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错别字”事件:事不大,但这些观点有点可怕

发布时间:2019-08-19 23:42:29   来源:自考网
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真是一对好基友。北大校长的“鸿鹄之志”余音犹在,清华大学的“热列欢迎”又上热搜。
先给不了解此事的读者搬运一些资料。
前不久举行的清华迎新会上,经管学院的横幅,出现了一个错别字,把“热烈”写成了“热列”。
这是我从网上找到的一张截图:
图中人物为清华大学校长和围棋世界冠军柯洁,正是这两位大咖的会面,把这张图带火了。一时间,舆论大作,鄙夷者有之,鄙夷鄙夷者有之,强行洗白者有之……
这件事本身没什么可说的,错了就是错了。虽然迎新会也算是个场合,但是,也算不得多么重要的场合,说实话,比这重要得多的场合出现错别字,我都见过。
但是,围绕这件事的有些观点,让我颇有些愕然。
01
“清华的学生,行不行啊”
这话要是出自隔壁北大学生之口,似乎还有情可原,如果换作是其他学校的,我就会有些好奇,说这话的,都是些什么人。
就好像北大校长把“鸿鹄”读成“honghao”之后,竟然在媒体上看到一些加V的人,得意洋洋的说:这个词我都会读,你一个堂堂北大校长,竟然都不认得!
再也没有比这更恶心的嘴脸了。
这里牵扯到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考不上清华的人,有没有资格嘲笑没考上清华的人?
还有一个需要更加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个人,有资格嘲笑另一个人么?
后一个问题,答案是明确的,也是ZZ正确的。人生而平等,谁也没有嘲笑谁的资格,作为家长,我从小就教育孩子:笑人者,不如人
但是,对我这种没有人设负担的人,必须跟大家坦白,对第二个问题,我理解领会学以致用的还不够到位,思想也不够崇高,偶尔也会在心理或者言谈中暗笑一些人一些事。
但是,第一个问题,在我这里答案是非常明确的:
我都没考上清华,对清华学子只有敬佩的份儿,哪敢笑话人家?
嘲笑他人,至少得站在和别人同等的位置再说吧。
偏偏这种“乌鸦落在黑*上”的,在生活中屡见不鲜。
因为一个小事,一个细节,一个错误,全盘否定一个人一件事一个群体的,大有人在。
这样的人,见一个我躲一个。
02
“清华大学,是否会有人因为错别字一事担责?”
“清华大学,请给公众一个解释”
这是今天看到的两个自媒体标题,这种“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人,怎么比秋后的蚊子还招人烦呢?
虽然“错别字事件”的确是一个“过错”,但是,一定要被“问责”才算是合理的处置方式么?
清华大学又没发生像“退档”这种,可能关乎每个人切身利益的事件,需要给公众解释什么呢?
虽然现在反转的事情不少,但是,我冒着被打脸的危险,也想说一句:如果清华真就此事做一个解释或者说明,真的对涉事学生做出处理,那这格局未免也太窄了。
对于过错,问责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但是,比这更重要的,是“亡羊补牢”,找到避免错误重来的程序和路径。
如果滥用问责,破坏的是问责这件事的公信力。如果事事都要问个责,还怎么愉快地生活?
作为围观者,看看热闹也就算了,强行给自己加戏,就有点low了。
03
“组织一场迎新会特别累,有些疏漏也再所难免”
这样的话如果从围观者嘴里说出来,善莫大焉。
但是,很多情况下,这样的话是从当事人或者当事方嘴里说出来,味道就变了。
面对错误,是勇于承担,还是疲于解释,体现着一个人的担当。
如果再把锅甩给诸如文印店这样的他人,那这个人的操守都值得怀疑了。
像“热列欢迎”这样的低级错误,毋庸置疑,一定是“人祸”,是主观原因造成的,如果不从主观上找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就将一直停留在那儿。
今天的小问题,就有可能成为明天的大问题。比如,某年某报弄错了某个名字,震动很大。
不管任务有多累,低级错误也是不能容忍的——不是外人不能容忍,是自己不能容忍。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是宽容他人的“尚方宝剑”,但是,如果拿过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那就有点“掩耳盗铃”了。
这方面,我们要给北大的校长鼓鼓掌,无论是自己主动为之还是有人捉刀代笔,勇于认错的态度,已经非常令人欣赏。
但是,听说清华校长“拿热情蒸发了四点水”自嘲,我就觉得有些奇葩了。
不看看是什么身份?什么场合?
04
很多读者可能有些奇怪,为什么今天我会写这样一件小事。
原因在于,在我心中,如何面对错误,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这也是我经常跟安安念叨的,要树立正确的“错误”观。
在我看来,正确的“错误观”包括四个层次:
1
识“过”,即对错误的正确认识
错误不可怕,再大的错误只要发生了,也不可怕(因为怕也没用,躲不过)。正视错误是纠正错误的前提。人的成长过程中,总要有一些从错误到正确的经历,这是功课,也是财富。
2
知“过”,即对错误的准确判断
先要从内心真诚地认识到自己错了,然后准确地知道自己错在哪儿了程度如何,二者缺一不可。前者很难,后者亦难。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想要掩盖问题的真相,根源是不敢面对、不敢承认、不敢担当自己的过错。
3
思“过”,即对错误的深入思考
这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面对错误,要反思,思的要真要深要透,既不能“高高举起,轻轻落下”,也不能“文过饰非,左右言他”。唯有如此,才能找到“过”之根源。不但要找到表面原因,还要找到深层次的原因,特别是可以归到个人身上来的原因。如此才能真正找到改过的钥匙,也才能在改“过”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提升。
4
改“过”,即对错误的修正纠正
王阳明说: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改过贵在迅速,贵在彻底,贵在真改。改过的目的,先是消除负面影响,拨乱反正,更重要的是“不贰过”,同样的错误,避免一错再错。
这些歪理邪说,学习适合,生活适合,或许人生也适合。
或许,这也是比开学报不报奥数更重要的事。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