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抗疫,明德为公|清华大学公管学院抗疫志愿服务纪实

发布时间:2020-04-08 23:41:38   来源:自考网

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清华大学公管学院研团总支鼓励同学们结合当地情况和自身实际,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工作,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共战疫情。寒假至今,公管学子积极通过线下线上多种方式贡献力量,在此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志愿者典型。全民抗疫,使命在肩。明德为公的公管人一道,用志愿的热情和行动,为打赢全民防疫阻击战作出努力。
线下抗疫服务基层
疫情发生后,清华大学做出了推迟开学的决定,身处家乡的公管学子不仅“停课不停学”,也在课余积极投身到社区的志愿工作当中。
18级博士生汪海建在河北省黄骅市旧城镇旧城村参与了社区基层志愿服务,负责检疫点检疫、辅助办理健康码的工作。汪海建同学在分享自己的志愿心得时说到,“全民抗疫,共度时艰。党员要冲在前面,大学生要深入基层,站好每一班岗,为取得抗疫的最终胜利而做出一份贡献!”
(图汪海建同学在进行志愿服务工作)
家住河北省沧州市的18级博士生陈晓阳,则从一次“偶然”中邂逅社区志愿工作:2月13日,她和父母一起前往社区居委会进行健康信息登记。等待之余,她发现现场工作人员中有戴着红袖标的志愿者——投身志愿者行列的念头在那一刻萌生。在主动询问并得到肯定的答复后,陈晓阳也光荣地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
志愿者的工作有很多种,例如现场登记信息、宣传防疫知识、排查小区居民状况,以及协助物业和居委会搬运消毒物资等等。陈晓阳第一天参与的工作就是在现场帮忙把各项数据录入到电脑里,这是一项需要耐心、不能出错的工作,要反复查看大家填写的内容是什么,在各种各样的字迹里确认信息,还要及时纠正错误等。虽然工作内容中有大量的重复,但大家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工作中的各种困难。虽然陈晓阳的志愿工作相对短暂,但这一次小小的尝试带给她的体会十分深刻。她说道:“能够参与到一线活动中,将学院精神践行在方方面面;深入基层,了解社会,以厚劲之心,尽绵薄之力,这是作为一名清华学子、作为一名公管人应有的担当。”
19级博士生毛恩慧的老家在河南商丘市柘城县安平镇。回到家后,她积极响应安平镇党委政府的号召,志愿加入安平镇防疫志愿者队伍,与镇、村的干部一起,奋战在新冠疫情防控第一线。毛恩慧积极向群众宣传卫生防疫知识,协助基层干部做好卡口引导、外来人员排查等工作。她还协助当地镇党委副书记,组建了一支十余人的青年志愿者防疫队伍。此外,她主动将自己在求学中节省下来的费用捐给安平镇爱心公益协会,为家乡的疫情防控贡献了自己的爱心。在线上,毛恩慧还加入了我校博士生讲师团志愿防疫宣讲队。通过宣讲的方式,向同学们宣传了国家的疫情防控政策、新冠病毒防治知识,以及身边基层的优秀党员事迹。
毛恩慧说,在志愿的过程中不仅有知行合一带来的欣慰,更能在实践中理解公共管理的使命和挑战。“习主席曾说过: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它时刻提醒着我要将最好的青春年华投入到为人民服务中去,在服务群众中实现个人价值。在这次疫情防控的志愿服务中,我真切感地受到了基层工作的复杂性和面临的诸多挑战。同时,我也被那些不顾自身安危,奋战在一线的工作人员所鼓舞和感动着。他们是真正的民族的脊梁和时代的英雄,向他们致敬!”
