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行动来战“疫”|责任担当,南开大学90后抗疫翻译志愿者故事

发布时间:2020-04-08 23:41:23   来源:自考网
青年有担当,抗“疫”有力量。
疫情当前,“90后”们早已扛起抗疫大旗,为抗疫工作注入新生力量。而在南开大学抗击疫情翻译志愿者突击队中,就有这样一群“90后”,他们发挥外语专长,踏实努力,甘于奉献,参与到严防境外疫情输入的工作中,彰显青春价值。
从“70”后到“90”后外语人的代代传承
岳岱瑶:外院德语专业2016级本科生
“她不需要任何补助和餐食,如果真的需要人手她也可以参加。”
岳岱瑶在报名出征后发给老师这样一条微信。
她表示她的妈妈就是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毕业的,知道这件事后也特别想参加。而岳岱瑶本人也积极出征,她在一整天忙碌的工作后说到:“不知道我下次出征是何日,但我仍义无反顾。”
两辈人,一个共同的身份——南开外院人,诠释着同样的勇气与担当。
“90后”并肩战“译”姐妹花
朱玥、刘雪晴:外院俄语2016级本科生
朱玥和刘雪晴是同专业同班同学,一直都在关注机场志愿者的需求,在接到学校的招募通知后,立即报了名。
二人更是排到了同一天志愿工作。3月24日,当天俄语翻译志愿者只有她们两人,仿佛并肩作战的战友。从刚开始的紧张和疲惫,到感受到力量与温暖,“温暖于中俄人民的相互理解,感动于语言和翻译在此刻化解矛盾的伟大力量,并为自己和同伴们的工作感到荣耀和幸福。”
朱玥、刘雪晴
“90后”党员交出了合格答卷
张雅雯:外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2018级博士研究生
由于我校在津俄语专业学生人数较少,故而需招募一名英语专业研究生补充,博士生张雅雯第一时间报名。她是一名预备党员,她说,“疫情就是命令。我曾在航空公司工作,又有外事经验,这时候我应该亮明党员身份,在需要的时候冲锋在前。”
“90后”党员们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入党初心,她也用行动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给北大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精神,“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
“90后”团员响应号召,踏实奉献
陈瀚林:外院德语专业2016级本科生
陈瀚林是一名共青团员,他立即响应志愿者招募。报名成为翻译志愿者的一员后,他开始认真“补课”,提前熟悉了翻译询问基本内容,了解防疫常识,志愿服务当天圆满完成了德国籍乘客的问询和排查工作。他说,“在此我也盼望,全球人民可以早日战胜疫情,大家一起努力,共渡难关,迎来最终的胜利。”
他用实际行动为青春代言,让全社会看到了“90后”团员青年的担当与力量!
中间为陈瀚林
“90后”应届毕业生,学业志愿两手抓
刘婧玲:外院俄语语言文学专业
2017级硕士研究生
刘婧玲是一名毕业论文还在攻坚阶段的研三学生,她顶住压力主动报名。在一线工作时尽职尽责,一天工作了16小时,除了协助俄语航班翻译之外,还主动用英语为其他外籍人士提供翻译帮助。她说,“身为南开外院人,很荣幸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技能为祖国的防疫工作贡献微薄之力;身为天津人,更是自豪可以身体力行参与到保卫家园的行动之中。”
“无论英语还是俄语,能够协助海关工作就可以”,她充分发挥着自己的外语专长。
身在津城“90后”,为第二故乡而战
张蕴艨:外院俄语语言文学专业
2019级硕士研究生
张蕴艨的家乡不在天津,她因寒假期间留在天津时恰逢疫情,为了支持各地防疫工作,决定不返乡,就一直留在了天津。她对疫情时时关注,默默祈福,听说志愿服务工作招募的消息后主动报名;在服务过程中,她为了不浪费防护服,从早晨穿上就一直未脱下,到下午五点多才吃上一口饭;服务结束后,她还细心整理了工作注意事项,分享给其他志愿者。
“加油!我的第二故乡。”
无数的抗疫身影里,“90后”已然成为了主力军。
新时代的南开青年人,必将发扬公能精神,不辱使命,“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
供稿:外国语学院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