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生活】南京:大学的时光
发布时间:2019-08-13 20:24:50   来源:自考网1972年4月,我离开了工作近3年的蓬莱6094部队化工厂,到南京上大学。 文革 停止 大学招生后,这是南京大学首次招生,我们成了该校首批工农兵学员。 当年,我入学的是政治系哲学专业。
南大的学脉,可追溯到孙吴永安元年(258年)南京太学。 近代校史自1902年三江师范学堂始,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等,可谓历史久远。 其一些系和专业都在国内领先,有的还在国际上颇有影响力,可谓实力雄厚。
由于校园建筑特有的风格和传承,以及茂密的绿化和植被,当年南大校园犹如仙境般美丽。 一楼一景一故事,散落在绿荫中的一栋栋楼宇,是建校以来历史和文化的积淀。 漫步在校园里,真是处处皆景,花木飘香。
北大楼是南大标志性建筑,它始建于1919年,顶楼闪闪的红星、满墙的爬山虎,使它显的格外庄重和肃静。 在南大各种宣传影视和印刷物上,都能见到这座气势宏伟的大楼,北大楼成了南大的标志和精神象征。
能成为这样一所大学的学生,当时我感到十分幸福和兴奋。 该校政治系哲学专业那年只招了一个班30人,其中大都是“老三届”,我成了班里年龄最小的几个学生之一。
从5月1日开始,我们用了3个多月时间,学习了与专业课衔接所需要的基础课,重点是中外历史、中文特别是文言文,以及英语。 什么: 之乎者也、不亦说乎... ... 现代校舍与朗朗古语的融合,总给人一种怪异之感。 9月1日开学后,我们即转入了正常的专业课学习。
哲学原理、古今中外哲学史和马列原著,是我们这个专业学习的重点。 我们一下子就被那思想的思辨、浩瀚的史实和马列的语录所吸引,大都如饥似渴的在知识的海洋里,吸吮着营养。
南大学习氛围很浓,这是她的传统。 最能展现南大传统精神的,是学校不同期确立的校训。 从早年两江师范学堂时期的“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到现今的 “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均体现了南大重学业、强敦行的学风。
受这种重学环境的感召,白天,我们在教室聚精会神听讲,积极回应老师提问; 晚间,图书馆、教室和宿舍则灯火通明,大家都在静静自习,一坐4-5个小时,很少有交头接耳的。
我们每天几乎都是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由于用心和渐入其境,我喜欢上了这看似脱俗趋玄、实则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哲学。
从庄周梦蝶的想象到黑格尔“存在就是合理”的思辨; 从认识论基本原理到真理的相对和绝对性; 从唯物辩证法到马列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我们认真的听课、阅读、思考、讨论。 有时,为了搞明白一个命题或观点,同学间走路、吃饭、睡前还在交流讨论,几乎达到执迷的程度。
系里各专业课老师,全力投入到了教学和辅导之中。 他们几乎已停止授课6年多,对复课后我们这第一届学生,格外重视和热情。
那时的师生关系,就像兄弟姐妹,老师对我们寄予厚望,我们也给老师以师长的尊重。 但为了一个思辨中的问题,我们还是会经常与老师争的面红耳赤,师生间一点隔阂也没有。
至今已毕业离校44年了,但我还清晰记得那些不同专业的授课老师。 如,胡福明、李华钰、倪君辜、林德宏、王觉三、姚城... ... 他们在课堂上侃侃而谈的洒脱自如,课后与我们坐而论道的音容笑貌,仍时常在我脑海中泛起。
我们班主任、是主要讲授马列主义哲学及原著的胡福明老师。 当时也就35-6岁的他,天天书不离手,思维十分开放和深邃; 语言极具思辨和激情; 讲课神采飞扬,见解独到,很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极受大家欢迎和喜爱。
胡老师在思想和理论上的专精和独到,来源于他对真理的追求和积极探索,以及很强的原则和胆识。 由此,他才能于1978年4月,在社会发展重大历史转折关头,适时写出和大胆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
