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学前教育学》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2019-08-21 23:41:37   来源:自考网
《学前教育学》教学大纲
说明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1、《学前教育学》是以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为基础,研究学前教育的发生、发展,系统阐述现代学前教育的观念、知识和基础原理,以寻求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学科。它具有理论性、宏观性、全面性和师范性特点。2、《学前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理论课。又是该专业生学习专业技能课的理论基础课。二、教学目的和任务1、向学生讲解并使之了解该课程的研究方向、任务和体系。2、使学生必须全面领会学前教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初步形成现代学前教育的新观念、新方法进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使之形成全新的学前教育理论素养。3、学生在较好把握现代学前教育机构的性质、任务的前提下。掌握实施学前教育的素养,使学生能较好地适应多种类型学前教育机构工作的需要。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职业理想。三、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与学生参观、见习、调查和讨论等活动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保持教材体系完整性的同时,及时反映国内外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新成果、新特点,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四、考核方式:作业、考试
五、教学参考书目
1、《学前教育学》北师大版 梁地 主编2、《学前教育学》人教社版 黄人颂 主编3、《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天津教育版邓佐君主编4、《幼儿园教育》南京师大版肖湘宁等主编五、教学时间安排(54课时)章次   课题          课时量一  教育的基本概念        4二  学前教育与社会因素      4三  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4四  学前教育理论流派       3五  学前教育目标         4六  学前教育的基本活动----游戏  4七  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      5八  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      4九  托儿所的保育与教育      3十  幼儿园教育概述       5十一 幼儿园各年龄班的教育特点  5十二 托幼园所与家庭的相互配合  3十三 幼儿教师与保育员      4十四 社区学前教育        2
第一章 教育的基本概念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认识教育的特定含义,知道教育活动由哪几个基本要素构成,理解教育活动中各个要素的指向、作用、地位及相关性联系。树立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的教育思想辨证。2、领会现代教育的指向、结构及功能,形成教育整体功能观。
第一节教育概念的界定
一、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性活动人类的教育从一开始就是一种为了社会具有社会性的活动。二、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性活动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本质特征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即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三、广义教育中的学校教育(即狭义教育)
第二节教育的基本要素
一、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人以及对教育活动承担教育责任的人。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处于领导、控制及执教的地位,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是有条件的。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是接受教育的人。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对教育者来说,则处于被领导、被控制的接受教育的地位。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是学习的主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生着十分复杂的互动关系。三、教育内容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所传递的信息。学校教育中的教材是教育内容的表现,但不是学校教育的内容的全部。四、教育的物质资源教育的物质资源有场所、设备、教具、器材等,是现代教育必须具有的教育手段。以上教育的四要素是教育活动必不可少,这些要素在教育过程中又是相互影响地发挥各自的功能。
第三节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所内含的可能实现的有效作用。一、教育的宏观功能——促进社会发展。教育的社会功能首先是为社会的发展、延续服务,是社会持续与快速发展的必要保障。二、教育的微观功能——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人的个体发展指个体从降生到成年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教育对个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第四节现代教育的特点
