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难平|写于大学毕业一个月之后:与其追问意义,不如寻找问题

发布时间:2019-07-27 21:16:40   来源:自考网
1
在大学毕业之际,就想写一些东西,想去回忆自己大学四年美好的瞬间,想去反思自己大学四年的得失,想去记录大学四年里每一件对我影响深远的事情。
但最终,我还是没有提笔写下这些东西,一是因为毕业匆匆,让我忙于毕业和实习的各种事情,让我无暇顾及,二是是觉得毕业后一系列不顺心的事情,让我想回忆过去美好记忆的心情荡然无存。
北航新主楼
如今大学毕业一个月,也是参加工作的第一个月,给自己最大的感受,却是“意难平”,难平自己就这样尚未佩剑就已经走向江湖,难平自己曾经厌倦的校园生活就这样一去不返,难平独自生活后一堆如雪崩般的事情逼迫着自己野蛮生长,难平自己也曾怀着改变世界的梦想,却只能做为一颗小小的螺丝钉。
2
一个人骄傲太久,总会有低谷的时候。2019年的年初,在股市的一片高歌猛进下看完了“周期天王”周金涛所写的《涛动周期论》,在周天王的眼里,2019年是资本市场的万劫不复之年,不知2019,是否也是我的“万劫不复”之年。
年初在一个金融机构做了自己的第一份实习,让自己对二级市场有了非常全面的了解,考研失败之后,匆忙地去找工作,天真地去投各类金融机构的岗位之后,才发现本科学历是多么不值一提,后来有幸找到一家互联网+教育的机构,但是毕业季永远肝不完的毕业论文和实习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每天下班11点多回到宿舍,再修改论文到凌晨一、两点,一度让自己崩溃,怀疑自己能不能顺利毕业。
空无一人的末班地铁
曾经以为,一张来自北京的录取通知书,就是一张“北漂”的车票,毕业之后再留在北京工作,在我看起来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但当到了毕业季的时候,也看到很多同学回到了家乡。看惯了大城市繁华,对于家乡早已没有了眷恋,可是曾经又一次次的怀疑自己“为何要留在北京呢”。
“北京”对于自己的印象,是一个“旅游景点”,每到节假日总会到北京的名胜古迹打卡留念;是“求学之地”,两年沙河两年学院路的学习让我在这个城市已经度过了四年的春秋;是“欢聚之地”,在这里认识了太多的同学、老师、朋友,让自己身处异乡又“乐不思蜀”。
但是自己从来没有把这里当做是一个“生活”的地方,直到自己租房租在了一个小区里,每天上班时看到小区公园里跳广场舞的大妈,一起站在电梯里刚买菜回来的大爷,才意识到,北京也是一个“生活”的地方,北京和所有的城市一样,有着他的万家灯火,有着他的市井街巷。
小区楼道里贴的警告
北京是首都,是一个曾经以为非常神圣的地方,但是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人来说,也不过是一个买菜的菜市场,一个跳广场舞的公园。
记得两年前的寒假,家乡的电视台邀请了十来个返乡的在校大学生做节目,主持人问我们,有谁会在毕业之后选择回到家乡,十来个人中,只有唯一的一个免费师范生的同学举了手。
但是主持人笑了笑,说:“虽然大家现在并没有考虑毕业之后回到家乡,但是在大城市拼搏几年之后,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回来。”也许是这样的吧,当自己满身疲惫的时候,才会想起灵魂诞生的地方
所以,何必留在北京呢?