改革开放40年后回望,可以说胡文作为思想解放的号角,深刻影响了现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彰显了在推动认识上唯实,理论上创新,实践上突破的重要意义。
在去年11月18日隆重召开的庆祝改革开放40年表彰大会上,胡老师作为接受表彰的100人之一,荣幸的获得光荣的奖章和证书。
在校期间,我们还跟随老师,先后到过南汽、凤凰山铁矿、无锡国棉四厂等企业和阜宁、太仓、溧阳等农村,参加地方的社会主义教育,在工厂农村搞调查研究。
记得入学第二年冬天,我们跟随胡老师参加江苏省委工作组,去苏北阜宁农村搞社教。 我们几个同学与胡老师一起,住在大队腾空的队部里,十几天同吃同住同活动,使我们对胡老师有了更深的了解。
他每天早上眼还没睁开,就顺手在铺边摸出一支香烟点上,抽几口再穿衣起床。 至今我还没见过这样执迷香烟的,一支烟快抽完了,拿出一支新的接上烟头继续抽,经常是一根火柴抽一盒烟。 同学们说,这抽烟的水平就是高。
胡老师不但教学是高手,指导我们搞社会实践也非常有道。 他带着我们很快融入到当地群众中去,与群众拉家常,就像一个老农; 布置工作任务张口就是,今天教育从那切入,这个观点应几层分析,学究气息和精到见解随口而出。
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使我们很生活化的加深了对哲学基本概念、理论和规律的理解。 我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辩证、全面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就是在大学期间基本养成的。
大学图书馆海量的各类藏书,使我们有机会借阅到很多优秀历史和文艺类著作。 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雨果的《悲惨世界》、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司汤达的《红与黑》,以及《三国演义》等一些国内外名著,我大都是在大学期间初读的。
我们贪婪于这些哲学、历史、文学等著作中,从中悟到了人性的善与恶; 懂得了做人的道德与品性; 知道了什么是贵族精神、英雄情结。 特别是《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这部曾影响几代人的著作,同样也深深的激励了我,使我开始明白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正确追求。
我们入学后,开始住在南园8舍1楼。 不久就搬到文革前留学生宿舍后楼的2楼。 一起吃住学习的生活经历,自然结交了不少同窗好友。 相互熟知了,关系密切了,同学之间会时常开个玩笑,甚至有时还会搞点恶作剧。
记得和我同宿舍的王忠本是班长,事情多点常晚上回来挺晚,我们房间几个同学就把门留点缝,拴上个有水的缸子,一开门水就会淋到头上。 后来他进门先踢开门,我们又把有水的杯子放到他蚊帐上,他拾起来就扔到窗外的草坪上。 第二天早上起来刷牙,才发现扔的是自己的杯子。
我一同班好友,因胡子长的较快,天天用镊子拔。 我逗他说新街口中央商场卖一种药膏,一抹就可去掉胡子,他信以为真,真的到柜台去问,闹的售货员一愣一愣的,笑他怎这也相信。
玩归玩,闹归闹,同学间学习互相提携,生活互相帮助,是我们班的好作风。 我们班30个同学,来自部队的有近20个,每当学校集会和有什么活动需集体前往,我们那整齐的队伍和齐刷刷的步伐,每次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年轻就好动,大学3年多时间,我们利用空闲游遍了南京及周边的山山水水。 中山陵的庄严宏伟,明孝陵的古朴幽静,鸡鸣寺的秀美灵气,玄武湖的碧水青坪,更有那雨花台的英灵伟气,无不使我们感受到自然和社会对我们的惠顾和召唤。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又曾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国都,那每一处古迹,每一个景点,每一条街道,每一座旧宇,都有着累累的故事,都涵着厚重的历史,都蕴着灿烂的文化。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是一个古今都有异彩的城市,秀丽中透着她那厚厚的底蕴,让你一辈子都无法读完她。