现代教育是和现代社会生产体系、现代文化体系、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和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相适应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管理以及教育内容、方法的总体。一、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一)教育的发展急剧增长(二)教育体制和结构显著变化(三)教育的内涵扩大(四)教育作用愈加重要(五)教育的不平等现象依然存在。二、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一)全民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方向全民教育是保证每个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二)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都要受到各种教育,在时间上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在时空上贯通了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界线。(三)教育民主化接受教育成为全民的权利和义务,在教育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四)教育现代化(五)教育与社会紧密交叉、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六)教育科学研究就是教育决策的先导。
第二章 学前教育与社会因素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教学使学生了解学前教育与其他社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认识到它们之间关系在作用的性质、程度和过程等方面是不相同的。2、理解学前教育的发展受社会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学前教育的实施影响着社会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
第一节学前教育与环境
一、物质环境与学前教育物质环境对人的生存发展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它不仅影响着人的生存与健康,也影响人的认识与伦理道德。学前儿童的生长发展和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他们对物质环境的依赖性更大。物质环境是学前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二、精神环境与学前教育精神环境的内涵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信息。学前儿童的特点表明他们容易接受精神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前儿童最具影响力的精神很多,有家庭中的、社会生活中的,托儿所、幼儿园生活中的……
第二节学前教育与经济
一、经济是教育的基础(一)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二)经济发展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三)经济发展引发的经济结构和变革影响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四)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和手段。二、现代社会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一)现代教育是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条件。(二)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必要因素。(三)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决定社会对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还决定学前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手段的变革。
第三节学前教育与政治
一、关于政治的基本概念(一)是理念、意识。这包括政治观念、政治态度、政治信念、政治标准等。(二)是权力机构。二、政治对教育的影响(一)政治对教育目的的影响。(二)政治对教育制度的影响。(三)政治对教育财政的影响。三、政治与学前教育(一)政府权力机关及职能部门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与领导是发展学前教育的决定条件。(二)不同社会制度下接受学前教育的程度不同。
第四节学前教育与文化
一、关于文化的一般概念广义文化概念—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制造的物质。狭义文化概念—即社会的理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民俗等及其制度的复合体。这里指狭义的文化。教育是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因素。二、文化与教育的关系(一)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二)教育对文化的影响作用。三、文化与学前教育(一)文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二)学前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第五节学前教育与人口
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一定地区,具有一定数量、质量与结构的人的总体,它是社会生态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与人口的关系是指教育事业与社会中的人的总体关系。一、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一)人口对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及其战略重点的影响。(二)人口对教育结构的影响(三)人口对教育区域布局的影响二、我国人口现状对学前教育的影响1、人口增长快2、人口分布不均3、农村人口比例大,居住分散。4、特殊人口群体形成且壮大。
第六节学前教育与人的社会化
一、人的个体社会化人的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社会交互作用过程,通过学习与内化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及其应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个体社会化的过程的两大类型。二、学前教育在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从人出生后开始的。出生到3岁儿童的社会化主要是在家庭中进行的。学前期,在良好的教育环境影响,达到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