(图毛恩慧同学为镇政府同志测量体温)
(图毛恩慧同学的荣誉证书)
虽然大多数公管学子正身处五湖四海进行线上学习,但仍有少部分同学留在清华园。他们也积极为战“疫”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2月23日,清华大学红十字会学生分会举行了热血战“疫”无偿献血专场活动。19级博士生王英伦同学积极参与了本次献血,并捐出此前获得的北京市国庆活动先进个人奖金中的5000元,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志愿精神。
线上抗疫结对辅导
2月起,清华大学校研究生团委发起清华大学研究生抗击疫情服务队(以下简称“服务队”),旨在为一线抗疫人员子女提供教学辅导、心理辅导与亲情陪伴等志愿服务。公管学院共有1名老师和18名同学参与到服务队中(其中1名同学担任组织者,2名同学担任队长和副队长),成为服务队中的中坚力量。
我院朱桂兰老师具有丰富的志愿服务经验,同时是全校唯一一位以志愿者身份加入的老师,为所有志愿者进行了线上志愿辅导培训。朱桂兰老师的讲座生动翔实,为抗疫服务队奠定了总体工作基调。
17级博士生陈相凝作为校研团志愿部门组织者与班长,在积极协调服务队各项活动的同时,也带动博17班级同学在线直播大学专业介绍和领导力培训课程。17级博士生张瑾、柳茜的线上直播,在bilibili平台累计收看热度达到10000以上。值得一提的是,张瑾同学目前正远在哈佛大学学术交换,身在海外仍心系国内疫情,积极开展线上志愿服务。
19级硕士生任筱仪担任服务队中的队长,承担了组织和协调工作。任筱仪来自医学之家,爸爸和哥哥都是医生,妈妈、姑姑和姑父都在医院工作。2003年,她的姑父作为一名呼吸科医生深入一线抗击非典。受此感召,在此次疫情中她积极报名了疫情支援小组,参与了“结对子”的项目,帮扶对象是父母为武汉医护人员的初中生。任筱仪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孩子进行学业帮助与心理疏导,同为医护人员子女的他们通过服务队守望相助、心心相联。
19级博士生陈柳、廉翔鹏、姜振煜、潘星宇等则录制了大学专业介绍系列课程,并率先投放到bilibili平台“THU抗疫服务队”公众号上,目前点击播放率达到500多次,并为疫区同学们进行了线上答疑和学习方法的讲授。
(图廉翔鹏同学【抗疫服务队】课件)
19级硕士生王睿、杨波等通过1对1“结对子”的方式,为武汉地区初高中学生答疑解惑,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并保持着微信的联系和答疑。同时,创新性地开设了树洞,了解学生们的心事,排解在学习冲刺阶段的压力和情绪,大大提升了孩子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帮扶成效。
海外抗疫众志成城
在中国拉响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响应警报后,曾一度处于医疗物资短缺的状态。作为HiChina项目主席的17级博士生柳茜积极协助征集海外医疗物资,支援前线抗疫。
(图HiChina主席柳茜同学)
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在外留学的公管学子的健康状况也牵动着每位公管人的心。江小涓院长第一时间作出帮助海外公管学子的指示,谢矜老师、傅陈茜老师迅速进行工作对接。
在外办和研工组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学院为17位海外同学每人寄送3个N95口罩和20个一次性医用口罩。目前为止,两批口罩均已寄出,目的地包括日本、韩国、美国、瑞士日内瓦等。傅老师说,在寄送口罩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学院对同学们的关心和爱护,更希望同学们无论身在何地都能平安健康。
收到物资的海外学子们纷纷表达了对学院和领导的感谢。硕18的周吴桂子同学说:“在国外收到来自清华的问候,感到十分的温暖。非常感谢老师同学们的问候和关心,以及从物质上给我们提供帮助。作为清华在外求学的学子,我们算是比较特殊的一届,我们从支援国内变成被国内支援,角色互换和疫情的迅速发展使得我们对于全球化有了更新的认识,也对于自己今后将要从事的事业有了更多的思考。可持续发展之路漫漫,但是我们相信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阳光总在风雨后,我们在这边会保护好自己,继续完成学业,争取按时按点完成学业,交出一份出彩的答卷”。同学们也十分希望疫情早日结束,平安健康地回到中国。
博17的张舒波同学说:“在这个特殊、艰难的时刻收到学院寄送的物资,心中感到说不出的温暖。这些天来,老师们不仅在精神上关心我们,还排除万难给我们寄送抗疫物资,让我们在异国他乡有了更多的底气。月是故乡明,有学校学院和老师们真好!多少句谢谢也不足以表达心中的感激。身处海外,也更感到祖国的不易与伟大。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一定会做好防护、认真学习,不辜负学校、老师们的支持与呵护”。
(图向海外公管学子寄送口罩的运单)
博17张舒波同学收到学院寄送的口罩
硕18SDG周吴桂子和戴志鹏同学收到学院寄送的口罩
在疫情中,公管人在祖国大地书写志愿无悔,也在全球视野下展现着“明德为公”的担当情怀,用实际行动共同迎接春光无“疫”的那一天!
供稿|公管学院学院研团总支
编辑|王鼎毅
审核|马挺王鼎毅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