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探究//浅谈小学古诗词梯度教学的策略
发布时间:2022-02-02 08:51:05   来源:自考网诵读知意悟情
——浅谈小学古诗词梯度教学的策略
杜敏莲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有古诗文132篇,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约占课文总数的30%。这一明显的变化更加突出了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然而,受到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习惯的影响,古诗词教学仍然在“晦涩枯燥”中挣扎。因此,教师要以学习为主,致力于消解古诗词与当下课堂的隔阂,寻找陶冶学生文化心性的正道。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目标关注不同的侧重点,呈现教学的梯度,由易到难,从简到繁,在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中螺旋上升。既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又学到从理解到鉴赏古诗词的一般方法。
一、低段诵读,感受古诗词音韵之美
在小学的起始阶段——一、二年级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就要关注诗词中韵脚本身所要表达的情感,融古诗词平仄教学于朗读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帮助学生领悟诗词的韵律节奏,体味诗词的节奏之美,最终使其内化为学生读诗词时应具备的语感。可以师范读引领,生模仿读,创设情境表演读,小组比赛读,男女生比赛读……让反复诵读成为低年级段古诗词教学的主旋律。
一位教师执教《静夜思》一课时,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的。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把古诗的每个字音都读正确了,但读时还要注意诗句之间的停顿。(出示并范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划斜线的地方是需要同学们读出停顿的,但读时一定要做到声断气连,请试着读一读吧。
师:请大家读读这首诗,第一、二、四行最后一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生找“光、霜、乡”,发现最后一个字都是“ang”韵)
师:是啊,这样读起古诗来感觉朗朗上口,特别有味道。请同学们再读一读。
师:在古代,许多诗人在写诗或读诗时都会按照一种规律——平仄规律,普通话里有四个声调,一、二声称为平声,读的时候声音延长,三、四声称为仄声,读的时候,声音一出来就收掉,我们称其为平长仄短。跟着我的手势,我们一起来读。
此处教师关注了平仄,指导学生读出停顿,读好韵脚,渗透平仄朗读规律,引领学生在饶有兴趣的朗读中品味诗的韵律之美,并在一次次朗读中带领学生逐渐入情入境,可谓一咏三叹。
二、中段知意,领会古诗词内容之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针对古诗词学习的阶段性目标明确指出了第二学段(三、四年级)的学习目标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与第一学段不同的是,第二学段进一步把诵读与情感体验这两个过程结合起来了,而且有了对理解作品内容的要求。
(一)扩展
欣赏古诗词,最重要的一步是要解读诗词本身的内容。诗词篇幅的有限和语言精练的特点使得诗句成分的省略在古代诗词中普遍存在。这样我们在读诗的时候,就会感到诗的语言是不连贯的,断断续续的,同时为了使诗词对仗更加工整,语言更加精炼,诗人在写诗词时往往会使用倒装和词类活用的手法。这就造成了诗词在语言上跳跃性很大,诗意更加难懂,因此我们在欣赏诗词时就应对诗词进行加工,该“补”的“补”上。
《峨眉山月歌》首句“峨眉山月半轮秋”的诗意是:“秋(高气爽的夜晚),峨眉山(的上空),(悬挂着)半轮(明)月。”这里既有省略,也有倒装,在理解它的意思时,我们就应该把省略的地方补上,把倒装的语序调整过来。
(二)转换
相比于现代汉语,古诗词中不少词的意思或用法已经发生变化,影响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词义转换才能准确品味。如《嫦娥》一诗,“云母屏风烛影深”的“深”按现代汉语来理解是深沉的意思,但学生无法将其与烛影联系起来进行解读。这时,教师必须联系古汉语,揭示“深”还有暗淡的意思。这样一转换,学生就容易理解诗人借“云母屏风烛影深”来描述嫦娥思念人间而彻夜难眠的冷清情境。
(三)咀嚼
古诗词中有不少字眼是值得多角度细心咀嚼的。如《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让学生理解“生”的本义是“产生”,而在此诗句中“生” 既有“产生”又有“升起”的意思,再进一步追问:是什么东西产生并升起来了?“是香炉峰的云雾、水气产生并升起”。让学生展开想象:从“生”字你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让学生欣赏诗的意境后,再提出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诗的本义,诗的意境去进行理解。“升”仅仅能看到烟雾升起,一会儿就散了,没有了,如果用“生”字,就能看到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这个画面,也能看到香炉峰云雾缭绕的画面,从而看出诗人写诗用词之精当。