第三章 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必须全面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基本特点。2、使学生知道影响儿童发展有哪些因素,并且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于儿童的发展。单因素决定论是错误的。3、教育学生会用辩证唯物观点分析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的规律性关系:即人的发展是教育实施的重要依据,教育是适应人的发展规律并促进人的发展。4、在理论上和事实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
第一节儿童发展的概念
一、儿童发展的含义(一)发展的含义心理学、教育学中提到的发展指人的个体发展。对每个人来说,个体发展的历程是终身的,漫长的。对整个社会来说,个体的发展只不过是漫长的长河短暂的一瞬。发展是指个体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由量变和质变的过程。(二)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发展是指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儿童发展是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不断相互作用,相互支持、相互影响从而达到某种状态的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过程。三、个体发展的规律(一)个体发展的一般规律性(二)儿童发展的年龄规律性四、影响儿童发展的有关因素(一)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二)遗传因素(三)后天因素和环境(四)辩证客观地看待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认为儿童的任何发展既有遗传的作用,又有环境的作用,只有两者的相互作用才能促进其发展。五、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二)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表现。(三) 发挥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重要作用。
第二节儿童发展的内容
一、儿童心理的发展(一)儿童身高体重的生长(二)儿童骨骼与肌肉的生长(三)儿童牙齿的生长(四)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五)儿童感知器官的发育二、儿童心理的发展(一)智力的发展(二)语言的发展(三)情绪情感及社会的发展
第三节儿童发展观
一、儿童观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一)社会本位论的儿童观(二)个本位的儿童观(三)正确的儿童观1、儿童发展是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多层次的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过程。2、发展不是孤立地、静止地,而是多因素参与其中的动态过程。3、儿童是发展的主体4、儿童具有发展潜力5、每个儿童的发展教师都是独特的个体6、儿童通过活动而发展7、儿童身心各方面是一个整体、应使其从小得到初步的、全面的发展8、每个儿童都有发展权、受教育权并应得到尊重和保护二、儿童教育观教育观的核心是如何看待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一)教育观教育观是对于教育在儿童发展中作用的根本看法。(二)我国现代教育观1、儿童是学前教育的主体2、因人而异地对儿童实施体、智、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3、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符合“发展适应性”要求4、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和教育活动的主导形式5、家园配合、协同发展
第四章 学前教育理论流派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教学使学生了解学前教育思想与实践的起源、发展历程极其特点,从而掌握学前教育发展线索。2、学生应知道中外有影响的学前教育理论流派有哪些,认识他们的基本教育思想及在学前教育发展中的主要贡献,从而发扬广大,继承发展。3、重在认识现代学前教育各个理论流派的主要思想及教育实践,结合当前的学前教育领会这些理论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学前教育思想溯源
一、学前教育的起源(二)氏族社会时期(二)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三)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四)军事民主时期二、奴隶社会的幼儿教育(一)古埃及的幼儿教育(二)古希伯来的幼儿教育(三)古印度的幼儿教育(四)古希腊的幼儿教育三、近代学前教育思想(一)夸美纽斯的大教育观(二) 洛克的“白板说”(三)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四)裴斯泰洛齐的自然教育(五)福录贝尔的教育理论1、教育的目的在于唤醒人的内在精神本性2、人的发展应该是循序渐进的。3、儿童发展三段论4、儿童的四种本性5、教学即生活6、福录贝尔的教育方法
第二节现代学前教育理论流派
一、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一)杜威的儿童观(二)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三)杜威的教育原则二、蒙台梭利教学法(一)基本教育思想(二)教育的基本内容(三)教育方法三、皮亚杰认知结构主义流派(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心理学理论(二)皮亚杰的教育思想(三)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四、加德纳的多层智力观与幼儿的完整学习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徳纳提出:每个人至少有七种不同类的智力,即是语言智力、逻辑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或视觉智力、运动智力、人际智力和内在智力。幼儿的完整学习(即是为幼儿提供完整的、多方面的学习环境,及早激发幼儿在七大方面智力的充分发展,达到人类潜能的激发和身心健康的培养)。五、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一)“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二)教学不应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为目标。六、戈尔曼的情感智力理论(一)什么是情商(EQ)(二)EQ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第三节我国学前教育思想家