这段时间的实习和工作,让我认知了很多的人,也让我知道了很多人的故事,有很多大学的学生,尤其是很多在东北上大学的人,实习的时候都会来北京,哪怕是租着简陋的出租屋,都愿意在这个被称之为“首都”的地方找到一份工作。  因为在他们当地,实在是没有那么多好的实习工作的岗位。
曾经一直在想为什么那么多的人会来北京,在一个看似繁华但并不属于自己的地方奋斗,因为大城市从来都是养穷人的地方,因为城市足够的大,也能提供足够的工作和可以生存的空间,我们都在这片浑浊的空气中拼命瓜分可以属于自己的那份天地。
3
找工作的时候,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学历上的歧视,不过这样的歧视,是本科生和研究生学历之间的歧视。考研失败,不得不加入春招的大军,当自己只想一头扎进金融行业的岗位时,却发现没有一个研究生学历,能做的只是一个金融销售。
当然,招聘的岗位并不叫做“金融销售”,而是“大客户经理”、“理财规划师”、“管培生”、“财富师”这样的名义,但是实质上做的,也不过是销售的事情。
我曾经在找工作的时候仔细思考过自己到底要不要去做一个销售,因为我自己知道自己性格中的一些缺陷,知道自己执行力很强,却往往单打独斗,闭门造车,不常与他人交流合作,或许成为一名销售,可以很好的历练自己,让自己变成一个主动与人交流的人,变成一个抗压能力更强的人。
但事实往往与理想相差甚远,在知乎上搜索过金融销售职业相关的问题后,自己确实是畏惧了,因为金融产品从来都不是刚需,往往为了要完成销售任务甚至自己都要往里垫钱,金融产品看起来高利润的汇报,但本身投资金融产品的人就是为了获取高回报,真正流入金融产品销售者的业绩,往往千分之五都不到,而在人生的职业规划出问题的人,往往都是销售。
在职业规划和对于未来的担忧下,我最后还是放弃了进入金融行业,毕竟有一道研究生的学历在那里摆着,任凭我怎样,现在都跨不过去。之后面试一些互联网或教育公司时,却发现,自己在金融行业一无是处的学历,在其他行业的HR的交流中,对我学历的定义,成为了一个“很高的学历”。
后来我进入到了一家做成人自考的互联网+教育的公司,一开始我以为成人学历自考培训的市场并不大,因为在此之前我所理解并了解的教育行业,是K12的教育行业,是留学出国的教育行业,是少儿培训的教育行业,是职业培训的教育行业。
而对于成人学历提升的教育行业,我以为并不存在,因为身边的人都是有大学学历的人,让自己以为大学生真的是满大街都是,或许“大学生满大街都是”在海淀区的学院路说得通,但是在中国的其他街道,并不是这样的。
学院路
曾经有人做过统计,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40年累计毕业的大学生,总共有11518.2万人,如果粗略按照本科生占一半,专科生占一半的话,本科生大概有5759.1万人左右,这个数字看起来很多,但是放在中国13亿人口中,那么大学生占总人口中的比重是8.86%,而本科生的占比只用4.43%,也就是说,中国只用4%的人拥有本科以上学历,而成人学历提升的市场,是可以覆盖到全中国95%以上的人群规模。
有时候会在想到底是学历重要还是能力重要,没能考上研究生这件事或许会一直成为心中的痛点,自己也曾废寝忘食的努力过只不过未能换来一个好的结果。
记得春招的时候面试一个做金融数据的公司,我问主管会觉得本科学历低吗?主管和我们面试的人说,她也知道春招应聘的本科生大多都是没能顺利考上研究生的同学,但是她觉得凭借从现在开始的三年工作经验,三年之后我们并不会比读研三年之后的同学差多少。
或许学历止步在了本科,但是学习从来都是不可停止的,或许工作几年,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才知道曾经的所学如何变成所用。
后海
当自己知道本科生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只用4%时,不知道自己一度觉得没考上研而觉得自己学历低是不是一种妄自菲薄,如果自己认为没有一个研究生学历就不值得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那么在这个社会中,还有那么多大专学历或是高中毕业就走向工作生活的人,他们还在努力的活着,那自己为何就觉得自己不会拥有美好的未来?
