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大学党建工作标杆单位(培育创建)——文学院

发布时间:2020-05-10 08:42:25   来源:自考网

上海大学文学院前身——
复旦大学分校校门
上海大学文学院三门路校门
上海大学东区
文学院新大楼
文学院建院四十周年庆祝大会
上海大学文学院始建于1978年12月9日,始终以“红色文化传承者、改革开放同行者、创新发展实践者”为己任,以培养“致力于人文与社会的跨学科研究,心怀人类命运的创新性人才”为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拥有叶辛、董乃斌、谢维扬、王晓明等大批知名学者及高韵斐、翟建等杰出校友,涌现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全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优秀师生。获批教育部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1篇决策咨询报告获国家正国级领导正面批示,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市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教育部“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项目等荣誉称号。
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中华古诗文吟诵和创作
教育部办公厅发文
教育部办公厅公布第四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系列活动示范项目和特色展示项目
文学院党委下设有2个研究生党总支,15个党支部,共324名党员。其中教工党支部4个,教工党员89人;研究生党支部10个,研究生党员219人;本科生党支部1个,本科生党员16人。截至2020年4月底,文学院共有教职工190余人,研究生823人(其中留学生141人),本科生419人。
文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带领党员教师
赴C919大飞机总装基地参观
文学院党委紧紧围绕“率先建成一流的研究型学院”奋斗目标抓党建,以高水平党建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升班子自身理论素养和战斗力、凝聚力、执行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集体,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每年签订《上海大学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责任书》,确保党组织领导和运行机制到位,政治把关作用到位,思想政治工作到位,基层组织制度执行到位,推动改革发展到位。学院党委牢牢把握住“人”这一推动发展的核心要素,明确“发展依靠谁,发展为了谁,发展成果谁来共享”的理念,在“以人为本”上做文章,下功夫、求突破,以一流的师资队伍和一流的人才培养助推一流的研究型学院建设。
文学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党课、专题读书研讨会
文学院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校史馆参观学习
党建引领高水平师资建设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近年来师资引育情况:获得的各类人才称号
学院党委深刻认识到高水平师资的极端重要性,不拘一格“争抢”人才,千方百计“逼出”人才,守好底线“管助”人才。
目前,全职受聘文学院包括国家级、上海市高层次人才在内的外籍人才已达12人,近三年学院先后引进各类各层次人才逾60人。同时注重对存量师资的倒逼和撬动,先后培育出包括教育部各类人才20人次。在“逼出”人才的同时,也产出了一批成果。2012年至今,文学院共获得2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13项是由学院自己培养的骨干人才作为首席专家牵头负责。42项决策咨询报告被省部级以上单位采纳,11项得到国家正国级领导正面批示。多项研究成果获评省部级及以上奖项,其中党员占比在80%以上,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吕建昌等3位同志先后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学院党委强化政治担当和底线思维,主动靠前,守好底线“管助”人才。精准把握文科教师群体特征和个性特点,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制定党政班子成员与外籍教师一对一联系交友制度;党委书记与新进教师谈心谈话制度;学院明确“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公开发表有要求”。正确区分政治问题与学术问题,稳妥处理了几起突发敏感事件,确保学院意识形态领域总体稳定。
吕建昌教授荣获
“上海市教卫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姚蓉教授荣获
“上海市育才奖”
思政助力高质量人才培养
文学院充分挖掘文史学科具有的德育元素,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
参与承办世界考古论坛,时任上海市市长应勇出席并致辞
