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教养中收获自己的人生——“家庭教育指导师”第一阶段课程网.

发布时间:2020-04-17 08:15:43   来源:自考网
米尔斯提出“社会学的想象力”这一观点,认为一些个体的事物放在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中时,便成为了社会现象。同样,孩子的成长发展放到家庭背景中去,那么就成为了一种家庭社会现象。
2020年4月15日晚上,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乔资萍教授为“家庭教育指导师”第一阶段课程网络培训(总第30期)的学员们带来专题报告——《社会学视角下的家庭关系》。
家庭社会学就在我们身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不断地处理着与情感、婚姻、家庭有关的家庭社会学的问题。报告开始,乔教授针对家庭的含义,就家庭与社会的联系层面,结合现代家庭的变化规律展开探讨,引发学员们对家庭关系研究意义的思考。
乔教授提出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战场”,一方面,家庭满足着人们的生理、生活、心理、心灵的需要,另一方面,家庭与社会关系也密不可分。乔教授强调,家庭关系是儿童成长最重要的关系,而家庭关系并非一成不变,各种因素决定了家庭关系的动态性。
家庭关系犹如一股电流,它在每个家庭成员间流动,影响着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处理好家庭关系,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也是对孩子无声的教育。家庭教育是由内到外的逐渐过渡的过程,内层是外层的基础,夫妻关系则成为家庭关系的枢纽。一个正能量的家庭里,宽容、信任、鼓励、赞美、趣味、积极向上永远是主旋律。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的内心才会是充满爱和阳光的。培养出好的心态,孩子就更能遇事处变不惊、豁达乐观。内心强大的孩子,更能够战胜人生中的困难,拥有更宽广的眼界和远大的格局。而正能量的家庭就是从良好的夫妻关系开始的,美好的生活需要夫妻二人共同经营。相反,如果夫妻关系不良,就会破坏孩子健康成长所必需的和谐的家庭氛围,甚至使孩子成为夫妻发泄不良情绪的直接对象。
除了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兄弟姐妹关系同样不可忽视。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中两个主体要素之间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正在发生着变化。而随着二孩问题的到来,兄弟姐妹使得孩子在互动中共成长,提升了儿童的生活交往能力和自我发展。
报告最后,乔教授再次强调了夫妻关系的重要性:如果人生真地有起跑线,那么孩子的起跑线就是良好的夫妻关系!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父母教养对儿童青少年发展有多大影响?什么特征的父母教养能够发挥更积极的影响?父母教养在儿童和青少年群体中有什么异同?
2020年4月16日晚上,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心理学博士陈光辉教授如约来到直播群,为学员们讲授专题报告——《父母教养与儿童青少年发展》。
养育孩子是一个漫长的单程旅行,没有回头路。父母除了养活孩子之外,更重要的是榜样示范、言传身教,教给孩子正确的态度、理念、情感以及行为方式。教养人的特点直接影响孩子后续的发展,父母对待弱者的态度、学习的理念、处理亲密情感的方式等等,都会传递到孩子身上。
陈老师在报告中分享,按照关爱和要求两个维度,父母教养的类型可以分为专制、权威、忽视、溺爱四个类型。除此之外还有两种类型即严父慈母和严母慈父。但是不管是哪种类型,都要保持两条线,那就是规矩与爱,既要敢于立规矩、提要求,又要积极给予关爱。
3-18岁的儿童青少年发展包含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绪发展、社会性发展,而这些也正是父母教养的功能所在。认知、情绪、社会性发展是学校教育里涉及不到的,是学校无法替代的,需要孩子在家庭中完成并且打下坚实的基础。12岁之前父母对孩子的投入可能是看不到的,但是在孩子未来发展中会慢慢呈现。父母教养是“父母”对未成年人的养活与教导,360°影响儿童青少年各方面的发展速度与质量。
随后,陈教授结合自身的育儿经验,分别为大家介绍了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三个阶段孩子的不同特征、父母教养的需要以及误区。父母需要根据孩子阶段特征提供教养,它是一个持续、动态、与孩子逐渐剥离的过程。同时,陈教授强调了父母在孩子教养中的角色分工,母亲应该是衣食住行的赐予者、保护与安慰者、疗伤者、精神家园的守护者,而父亲则是玩伴、保护与支持者、规则建立者、精神家园的引领者。虽然分工不同,但是在教育过程中讲究统合与一致。
最后,陈教授结合现实的案例,分享了大家普遍关注的隔代教养与多孩教养问题。在教养中,父母应该承担既定的责任,老人仅是辅助的角色。在多孩教养中,父母要多多给予老大关爱,学会借助孩子教养孩子。
乔教授和陈教授都从独特的角度分享了有关家庭教育的独特观点。无论是家庭关系,还是父母教养,都要求父母承担好自己的责任。两位教授的报告引发了学员们对当今家庭教育中的诸多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值得关注。
感谢两位教授的精彩报告!感谢所有学员认真聆听!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