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经验
发布时间:2019-09-20 23:40:24   来源:自考网第一次了解自考,是在2013年赣州时结识丹楚兄。丹楚兄18岁参加自考,22岁以总分全国第一的名次考上复旦大学的历史系研究生。 其后我经过2年的波折 最终决定自考。
2015年8月,当时山东省的报名已经结束,只能选择邻近的江苏徐州考试。 第一次报考三门科目:《马克思主义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中国现代文学史》。
自考每年有两次考试机会: 4 月 22 、 23 日, 10 月 22 日 23 日。 每次最多报考四门科目,每个省份的报名日期和考试日期有差异,在河北等少数地区,能够一年考四次。
我的策略是准备:1 、自考指定课本。
2 、《自考通》系列辅导书与真题。(二图中,真题附送的《考点串讲》没用,拿到直接扔掉。它号称集合了全书的重要考点,实际上只背小本本,远远不能通过考试)
辅导书:
真题:
3 、笔记本。
首先:打开课本,用读小说的方式,大致看一遍。不懂的地方直接跳过,只看感兴趣的地方就好。当然有人肯定会奇怪马克思主义怎么当小说看?
可能因为我个人以前从未上过马哲课,第一次读竟颇有新鲜感,虽然最后也没有搞懂价值规律。总之这一步了解全书的大概内容,用时1天至2天。
第二步:打开真题,随缘抽取一份,将答案抄写一遍。你没看错,就是直接抄答案,这对之后的正式啃教材至关重要!当你抄写完一次真题的答案,一定能顿悟分析教材重点的玄学,领悟教材的内容与考试题型的对应关系。哪些段落是论述题,哪些段落是名词解释,哪些段落是选择题,哪些段落根本不可能考。从而如庖丁解牛一般,极大提高学习的效率。(本想找本教材,贴图具体说明,无奈一年前把所有自考资料送给无锡国专的同学了,谁知他们参加一次自考便全部放弃,可惜了那两箱的书)
如果仍然无法分清考点的分布,可以使用辅导书理解教材中的考点。 个人认为市面上通用的《一考通》辅导书,对每章的考点总结很细致,但太过庞杂,很多论述题的答案动辄两三千字,真正的考试中一道论述题能写600字已经足够了。 (用时2个小时)
第三步: 打开教材和笔记本,细读每一页的内容。 教材中对应选择题的考点,毋须笔记,只要理解文意即可; 教材上对应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的内容,须勾画关键词,记录在笔记本上。关键词的数量,要在能够提示全文逻辑的基础上越少越好。笔记格式随个人喜好,我不喜欢思维导图,花里胡哨浪费精力。(用时10天左右)
第四步: 复习笔记本,牢记关键词。 确保到考场上,能够根据关键词串联起每个论点的所有考点和行文逻辑。 (用时3天至4天)
综上方法,备战每门科目只需15天,每天3个小时足矣。
第一轮自考: 2015年8月至10月,在家中孤独地啃下三门科目。 这是我备考最认真的一次,毕竟从小学四年级之后,再没参加过正式考试的磨练,担心自己会有“全军覆没”的下场。 首次准备自考的细节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那时在两个月里,隐隐地感觉到长期独处带来的一种复杂心理状态的浮现,包括长期在上进和懒惰之间的挣扎,或是忽而思绪万千的紊乱,还有焦虑未来、沉忆过往等等。 这些情绪,很多人都有体会,但是长期独处的状态,好像一枚放大镜,将这些情绪扩大千万倍,严重影响人的学习状态与心理健康。
第一次成绩:
全部通过
经过一轮的自考,我虽然对备考有了信心,但是愈发无法忍耐在孤独中滋养出的负面心理状态,它的开端虽小,却后势如此之强烈,千端万绪,时常令我不能自止。 2016年2月,我看到新闻报道浙江有一家私立学校,主办读书结合自考,颇有成果,于是来到杭州读书。 学校在浙江省图书馆的里面,位置很好,左邻西湖,右倚宝石山。 学费一年8万,提供住宿,不提供食堂。 开课之后,我很快发现一个难题,江苏自考的科目和浙江自考的科目不一样,这就意味着学校老师讲授的自考课程与我无关。
班主任安排我一个人每日在一件空的教室自习,从此开始堕落的生活,每天玩一部叫红色警戒的90年代的老游戏,只玩单机,玩到麻木为止,只有等到夜幕降临时,头脑才能清醒到足以复习课本。 班上有一个被公认为非常上进的同学,目睹我沦落的状态: “唉,你这个样子肯定不行的,我劝你放弃最难考的《语言学概论》,反正考也考不过! ”我拒绝接受,就算考不过也要试试。
第二轮自考成绩:
全部通过
成绩公布后,考前建议我放弃的室友,冲到教室指着我说:“这,这个人,太可怕了!”