自己在大四下学期的时候,曾一度抱怨在大学学习的课程并不能在工作中有所适用,但是大学培养人才的目标从来都不是“职业技术”的培训,而是为了培养“精英”。在毕业前一次和老师的交流中,老师和我们说,我们一定要培养“贵族精神”,这样的贵族自然不是养尊处优的安乐,而是要让自己有胸怀天下的情怀,要有自由的灵魂,要有独立的意识
不得不承认在我的内心中一直有一种没能上研究生的自卑,但是也不能忘记自己也曾受过四年的高等教育,也要知道自己的价值不能被考研失败而否决,或许有那么一条道路并不适合自己,不代表自己不可以在其他的道路上畅快的奔跑。
窗外的风景
对于成人学历自考提升培训这个行业,让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国家从来都没有放弃过任何一个人”,一个人可能是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可能是高中辍学就去打工,也可能是高考失利只考了一个专科学历,但是想拥有一个本科学历的道路绝不止“高考”一条路。
国家还给我们所有人提供了各种各样提升学历的方式,无论是正常的高考统招,还是自考、成考、电大、函授,只要有想提升学历的愿望,每一条道路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曾经对于那些坚持高考十几年都没考上的新闻非常感动,觉得一个人可以为了圆自己一个大学梦竟然如此拼搏,但现在觉得那不过是一场作秀,一场自我感动,如果真的想圆自己的大学梦,自考、成考、电大、函授的道路都能实现。
地铁进站时的一束光
每个行业都有区分人群的标准,在金融行业,把资产500万以上的人群定义为高净值人群。在教育行业,自然是根据学历划定人群,当了解这个行业之后,才知道一个没有本科学历的人对于本科学历是有多么的渴望。而参加自考本科的人群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宝妈,想自考一个本科,因为她们想给自己的孩子做一个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更加努力学习。
机会对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就像是想要一个大学本科,除了高考,国家也提供给了每个人自考、成考、电大、函授的机会,机会对于每个人都是开放的,就在于自己该如何去选择,该如何去争取,放下一切的抱怨,积极寻找解决的方法,才是我们真正该去做的事情。
4
有时候我会觉得自己太过浮躁,浮躁到只仰望星空了一眼,就想下一秒拥抱所有的星辰,总以为自己可以成就一番伟业,但却不想从一颗螺丝钉做起。
大学里,常常会说起雷军的那句名言:“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在自我内心的深处,一直有一种好逸恶劳的思想,一直想去最求“毕其功于一役”,想去最求“一劳永逸”的事情,觉得自己要做的,就只是找到“风口”就好了,剩下的,就安安静静的当一只猪挺好。
但风总有停的那一天,风口上的猪总有被狠狠地摔在地上的那一刻,如果从未积累过自己的厚度,从未走出过自己的舒适圈,“一劳永逸”之后,总会有毁灭的那一天。
夏天的西瓜
自己一度怀疑生命的意义,总觉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必须是要有意义的。如果做某件事情,让自己感受不到意义,做这件事情无疑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浪费自己的生命。
所以这就导致了自己在做每件事情之前,总是会在想做这件事情会有什么意义,但是,有些事情本身就是毫无意义的,就算再怎么劝说自己这件事情有多么的有意义,自己还是会不情愿去做,总会觉得做这些事情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
这样的迷茫,我不止和一个人说过,每个人面对我的迷茫和疑惑,无疑都是两类的答案,一类答案是承认很多事情就是没有意义的,只管去做就行,一类答案就是继续去努力赋予每件事情意义,不断暗示自己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有意义的。但这样的回答,对于我而言无疑是徒劳的。
直到有一天,有位友人在微博上@了我一条微博,给了一个足以说服我自己的答案:“人不应该去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而是必须承认生命向他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而他必须通过自己对生命的理解来回答生命的提问,对待生命,他只能担当起自己的责任。
出自《活出生命的意义》
与其追问每件事情的意义,不如思考这件事情给自己提出了怎样的问题。我开始思考生命给我提出了怎样的问题,我该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当我去思考“生命给我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时,我终于有了动力,思考问题该如何解决,比思考问题的意义,更让自己有行动力。
当我去追求每件事的意义时,我不过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做所有事情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让自己获得最大化的利益,不过是欺骗自己成为一个有意义的人,就是要做的每件事情都必须有意义,可是“意义”两个字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我想,当我在追问每一件事情的意义时,我只是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罢了,我还没有做这件事,却已经在想这件事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收益,我还没有付出,就开始算计我可以获得怎样的回报。
或许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这样的思考无可厚非,如果一件事情不能给自己丰厚的回报,自己为何要做?当自己完全变成了一个斤斤计较,锱铢必较的人的时候,这真的是自己想成为的人吗?
在英国最古老的建筑物威斯敏斯特教堂旁边,矗立着一块墓碑,上面刻着一段非常著名的话: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
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们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
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
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与其追问意义,不如寻找问题,未来还有很多路要走,谁也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唯一要做的,就是做好一个螺丝钉,沉淀自己浮躁的内心,野蛮成长,不再迷茫和焦虑。
小时候在《新华字典》里读到这样一句话:
“张华考上了大学
王力考去了中专
李红在新华书店当服务员
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