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爆全网的《小欢喜》迎来大结局: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合适的教育
发布时间:2019-09-08 23:36:52   来源:自考网上周,近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迎来了大结局,大团圆式的结局也让不少观众松了一口气。
这部电视剧改编自鲁引弓的同名小说,以方圆、童文洁夫妇的视角,讲述了方家、季家、乔家的几个孩子在高三这一年的故事。播出后,迅速引发了人们对家庭教育这一领域的热烈讨论。
《小欢喜》为什么会火?
因为真实。无论是哪个学龄段的孩子和孩子家长,都或多或少地能在剧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人生十之八九不如意 ,只有一点小欢喜。”片名就已经是对平常人生活的最好注解。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什么样的亲子关系才是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小欢喜》展现了多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和亲子关系,也给出了它的答案。
本期推荐
片名:《小欢喜》
时长:49集
梗概:“恨铁不成钢”的妈妈童文洁和儿子方一凡之间因为成绩矛盾重重,爸爸方圆不得不忙于左右调停;拒绝前夫乔卫东“入侵”母女生活的单亲妈妈宋倩,对女儿乔英子的生活展开了“全包围”式关切,误解和矛盾不知不觉悄然爆发;“空降父亲”季胜利和妈妈刘静的突然关怀,让从小养在舅舅身边的季杨杨无所适从。“第一次做父母”的家长,和刚刚迎来成年的孩子,因为爱而联结,也因为难以把握爱的边界而产生误会,但正是这些“历不完的试炼”让每个家庭都在爱与理解中学会成长。
爱从学会放手开始
乔英子的家庭折射出了大多数的单亲家庭的面貌。
当地重点学校春风高中的女老师宋倩在与丈夫乔卫东离婚后,将全部的爱都倾注在了女儿乔英子身上。为了方便照顾英子的生活起居,宋倩甚至辞去了工作,尽全力督促她的学习。
宋倩是个女强人,曾将无数学生送入清北。对于自己的学霸女儿,她也给出了两条路:清华或是北大。
宋倩是爱英子的,爱到甚至想连父亲的那份爱也一并给她。但是这样满溢的爱却让英子感觉无法呼吸。
宋倩始终在以她认为“好”的方式爱着孩子,每一步都从“为了你好”出发,却从来都听不到英子的声音,甚至无视英子的愿望。她主导着英子的人生,也剥夺了英子一切选择的权利。
英子希望能在周末去天文馆做最后一次双语主持,宋倩觉得影响学习,想尽办法阻止她;
英子想去参加南大的夏令营,宋倩不想离孩子太远,好说歹说不让她去;
……
面对这样的母亲,英子是很无力的。她能够理解母亲,也想让母亲开心,于是只能压抑自己的天性,拼了命地努力,来达到母亲的要求。然而,这样长期的退让与压抑并没有让问题得到解决,反而让母女关系日趋恶劣。英子开始讨厌自己的母亲,并明里暗里地进行着一系列抗争:
偷偷去父亲那里玩喜欢的乐高,但母亲发现后把她的乐高全部推到了;
英子想去南大,仅仅是因为那儿至少能让她离开父母四年;
得知母亲的学生跳楼的消息,她压抑着自己快要爆发的情绪,偷偷录音来发泄;
……
可是,英子的父母一直都没有发现孩子的心理变化,直到英子最后要“跳海”,声嘶力竭、泪流满面地对母亲喊着“我配不上你给我的爱”的时候,他们才意识到孩子长久以来的压抑和痛苦。
伦敦大学有项研究发现:父母的控制行为和孩子以后生活中的心理问题之间存在关联,家长控制欲过强,对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负面影响,与痛失至亲产生的负面影响程度接近。
中国有句老话:儿孙自有儿孙福。孩子始终要自己踏上人生的路,独自面对前方的风雨。父母也有孩子之外的生活和自由。如果以爱的名义剥夺了孩子的自由和选择权,那这样充满控制欲的“爱”只会让孩子想要逃离。最后,亲子关系恶化,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将陷入深深的痛苦。
有时候,放手也是一种爱。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英子的烦恼是母亲过度的陪伴,与此相反,季杨杨的烦恼恰恰来自于父母陪伴的缺席。