我的堕落史不是炫耀聪明,报应还在后面,只是说明自考最重要的因素不是教材,不是老师,不是环境,而是方法!考前室友推荐我去听学校的张老师讲的《现代文学史》,这门课是自考中考点最多的一门,几乎段段都是考点。张老师不拘泥教材,通过自己对鲁迅作品的长期阅读,有独特的见解,水平比我这些年遇到私立学校大多数老师都要高,可惜不能紧贴考试思路,也就无法保证达到通过考试的初始目标。
我的那位室友备考《影视文学》,将教材中所有电影全部看一遍(至少100部以上,假设一部120分钟,通过这一门需看200小时的电影)。抄写卷子极其用力,酷似钻木取火,认真力度可见一斑,但是每次只能考过两门。
第二轮自考结束后,深感这所学校不能实现学习目标。讲解《孟子》的老师的水平,连文正班最差的同学都不如。既然课程无法入耳,生活除了看书就是爬山,3个月里至少围绕西湖转了20多圈。在迷失和苦恼中,自己偶然读到柯老师关于私塾问题的文章,遂动笔写数年来的感受和思考,下半年到上海跟随柯老师学习。当时希望未来考国际关系专业的研究生,忙于旁听国关的课程,几乎没看自考的书。
由于学位颁发的制度区别,遂改去北京自考。据说全国除北京上海广州外,其他地区都要求所有科目成绩的平均分达到72或75以上,方能申请学位。北京规定:只要通过自考《英语二》以及论文达到“良”的评定,即可获得学位。
改变自考地区很简单,登陆北京市教育考试院网站,先以新考生身份报名。参加一次考试,至少有3门科目成绩合格,再网上申请成绩调档,将在其他省份自考的成绩转入北京市。
第三次自考成绩:
全部通过
此时已经连过9门,只有《英语二》和《现代汉字学》未考。2017年2月回到家,跟随岳老师一对一辅导英语。
第四次成绩公布,没想到祸不单行!两门都不及格。在此之前,基本没有学过英语,56分未能通过不出意料,《现代汉字学》58分马失前蹄,使我百思不得其解。往常一次三门都可以通过,这次只考一门专业课,明明几乎能背下来整本教材,答卷简直下笔如有神,从未有如此胸有成竹的感觉,为什么会失败呢?《现代汉字学》确实是很特殊的科目,全国只有北京市考,每年只有一次考试机会(机会),考生数量稀少,市面上没有任何辅导书和真题,猜想自己可能答题形式有问题。
2017年6月,申请去大凉山支教。10月考试期间,请假飞到北京考《英语二》,54分不进反退又失败了。这里要提醒大家我的前车之鉴,千万!千万不要试图用词典来背单词!这是事倍功半的愚蠢之举。在去凉山之前,请教业内大神关于学英语的经验,大神说:我考研时抄写的生词至少有20本,却什么都没记住,所以不要单独背单词,一定要在阅读中,文章中去学习生词与词组,然而我不以为然,置若罔闻。
去凉山只带了一本考研词汇书:
在凉山的整整6个月,业余时间都在背这部书。单词还没背过,用功先感动了自己。本来我一个人当六年级班主任、语文老师、一年级语文老师,天天满课,已经够忙了,更别提还要兼职学校保洁员,维修工,保安,甚至厨师了!记得有一天回到房间,背完单词已经午夜1点,躺床上正准备裸睡进入梦乡,正在这将睡未睡之时,忽然感觉哪里有异样。我屏息静听,听到床下有东西在动,急忙拿起手电筒探查,发现一只大公鸡,畏缩在床下的两个行李箱之间的缝隙里。估计因为白天没关门,不知鸡什么时候偷偷溜进来。我拿扫帚试图驱逐出门,越驱赶鸡越用力往角落里钻,更可怕的是一股鸡屎味迅速蔓延开,鸡在狭隘的空间里奋力挣扎,屎尿横飞,一直搞到2点才将其驱赶出门。我的房间本来是个破烂的旧库房,地面是凹凸不平的水泥地,当晚已不好再打扫,只能带着口罩睡觉。
在这种生活中强背了半年的单词,水平毫无长进,不得不承认啃厚厚的词典是行不通的。2018年1月回家第三次准备自考英语,将《公共英语三级》和《自考英语二》的所有阅读文章全部看完,终于通过了考试。
第六次自考成绩:
6月自考办安排北师大的诸老师指导我写论文,一开始不知天高地厚,想写一篇超群绝伦的文章,以《元代诗学研究》为题。未料资料极其偏僻。一个月内跑遍省图书馆和山东大学图书馆,都未能找到基本资料。改换熟悉的《论语中人物形象》题目,10月答辩获得“良”的评定,以及毕业证书与文学学士学位。
至此历时3年,自考本科完成。
这些年以来,我认识私塾界内有不少同学参加自考,时至今日,坚持考完的竟然只有3个人(算我在内),大多数人都搁浅在半路上了。自考这条路虽然没有多么高的难度,却需要持久的毅力。长达数年的历程中,不断和自己的懒惰、颓废、焦躁作斗争,尤其是面对他人的错误言论时,更需要有坚定不移的意志。诸如社会上流行的“读书无用论”,“学历无用论”等等,记得2016年10月自考的前一天,在青旅的客厅复习《训诂学》,身边的人一直在说:“小伙子,我告诉你,这些学历都是“虚”的!工作谁看你学历,经验最重要”等等,我相信这种言论,很多同学容易分辨,而私塾界特有的“追求真学问,谴责功利或名闻利养”等似是而非的观念,才是真坑人,绝大多数同学都为这种声音所迷惑。希望个人的一点经验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祝大家都能顺利通过考试,早日毕业!
下一篇
推荐文章
-
医学自考难度在哪里?如何克服?
2024-08-08  阅读:1023 -
自考每次都有补报名吗?
2024-08-08  阅读:1221 -
自考转考要办理什么手续?
2024-08-07  阅读:1424 -
自考院校选择哪个更好?选择多吗?
2024-08-01  阅读:1338
自考网版权所有 2025 粤ICP备160655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