在校有时假期不回家,我们还相约去镇江、苏州、上海、杭州游玩。 对江南水乡之秀美,有了更切身的感受。
有一年假期,我们傍晚从苏州坐船,沿着京杭大运河夜行到杭州。 沿途灯光依稀,月光泻地,河水静淌,船行无声,那种远离喧嚣的美感让人十分享受。 之后,我虽去过很多风景名地,却再也找不到那种感觉。 恐怕再来一次苏杭船游,也难以享受到当年那种雅静之美了。
每年寒暑假返校,就是美食的汇集。 西南的辣食,江南的小吃,中原的面食,西北的滩枣,每每让人食欲大开。 我常带的是渤海野生海参、海米和海兔。 那时的海参质量真好,放暖水瓶发一夜,第二天早上涨开的竟然倒不出来了。
那时我们大都是“穷”学生,我每月战士津贴不足10元,那敢随意消费,更很少去饭店吃饭。 校舍南园南门外有一小吃店,是我们常去的地方。 一个烧饼一碗阳春面,不到5角钱,就算美餐了。
学校学生食堂办的挺好,每当考试成绩不错或什么档口,我们就会在食堂买好吃的犒劳自己。 猪蹄膀一只7-8毛钱,大闸蟹一只1-2毛钱,狮子头一个2-3毛钱,绝对物美价廉。 只不过夏季吃饭挺遭罪,中午有时高达40多度的气温,还没开吃,就汗流浃背。
时间似流水,转眼到了毕业季。 当年南京大学政治系哲学专业招生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理论骨干,所以我们毕业后,大都陆续从事了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
我经部队3年锻炼,被选调到总后勤部政治教员培训班。 经短期培训后,被分配到总后天津运校、即现在的军事交通学院,从事了政治理论教学。
那个年代,大学是奠定我们人生轨迹的关键一步。 南大给我的是,较厚实的理论功底,较明晰的辩证思维,较清醒的认知能力,较开放的思想境界。 这些,都对我之后学习提升和工作拓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现虽已退休,这种学习的基础和累积,仍有效推动着我思想和行为方式的与时俱进。
毕业至今,同学之情念念不忘。 我与不少同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往来。 特别是与我同在济南的同班同学王忠本,省一轻厅退休; 李新英,省检察院退休,还有几个在济南的前后几届校友,更是常聚。 外地同学凡来或路过济南的,必要把酒言欢。 在人际各种关系中,同学和战友关系的亲密,那是最真。
2008年,胡老师73岁生日时,我们同班同学借此大都来到南京相聚。 很多同学是毕业30多年后第一次相见,望着两鬓已霜染的老同学,那种感慨、喜悦之情,难以言表。
同样是该年,山东省委宣传部和电视台邀请胡老师作为嘉宾,在我省举办的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演讲。 期间,我们在济南的几个同学去宾馆看望胡老师,他神采奕奕,不减当年风采。
近几年来过济南的同班同学有: 在《人民日报》退休的崔文玉,在西安政治学院退休的唐闻斌,在北京后勤学院退休的刘怀柱。 在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退休的马必臣,更是常来济玩。 几十年少见或未见的同学相聚,那高兴劲甭提了。
漫漫人生路,相遇并相知就是一种不浅的缘分。 随着时间的延续,我特珍惜南大的同学之情。 现在退休后,快乐安康成第一要务。 祝老同学们生活幸福安康。
下一篇
推荐文章
-
七月份苏州自考报名时间是什么时候?
2024-08-07  阅读:1252 -
自考苏州大学有宿舍吗?
2024-08-07  阅读:1339 -
南京政治学院本科自考书籍在哪儿购买
2024-08-05  阅读:1333 -
南京自考的大学怎么选择?有哪些专业?
2024-08-05  阅读:1320
自考网版权所有 2025 粤ICP备160655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