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读完这本书,会给你的语文学习带来巨大改变!
发布时间:2020-05-03 08:55:12   来源:自考网在这个特殊时期,《师说》栏目将在未来的两个月,每个周末晚19:30,推送名师推荐阅读节目《好书共读》。
一期,一师,一本书。用阅读来抵抗岁月!
在喧嚣的世界中,让我们带着孩子静下心来阅读,难道不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吗……
本期嘉宾:杨金才北京一零一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全文字数:3450
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现在把它倒过来,学生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因为只有先走出去,才会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才能够有自己独特的体验,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也才能更好地输出。
一个人的生活阅历丰富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成绩。而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是见识与格局。
也许我们都能从林语堂所著的《苏东坡传》中,找到您想要的答案……”
↑↑↑
爱上他,始于才华,陷于旷达,衷于人品
中国现代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
若有启发,欢迎转发
1
推荐理由
推荐理由一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最得意的作品,是中国现代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
作者林语堂用幽默的语言和想象,在有史可依的基础上,讲述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使苏东坡的形象鲜活的呈现在读者面前。
让这本名人传记变得生动,让读史书、读名人传记,不再是一件枯燥且需要意志力完成的事。
推荐理由二
苏东坡是中学教材的常客,人教版初、高中课本收录了苏东坡的诗文共七篇,另外选修教材中还有几篇。
阅读这本书对于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想要学好课本所选的苏东坡的诗文,就必须了解他的生活经历,以及写作背景,尤其是苏东坡这样的大家。
这些都是我们学习苏东坡诗词散文的重要资料,否则我们就很难准确把握诗文的内涵,甚至会误读原文和作者。
推荐理由三
想要高质量的阅读,就需要掌握合适的阅读方法。
针对本书,杨金才老师推荐了三种有效的阅读方法,分别是:
①做批注(这是阅读最好的方法之一)。
②参照书后的《附录:年谱》阅读(便于孩子掌握重大事件的时间节点,从而更好理解苏东坡情感的变化和价值追求)。
③读、写结合(读是学习,也是再创作的过程;写是对所读内容的梳理和自我认识的升华。两者有机结合,对于语文学习的提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些阅读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书目的阅读,孩子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对于孩子的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是有很大帮助的。
2
关于本书
苏东坡,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为什么历任皇帝都成了他的忠实读者?为什么连当朝皇后、皇太后都“拜倒”在他的长袍下?(此说法参见本书303页,第十九章)
……
《苏东坡传》目录
作者林语堂先生通过《苏东坡传》中的四个部分(第一卷:童年至青年时代(1036-1061)、第二卷:壮年期(1062-1079)、第三卷:成熟(1080-1093)、第四卷:流放生涯(1094-1101))勾勒出苏东坡的一生,将他三起三落、跌宕起伏的人生描写的淋漓尽致。
使《苏东坡传》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是一部无法逾越的名人传记,也是一段不能忘却的真实历史。
读尽天下书
我们为什么要让孩子去读“苏东坡”?
苏东坡曾经在书房写过一副对联:
遍识人间字,读尽天下书。
从先秦百家,汉代大赋,再到唐代诗歌,他无一不通,无一不精。
他发明了一套独特的读书方法,叫“八面受敌之法”。
也就是把一本书分成地理、人文、政策、史实等多个方面,每次只了解其中一个部分。
然后,集中精力,分清问题,逐个击破;这样读书效率高,记得牢。
很多人以为苏东坡是天才,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苏东坡抄书、背书,比很多人都要用功的多。(参见本书55页,第三章)
而这些书在未来的人生也成为了他生命的养料,融进了他的灵魂,沉淀成智慧和格局。
纵使他飘零半生,贬谪大半个中国,也依旧闲庭信步,笑看这人世间的云卷云舒。
另外,东坡先生,可谓是初、高中教材里面的“常客”!