一、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一)幼稚教育尤为根本的根本(二)幼儿教育应面向大众(三)幼儿教育应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四)教育内容(五)教学方法——“教学做合一”二、张学门的学前教育思想(一)基本教育思想:儿童的身心发展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二)幼稚园课程(三)幼稚园教材教育方法(四)幼稚园教学法三、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一)陈鹤琴的教育思想(二)陈鹤琴的教育方法(三)教育内容(四)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第五章 学前教育目标
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什么是教育目标,结合教育工作领会教育目标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2、知道学前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懂得确定学前教育目标的依据。3、使学生必须全面理解我国学前教育目标的内涵,形成科学的基础素质教育观。
第一节学前教育目标的制定
一、什么是教育目的二、制定学前教育目标的依据(一)什么是学前教育目标(二)确定学前教育目标的依据1、我国的教育方针2、社会发展的需要3、学前儿童发展的需要
第二节正确理解我国学前教育目标
一、我国学前教育目标的表述二、正确理解学前教育目标(一)全面发展教育是全球学前教育目标的发展趋势(二)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1、处理好体育与其他各育的关系2、处理好智育与德育的关系3、处理好知识与智力的关系4、处理好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第六章 学前教育的基本活动——游戏
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游戏是学前教育的基本活动,理解游戏对儿童发展的教育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游戏观。2、帮助学生学会创设幼儿园活动区活动3、教会学生掌握学前儿童角色游戏和结构游戏的特点,指导要点及初步评价,充分发挥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教育作用。
第一节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主要意义
一、游戏的特点(一)游戏是自发的、自愿的(二)游戏是自由自在的(三)游戏是愉快的(四)游戏是充满幻想和创造的二、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一)游戏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二)游戏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三)游戏有利于儿童情绪的发展(四)游戏有利于儿童身体的锻炼和成长。
第二节游戏条件的创设
一、给儿童充足的游戏时间二、户外游戏环境的创设(一)场地是儿童游戏必备的空间条件(二)户外活动时间的保障二、幼儿园室内活动区的创设(一)关于活动区种类和数量的选择1、培养目标2、本班的实际情况3、本阶段的教育特点(二)关于活动区材料的投放1、材料玩具多样化2、材料玩具摆放清楚、明确3、各活动区之间的转换性(四)关于活动区规则的确定应注意:1、因地制宜,注意废旧材料的运用2、让幼儿自由选择玩具3、制定常规、养成好习惯
第三节游戏的指导和评价
一、树立正确的游戏观(一)游戏是儿童的正当权利(二)爱玩、会玩是评价婴幼儿发展的标准之一(三)游戏是婴幼儿最自然、最有效的学习二、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作用(一)创设游戏环境(二)指导和促进游戏的开展(三)观察和评估游戏三、角色游戏(一)角色游戏的教育价值(二)教师对角色游戏的组织和指导(三)儿童角色游戏的评价四、结构游戏(一)结构游戏的特点(二)结构游戏的组织与指导(三)结构游戏的评价
第七章 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
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较好理解各项原则的内涵,联系学前教育案例,领会和运用各项原则的科学性。2、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参观、见习、讨论等学习活动,写出见习报告,培养学生运用教育原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践中问题的能力。
第一节独立自主性原则
一、独立自主性原则的内涵(一)什么是独立自主性原则1、培养儿童学会依靠自己的经验和能力进行活动。2、让儿童了解和认识独立自主性(二)幼儿独立自主性的基本内容二、独立自主性教育应注意的问题(一)教育儿童在独立自主性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给儿童提供多种机会,让他们把幼儿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三)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
第二节发展适宜性原则
一、发展适应性原则的概念(一)年龄适宜性(二)个体适宜性二、发展适宜性课程(一)发展适宜性课程(二)发展适宜性的教师——儿童相互作用三、实施发展适宜性课程应注意的事项
第三节保教结合原则
一、保教结合的意义二、保教结合的任务和范畴(一)保育工作范畴(二)保育工作者的任务三、良好的工作伙伴与师生关系是实现保教合一的前提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一)消除幼儿对教师的恐惧(二)让幼儿学会尊重他人(三)与儿童共同制定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综合性原则
一、综合性原则的涵义指在课程设计和教育活动时,必须使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最高目的,围绕某一主题或方面,结合儿童特点和实际需要,在课程和活动中促进儿童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发展。二、教育目的与教育内容的综合性(一)教育内容的综合性(二)各领域课程的内在综合性三、教育手段的综合性四、综合性原则所应注意的事项(一)教师的素质是关键(二)因地制宜地使用综合性原则(三)不可为综合而综合
第五节启蒙性原则
一、学前教育的启蒙性(一)启蒙性原则的内涵启蒙性原则是指学前教育要对儿童进行最基本的、入门式的教育,为其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初步的基础。(二)现代学前教育中的启蒙教育二、学前启蒙教育的内容(一)品德方面的启蒙教育(二)智力方面的启蒙教育(三)体能方面的启蒙教育(四)美的启蒙教育
第六节活动性原则