三、高段悟情,品味古诗词意境之妙
品味古诗词的意境美是鉴赏古诗词的最终目的。而对古诗词意境美的感受是建立在对古诗词的理解之上的。因此到了小学高年级段,我们要将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作为教学重点。品味古诗词的意境方法有很多,比如用语言描绘创设情境,语言赏析,以图配诗,启发想象等。这里重点介绍运用“比较”思维,在异同中对比,让学生沉浸于古诗词意象的玄妙。
(一)“异中求同”中品味古诗词意境
所谓“异中求同”是指对古诗意象进行还原,体悟意境,揭开不同古诗词的表层,找到他们在内容或形式上的共性,从而发掘古诗词意象的表达规律。教师要在深入研究学习中启发学生对古诗词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探寻诗词中的共同点,体味意象表达的玄妙,以此习得同类古诗词的表达图式。
如特级教师魏星在执教咏物诗《石灰吟》《墨梅》时,就利用了求同的思维方式。首先魏老师设计了一个求同的主问题:“这两首古诗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学生在对比归类中发现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的崇高品质;古诗前两句都描写了某种事物,后两句以这种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并且诗的第三句都有一个相同的字“不”。接着魏老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细读古诗第三句,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思考得出:“粉骨碎身全不怕”讲述了面对牺牲要保持自己的清白;“不要人夸好颜色”是面对世俗要表现自己崇高的品德。魏老师又拓展了带“不”字的古诗如《咏柳》《梅花》《游园不值》《草》等,强化了同类古诗的意象表达图式。学生通过对比研究发现,这类古诗的前面两句侧重自然景物的描写,第三句用“不”字一转,强化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
(二)“同中求异”中品味古诗词意境
“同中求异”就是通过分析、解剖、探寻具有相同意象的古诗词的相异之处,在共性中找出个性,使学生更准确、更具体地体会古诗词的魅力,从而透彻地领略古诗词意象构建之妙。
有很多古诗词素养深厚且深谙此道的名师都会用到这种方法,比如特级教师郭昶在执教《浣溪沙》时,引导学生联系旧知,用比较的方法品读诗情。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范例: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比较着学诗词。读读上阕。
生(齐读):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师:读这三句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有一句跟以前学过的诗词有点像?
生:我觉得“萧萧暮雨子规啼”跟“子规声里雨如烟”有点像。
师:描写的都是——
生:在下雨天,雨发出沙沙的声音,子规传来啼叫声。
师:看来描写的都是春天的景色。描写春天的景色的诗词,你还能想出哪些?
生1: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生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师:背的真多。刚才《忆江南》中也有两句写春天的诗,一起来?
生(齐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在苏轼的词中是这样描写春景的,读。
生(齐读):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师:同样是春景,它们给你的感觉一样不一样?
生:《忆江南》中的春景范围有点大,而《浣溪沙》这首词中的景物有点小。
师:一比就比出来了,这是你的意见。
生:《忆江南》这句给人感觉是生机勃勃的,《浣溪沙》这句给人感觉是安静的。
师:我们看白居易的诗句中有红的、绿的、色彩艳丽。但苏轼的词中......
生:苏轼笔下的春是悄悄的、淡淡的、朴素的。
师:这是一种朴素的、悄悄的美。我们把上阕连起来读,感受这种朴素的清丽的美。(生读)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样一比,就比出了这份春景特殊的意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各个学段的目标要求中都注重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既要基于对古诗词本身的充分理解,又要利于对古诗词的审美欣赏,从而架起一座由“解诗词”到“赏诗词”的桥梁。
下一篇
推荐文章
-
自考学习方法:掌握有效的记忆技巧提高自考成绩
2024-07-12  阅读:760 -
获得自考学历的好处
2024-07-12  阅读:810 -
拓展职业机会:自考生必须知道的行业趋势
2024-07-12  阅读:629 -
自考的经济效益:成本与回报评估
2024-07-12  阅读:736
自考网版权所有 2024 粤ICP备160655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