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儿童发展理论4

发布时间:2019-08-17 22:10:02   来源:自考网
第四章 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理论
一、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理论体系及观点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关于梦的研究
    弗洛伊德关于梦的理论,其特点就是泛性论;《梦的解析》在推动对儿童心理发展研究中的作用不可低估。
    本能与力比多
    力比多是一种力量,本能就是借这个力量以达到其目的的,它是游离不定和不可摧毁的。力比多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它与人格的发展是一致的。在力比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停滞和退化的两个危机,力比多的停滞也叫“执着”或“固结”。弗洛伊德早期理论称本能分为性本能和营养本能,后期,提出生本能和死本能的概念。
    人格的结构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著作中,将心理结构分为意识、潜意识以及处于两者之间的前意识。其中,潜意识主要被解释为被压抑的愿望和本能的冲动,前意识是平时未被意识但随时可以进入意识的观念。本我、自我、超我构成新的人格结构。
    (1)本我是最原始的系统,它处于思维的初级过程,是无意识的、非理性的、难以接近的部分。本我永远追求快乐原则。力比多就围困在本我中。对于婴儿来说,本我的能量总是指向于周围的对象,主要是父母,尤其是母亲,这就是所谓的“伊底帕斯情结”。随着儿童对这些对象的了解,这些对象就进入儿童的人格而形成心理活动的代表——自我的核心。
    (2)自我是本我得以与外界接触的唯一心灵之路。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它处于我和外部世界之间。自我的次级思维过程包括感知、逻辑思维、解决问题和记忆。自我的心理能量来源于本我。
    (3)人格结构的最后一部分叫超我。当儿童从“伊底帕斯情结”中解脱出来并以父母自居时,便是出现了超我。超我有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叫良心,另一部分叫自我理想。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弗洛伊德的儿童心理发展,指的是“性的”发展,或称心理性欲的发展。
    (1)口唇期(0---1岁)。其细分为前后两期,前期0---6个月。
    (2)肛门期(1---3岁)。
    (3)前生殖器期(3---6岁)。3岁幼儿的性生活和成人的性生活有许多相同之处,所不同的是:一、生殖器尚未成熟,以致缺乏稳定的组织;二、倒错现象的存在;三、整个冲动力较为薄弱。这里儿童所谓的性生活指的是儿童依恋异性父母的“伊底帕斯情结”。
    (4)潜伏期(6---11岁)
    (5)青春期(11-13岁)。安娜·弗洛伊德认为青少年当恋母的情感涌现时,第一次体验就是想溜之大吉。她指出,处于青春期的儿童对家长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以及经常采用克制冲动的方法:禁欲和升华。
    以上是弗洛伊德学说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我们可以看:
    第一,心理发展是有阶段的;第二,心理发展是有其生理基础的,性欲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内部机制;第三,儿童早期的性经验与家长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停滞与退化
    在心理性欲的发展过程中,停滞和退化可以在任何一个发展阶段中,其结果是导致人格发展受到影响。
    儿童的焦虑
    (1)焦虑的分类:真实性焦虑,神经病焦虑和道德的焦虑。弗洛伊德认为产生神经病焦虑的原因是由于性的节制。
    (2)焦虑的来源: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的焦虑倾向来自遗传。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的焦虑,无论是真实的焦虑,还是神经病倾向的焦虑,其根源都是由于力比多得不到发泄。
    (3)焦虑的防御机制:
    压抑;反向作用;投射;退化;停滞(固结)。
    弗洛伊德的方法论
    精神分析的三个要点:自由联想、精神分析暗示法和移情。后来常用的谈话法、临床法、个案法都是弗洛伊德的研究中沿袭和引申出来的。
(二)霍妮的基本焦虑理论
    童年经验的重要性
    《女性心理学》于1967年重版后,霍妮被公认为首位伟大的精神分析女权主义者。霍妮认为早期经验的影响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早期经验留下了可被直接追溯的痕迹;第二种更为重要的方式是童年的整个经历带来的某种性格结构,或更确切地说是开始了某种性格结构的发展。
    基本焦虑与防御机制
    霍妮认为儿童的基本焦虑来自人际关系的困扰。基本焦虑是文化和神经症之间的中介。处于这种环境中的儿童应付外界的主要手段有三种:趋众(承认自己无能)、逆众(儿童坦然地承受周围的敌意)、离众(表现为既不归属于谁,也不想与他人抗争)。
    霍妮认为,人际关系的困扰引起基本焦虑,而焦虑则导致防御策略的形成,这类无意识的方法可归类为:盲点作用;分隔作用;合理化作用;过分自控;自以为是;捉摸不定;犬儒主义。
(三)埃里克森的同一性渐成说
    自我同一性