由于工作原因,季杨杨的父亲季胜利和母亲刘静常年在外出差,季杨杨从小被寄养在姥姥家,由舅舅带大。直到季杨杨升入高三,面临高考,父母才决定“陪考”。可对季杨杨来说,舅舅和姥姥才是家人,对“空降父母”自然是“不对付”。
如何打开孩子的心门,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成了摆在季胜利夫妇面前的一个大难题。但他们却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父亲季胜利放下身段,去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努力化解两人之间的隔阂。和孩子一起玩卡丁车、去游戏厅,这让他们之间很快有了共同话题,矛盾当然也越来越少了。
母亲刘静更是温柔如水,充当了丈夫和儿子之间的润滑剂。每当孩子出现叛逆情况的时候,刘静没有选择大声责备,也没有选择放任不管,而是进行合乎情理的劝说,真正让孩子把话听进去。
随着季胜利和刘静的努力,存在于他们与季杨杨之间的坚冰终于慢慢融化。但尽管如此,他们仍然心存遗憾:如果时间能够倒回重来,他们一定选择陪在孩子身边,哪儿也不去。
可惜,孩子的成长期只有一次,错过了就永远不会再有。
成年人的生活总是忙忙碌碌,即使已经为人父母,却总有更多孩子之外的事情要忙。工作、应酬、交际……时间好像总是不够用,而对孩子的陪伴又好像总是可以“延期”:
等我把这件事忙完再说;
下次再去游乐场吧;
有爷爷奶奶陪着呢;
……
一切都因为四个字:来日方长。总以为还有很多时间可以陪孩子,却不想一回头发现,孩子已经无需父母的陪伴。而回忆里,和孩子一起相处的快乐也是那么屈指可数。
走进孩子的内心时间,陪伴孩子走过他们人生唯一的成长期,是父母的责任,也是一个家庭真正的“小欢喜”。
接受孩子的“普通”
家长们总是望子成龙,将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够成才,尤其在高考这场战役中赢得第一仗。小时候觉得自己不是一般人,长大了希望自己的孩子不是一般人。
但是无论一个人曾被寄予怎样的厚望,最终也可能只是一个“普通人”。在这个世界上,“普通人”是大多数,“不普通”的是极少数。毫无疑问,我们应该朝着“不普通”努力,但也要学着接受自己的“普通”。
方家的孩子方一凡是个学渣。但他的父亲方圆和母亲童文洁却都是学霸。面对“残酷”的现实,童文洁无法接受。
在侄子林磊儿来到家里之后,童文洁对方一凡更加严厉,毕竟她实在无法忽略这正数第一和倒数第一的鲜明差距。
与其接受儿子很普通的事实,她更愿意相信自己家的优秀遗传基因绝不会出问题。于是,她化身虎妈,打骂齐上阵,坚信“棍棒底下出学霸”。
童文洁是很典型的“中国式家长”,挂在嘴边的永远有两个孩子:一个是自己是孩子,一个是别人家的孩子。
但严格的父母,不应当仅仅严格要求孩子,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当要求或苛责孩子时,试着换位思考,自己是否能够比孩子做得更好,自己是否能够做到尽善尽美。
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
父母只有理解孩子,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孩子从心底里接纳了父母,才会愿意与父母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才会愿意接受父母的教导。强制地以权威要求孩子服从,向孩子灌输各种大道理,只会适得其反。孩子对此本身就反感乃至抵触,又怎么会接纳呢?
家庭教育从来不是对孩子单方面的要求,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责任是重中之重,更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观念、新思想,用恰当、适度的爱滋养孩子的成长。
人这一辈子,没有比恰当地被爱更幸福的事了。
推荐文章
-
家庭期待与自考目标的平衡
2024-07-27  阅读:745 -
自考生的学习环境优化策略
2024-07-14  阅读:647 -
获得自考学历的好处
2024-07-12  阅读:817 -
拓展职业机会:自考生必须知道的行业趋势
2024-07-12  阅读:636
自考网版权所有 2025 粤ICP备160655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