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