    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是一个人的自我疆界之一,与自我同一性相对立的概念是同一性混乱,表现为儿童在重新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作用过程中产生自我意识的混乱,突出表现为情感障碍。
    同一性渐成的发展阶段
    埃里克森把个体从出生到临终的一生称为生命周期。在生命周期中,机体的成长遵循着渐成性原则。埃里克森将同一性的渐成划分为以下八个阶段。
    (1)婴儿期(0--1.5岁)。发展任务:获得信任感和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2)儿童早期(1.5---3岁)。发展任务:获得自主感和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3)学前期(或称游戏期)(3---6岁)。发展任务:获得主动感,克服罪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4)学龄期(6---12岁)。发展任务: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5)青年期(12---18岁)。发展任务:建立自我同一性和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忠诚的实现。
    (6)成人早期(18---25岁)发展任务获得亲密感,克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
    (7)成人中期(25---50岁)。发展任务: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
    (8)成人后期(50岁以后直至死亡)。发展任务:获得完美感和避免失望、厌恶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埃里克森特别重视第一和第五阶段。
二、对精神分析学说发展理论的评析
(一)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评析
    贡献
    (1)开拓了心理学新的研究范围。由此贡献发生出另外两个相关的贡献,一是使心理学向主体回归,二是使心理学坚持贯彻决定论原则。
    (2)推动了儿童早期经验的研究和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建立,他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这是对心理发展的重大贡献,所以有人说如果没有精神分析,今天儿童哺育方法就会截然不同。
    (3)精神分析学说的研究方法极大地丰富了心理学研究方法论。
    缺陷
    (1)富有主观色彩;
    (2)有泛性论倾向;
    (3)歧视妇女,反对男女平等。
(二)对霍妮基本焦虑理论的评析
(1)霍妮在对待人格发展的因素时,注重的不是先天的、生理的因素,而是家庭环境的因素。霍妮对儿童人格发展持乐观的态度,对治疗精神症患者的态度也是乐观的,这都是比弗洛伊德理论进步的表现。此外,霍妮把文化因素引入女性心理学,彻底摆脱了弗洛伊德“解剖结构即命运”的信条,在争取男女平等的运动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2)当然,我们要看到,霍妮的理论体系本质上仍是精神分析的。她重视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影响,但她所说的家庭环境是一种脱离经济、阶级和社会关系的抽象的家庭环境,并没有真正揭示社会因素的本质含义。
(三)对埃里克森的同一性渐成说的评析
埃里克森的同一性渐成说是他本人的临床经验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儿童发展理论、文化人类学、历史传记等方面的知识,整合成的人格发展理论体系。它有以下特点:
首先,同一性渐成说最核心的进步是把整个心理过程的重心从佛洛依德的本我过程转移到自我过程,也就是把人的发展动机从潜意识领域扩展到意识领域,强调自我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其次,埃里克森突破了弗洛伊德对发展阶段的划分,把人格发展看成是终身的任务。埃里克森的阶段发展理论比其他发展阶段理论更加全面和深刻,也更富有乐观主义精神。
三、精神分析学说发展理论与学前教育
(一)重视童年经验、保护幼儿心理健康
精神分析学说最突出的贡献是发现了童年经验对今后人格发展和情绪健康的重要性。
案例《世界上最漂亮的坎肩儿》:幼儿想念离开的爷爷。精神分析重视童年经验和体验,生动、快乐、充实的童年对人以后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二)充分认识每一个发展阶段的重要性
在成长路上,重要的是发现问题、正视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一发展观点启示我们,既要高度重视婴幼儿期的发展价值,积极开展早期教育,让婴幼儿在一个适宜的环境中成长;同时我们也要树立终身发展的理念,每一发展阶段对人格健康都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
(三)关心幼儿人际关系,克服基本焦虑
案例《《小人国》中的王子》:焦虑表现为长时间的等待和局促不安。情绪压抑对儿童身心没有任何好处。老师发现问题后,用童话的方式及时干预,时机恰当,老师在幼儿情绪的控制和管理上是典范。无论是同伴交往中的信心、还是交往中的移情能力,都是个体融入群体的基本能力,而这正是一名幼儿老师帮助儿童克服基本焦虑的必要途径。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