而阅读过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会让你的学习事半功倍。
人教版初、高中课本收录了苏东坡的诗文共七篇。
其中初中四篇,分别是:
《记承天寺夜游》、《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详解参见本书217页)、《江城子·密州出猎》。
高中三篇分别是:
《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另外选修教材中还有几篇。
由此,我们想要学好关于苏东坡的诗、文,就必须先了解他,读懂他。否则我们就很难准确把握诗文的内涵,甚至会误读原文和作者。
比如《记承天寺夜游》中: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关于这一句,我们常常过度解读,总是特别强调他被贬后的悲凉。
但如我们了解他,认真读过他后会发现,他表达的其实是一种乐观、达观的人生境界。不然,他也不会欣然前往了。(详解参见本书317页)
所以在杨老师看来:这本书更像是一种工具书。
如果我们想要更深的理解苏东坡的诗、词。只有了解了他的人生经历,了解了他被贬后的生活状态、情感状态后,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里所选的诗歌。
行过天下路
有这样一种孩子,每当提及一个地名时,他总能滔滔不绝地聊出它的历史、文化、大人物、风土民情,甚至是当地的美食,无论谈论什么,他总是不缺少话题。
这,就是见识。它无法用分数衡量,但却比分数更重要。
古人都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一种追求。但在杨老师看来,应先行万里路,再读万卷书。
苏东坡少年出川,之后伴随着升迁、调任、贬谪,走遍了大江南北。他见过暗红的赤壁,见过杭州的西湖;在黄州煮过猪肉,也在儋州吃过荔枝。
读书,是读有字之书。
行路,是读无字之书。
我们阅读山川河湖,阅读人情风貌,阅读一草一木。我们见识的越多,就会发现自己原来所在的天地就愈发狭小,那些看起来了不得的事情,也就没那么重要。我们的心态会愈发宽广,格局也不断扩大。
视频中杨老师提到,北京一零一中学做过一项语文实践活动,对语文成绩影响的研究。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得出:
实践活动、经历丰富的同学,他跟成绩是正相关,且他们的作文成绩大多都是比较高的,而实践活动相对较少的同学则反之。
因为,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往往是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阅读经历来理解文章的。
语文实践活动与语文成绩相关关系
遇见不同的人
苏东坡这一生遇到过很多人,因此也明白了很多事……
父亲苏洵,不畏强权,对抗权倾朝野的王安石,他开始明白什么是风骨;
妻子王弗,温柔大方,却不幸早逝,让他明白什么是深情,什么是无常;
弟弟苏辙,一路贬谪,对哥哥却始终没有怨言,让他明白什么是亲情;
朋友章惇,强势逼人,因为党争对他落井下石,让他开始学会宽容与饶恕;
密州的难民,让他明白为生民立命的意义;
黄州的醉汉,让他开始放下名位和骄傲;
海南的土著,让他坚守传道的决心。
变法期间,苏东坡不顾仕途直言无畏,将百姓的声音上书朝廷……
即便,他被贬职到湖州、黄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却依旧为老百姓着想,为老百姓办实事,与老百姓打成一片。
前半生,
苏东坡对工作全力以赴、处事外圆内方、做事尽职敬业;
后半生,
虽命运多舛,但也因此精彩,成就了他辉煌的一生。
以欢喜心看事,事事皆为我而生;以感恩心看人,人人皆为我而来。
百年光阴,我们会遇到很多人,每个人的相遇都是我们前世的缘分。
3
关于作者
林语堂先生应是非常喜爱苏东坡的!
在他的《国学拾遗》中就曾提到过:
“换句话说,庄子是中国最重要的作家。经过一千四百多年之后,才有一位可以和他比较的天才,苏东坡。”
在这本《苏东坡传》的原序中,他也提到:“我写苏东坡的传记没有别的理由,只是想写罢了。”(参见本书19页)
《苏东坡传》原序
《苏东坡传》并非林语堂先生名气最大的作品,但却是他最为珍爱的一部。
此书从酝酿到脱稿耗时达十余年,由此观之,实为林语堂先生呕心沥血之作!
林语堂为苏东坡立传时,给苏东坡罗列了一长串新奇身份和标签,除了诗人、散文家、画家外,最为著名的便是“无药可救的乐天派”了。
他们都是“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在林语堂笔下,苏东坡在海南岛流放之时,穷困潦倒,却轻松快活。
没有好笔好纸,就在岩石上作画。难得好墨,苏东坡就自己制,险些烧掉房子。
这种穷困之时的旷达快乐,正是林语堂所推崇的,折射的也正是他当时理想中的精神世界。(参见本书411页,第二十七章)
“假如你在高山里生长,你会用高山来衡量一切,你看到一栋摩天楼,就在心里拿它和你以前见过的山峰来比高,当然摩天楼就显得荒谬、渺小了。”
林语堂正是用这种观念来看待世间万物,才会觉得不论是人、事,或是一时的得失,都并非大事,生活无时不能快活。
所以,林语堂写的是苏东坡,实际上表达的却是他自己。
林语堂
他们都是“空前绝后”的美食家
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曾有段关于历史名人与美食的点评:
“乾隆要管运河沿线美食,慈禧说晋陕小吃归她,诸葛亮统领西南三省,戚继光负责东南沿海,苏东坡一生足迹甚广,正踌躇立足哪里,屈原急忙过来扯衣襟:湖北是我哒!”
苏东坡自己善于做菜,也乐意自己做菜吃。他研究出“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的秘制东坡肉。
而由他“钻研”出的美食,又岂止只有东坡肉。
苏东坡学酿酒“一日小沸鱼吐沫,二日眩转清光活,三日开瓮香满城”的那份专注与情趣。无不彰显出他是美食家,是生活的艺术家。
而林语堂的经典散文《吃,是故乡的记忆》,也说明他也是一位懂生活,热爱生活的人。
特邀嘉宾:北京一零一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杨金才老师
主编:韩凌
视频编导:吕永阳图文编辑:何柳蔡赫
审校:渔樵书生乔贝乐
热爱阅读,可以让孩子,获知人类最精华的智慧,可以足不出户便体验别样的人生,可以让孩子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
在这个特殊时期,非毕业班的孩子目前还处于居家学习状态。为了我们的孩子能有更好地阅读体验、收获更多,首都教育《师说》栏目将在未来的两个月中,每个周末晚19:30,推送名师推荐阅读节目《好书共读》。
我们将邀请人大附中、101中学、北京四中、中关村一小、北京小学、中关村三小、史家小学等等名校特级教师,为我们的孩子推荐了一系列开启智慧,不流俗众的书籍。
下一篇
推荐文章
-
家庭期待与自考目标的平衡
2024-07-27  阅读:745 -
自考生的学习环境优化策略
2024-07-14  阅读:647 -
获得自考学历的好处
2024-07-12  阅读:817 -
拓展职业机会:自考生必须知道的行业趋势
2024-07-12  阅读:636
自考网版权所有 2025 粤ICP备160655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