校史工程学术研讨会,刘昌胜校长(右)和历史系首任系主任唐培吉教授(左)
文学院入选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领航学院
文学院学生项目喜获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特等奖”
一是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学院依托导师制,将教学、科研资源导入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为载体,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打造一批受学生欢迎的“金课”,学院成功入选“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整体改革领航高校”之领航学院。打通课内外培养通道,依托“挑战杯”,通过重大项目团队、学术论坛、社会实践项目等平台,挖掘科研育人潜力,提升学生学术创新力。杨位俭老师指导的本科生团队项目荣获第十六届“挑战杯”国赛决赛特等奖,继2017年后再次取得历史性突破,研究生团队项目荣获“挑战杯”上海市赛三等奖,张雯婧同学获上海市世界史学会第十四届青年论坛论文评比一等奖,借助“启思书院”、“挑战杯”项目平台,形成具有学院特色的课外学生培养机制。由陶飞亚教授领衔的“依托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促进人文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上海红色文化研究院隆重成立
全国红色文化战略联盟成立大会
举办“五四文学之夜”活动
举办“盛世长歌”第三届中华古典诗词吟诵大会
学生在“一间书屋”讨论读书会
二是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成立上海红色文化研究院,举办“赓续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全国红色文化联盟成立大会暨初心讲习所揭牌仪式,成为全国首个由党委宣传部统领,各方优势联动、跨界组合的融红色文化学术研究、宣传教育、陈列展示、文物征集、文创研发为一体的专业平台,将成为立足上海,面向全国、全球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连续10年举办“五四文学之夜”活动,连续3年举办“古典诗词吟诵大会”,精心打造“一间书屋”公共读书空间,浓郁校园人文氛围,不断丰富并满足学生人文方面的需求。
文学院学生参与海外交流项目
三是在“引进来”“走出去”方面。依托学校国际化战略,吸引全球各地生源特别是“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来到文学院就读,引导留学生知华友华,培养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同时,学院大力支持学生“走出去”交流,赴海外高水平大学交流学习人数持续增长,培养学生全球视野,厚植学生家国情怀,加深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的理解。
全力打造高品质发展环境
学院党委始终坚持营造开放包容,张弛有度的发展环境,把改革的成果让师生共享,为师生提供安心,热心,舒心,静心的工作、学习氛围,逐步形成“近者悦、远者来”。
设立集文化交流、健身、娱乐为一体的“教工之家”
一是空间环境。2017年暑假,文学院借整体搬迁之机,统筹规划空间资源,改善教师办公条件;新增阅览室,满足师生阅览、休息;打造教工之家,为教师提供休闲、健身;增设学术研讨室,充分满足师生互动交流、学术研讨;提供专业设备支持,打造微格教室,满足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需求;专门辟出空间,打造“院史陈列室”,传承学院文脉。
推出《教师工作手册》
先后推出系列制度办法
二是制度环境。学院党委始终坚持“要讲KPI,但不唯KPI”的考核理念,发挥政策的杠杆和导向作用,推出《文学院青年教师发展津贴发放办法》和《文学院博士后校内津贴和出站考核办法》,为青年人才可持续发展解除后顾之忧;修订《上海大学文学院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调整人事考核聘任办法,明确工作量底线,突出教学与科研双轮驱动导向。张弛有度的制度环境让学院的老教授们退而不休,中青年少壮有为、外引人才和内培人才快速融合。
固定于每月最后一个周五举办“文苑下午茶”
“文苑下午茶”等各类暖心活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职工滨江徒步活动
文学院分工会举办迎新春健步走活动
三是人文环境。注重人文关怀,强调开放包容,是文学院建院40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的法宝,文学院的党政领导乐于做教师们的“勤务员”,利用“中秋教师茶话会”、“文苑下午茶”等多个机会经常与教师轻松面对面,问计于师生、问需于师生。办公室人员热情服务师生,集体生日、滨江徒步等,营造出和谐温馨、奋发向上的“文院大家庭”,学院年终考核结果连续六年获“优秀”。
这里有耕耘
教书育人,传道授业;
秋冬春夏,周而复始。
这里有积淀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里有收获
硕果业绩,荣誉收获;
往来鸿儒,桃李芬芳。
这里有幸福
个人努力,集体进取;
携手互助,共同进步。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文院人一直在路上……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