一、活动性原则的重要意义二、活动性原则的实施(一)提供活动机会和环境(二)鼓励儿童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活动是多样的(四)活动不是装饰品
第八章 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什么是教育方法,形成现代教育方法观念,让学生了解学前教育中有哪些常用的教育方法。2、运用案例、讨论法,课外阅读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教学方法中包含的教育原理,掌握其运用要求,形成教育有法,但无定法的观念,提高分析、运用水平。
第一节直观形象法
一、直观形象法的内涵直观形象法是教师采用直接教具或各种电化教育手段等,组织儿童开展操作、观察、欣赏、演示、示范和范例等活动,以达到预定的教育教学目标。二、直接形象法的内容(一)观察法(二)演示法(三)示范法(四)范例法三、运用直观形象法应注意的事项(一)内容的选择(二)实施的要求
第二节游戏化方法
一、游戏化方法的实施(一)游戏活动教育化(二)教育活动游戏化二、注意事项(一)要注意“发展适宜性原则”(二)明确游戏规则(三)教师应掌握指导游戏的技能(四)创造游戏角
第三节语言法
一、故事法教师以语言为主要工具对儿童进行说教、指导、劝说等,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一)操作定义(二)操作特点(三)操作形式二、讨论法(一)操作定义(二)操作特点(三)教育价值(四)操作过程
第四节移情法
一、移情法所用的训练技术(一)认知提示(二)情绪追忆(三)情感换位(四)巩固深化二、移情法的实施(一)第一阶段(二)第二阶段
第五节角色扮演法
一、角色扮演法定义二、角色扮演法的心理效应(一)及时模仿和简单再现(二)认同(三)内化三、角色扮演的特点(一)角色扮演训练是促进儿童社会行为,减少消极社会行为的有利手段。(二)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兴趣(三)角色扮演注意对他人内心世界的分析,促进儿童角色承担能力的提高。四、角色扮演的教育过程(一)教育过程(二)注意事项
第六节环境体验法
一、环境体验法(一)环境体验法定义(二)环境体验法的操作内容二、注意事项(一)创设的环境要富有童趣(二)为儿童提供熟悉的有利于展开想象的拟人化交往的环境。(三)注意环境的可体验性,可参与性和可操作性(四)可在局部环境中提供不太完善、不太平衡的环境,让儿童去体验。(五)随时根据教育目标和儿童发展的需要高速环境布置(六)教师、家庭及其他工作人员要注意精神环境的一致性和目的性。
第七节行为体验法
一、行为操练法(一)行为操练法定义行为操练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儿童依靠自觉的控制和校正,反复地完成一定的动作或活动方式,借以巩固知识,形成简单的技能或行为习惯的方法。(二)行为操练法的类型二、实施行为操作法应注意的问题(一)有明确的目的(二)方法正确(三)练习符合儿童特点(四)练习方式和要求的多样化(五)家园配合
第八节发泄法
一、发泄法的内容(一)发泄法的定义(二)发泄法的内容二、发泄法的注意事项(一)教师创造发泄环境(二)教师向儿童介绍发泄角落的用途与使用方法(三)培养儿童正当而多样化的发泄方式
第九节表扬鼓励法
一、表扬鼓励法(一)表扬鼓励法定义(二)表扬鼓励法的方法(三)表扬鼓励的场合(四)表扬鼓励的时机二、表扬鼓励法的实施要求(一)正确选择所要鼓励的行为(二)因人而异,有针对性(三)要明确具体、及时得当,不流于形式
第十节批评惩罚法
一、批语法(一)批评法的定义(二)操作内容(三)实施批评法应注意的事项二、惩罚法(一)惩罚法的定义和实质(二)操作内容(三)实施惩罚法应注意的事项
第九章 托儿所(含托儿班)的保育和教育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明确并理解托儿所(托儿班)的性质、任务,2、要求学生掌握3岁前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为实施保教工作重要依据。3、理解托儿所保育和教育有哪些主要原则并领会其涵义,懂得托儿所保教工作的具体实施。4、组织学生考察一所托儿所,了解其环境、活动以及小儿的心理特点,写出考察报告。
第一节托儿所的性质和任务
一、托儿所的性质(一)社会福利性(二)保教性二、我们托儿所的发展历史三、托儿所的保教任务(一)保障小儿健康(二)培养小儿的生活习惯,与人交往等方面的良好习惯(三)发展语言能力,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四)进行品德教育,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五)给小儿适宜的艺术形式的陶冶、萌发小儿初步的美的情趣四、正确理解早晨教育与早期开发五、托儿所保育和教育的原则(一)寓教与养,保教并重(二)个别教育为主,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三)适应小儿特点,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四)家园配合共同促进小儿发展
第二节托儿所的环境和设备
一、托儿所的选址二、托儿所的房屋选址三、布置安全、卫生富有教育意义的理解
第三节托儿所日常生活的护理与教育
一、确定、合理的作息时间二、睡眠三、科学喂养和饮食第四节 托儿所全面发展教育一、婴儿动作发展与训练二、3岁婴儿智力教育三、3岁前婴儿情绪情感的培养
第十一章 幼儿园教育概述
教学目的和要求
1、要求学生正确认识幼儿园的性质、任务,它与学校教育区别。2、知道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提出依据,目标层次结构及其相互关联3、全面掌握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要求
第一节幼儿园的性质和任务
一、什么是幼儿园(一)我国幼儿园发展历程(二)我国幼儿园的现状与未来二、我国幼儿园的性质和任务(一)我国幼儿园的性质及理解(二)我国幼儿园的任务及理解(三)幼儿园教育就是基础素质教育
第二节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目标
一、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目标的制定依据(一)社会要求(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二、我国幼儿园保教目标(一)我国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二)我国幼儿园的具体、保教育目标三、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层次(一)幼儿园教育总目标(二)幼儿园教育中期目标(三)幼儿园教育近期目标(四)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
第三节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促进幼儿园体、智、美的全面和谐发展二、尊重儿童、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一)尊重儿童是幼儿园教育含义(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三、重视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四、发挥一日生活的整体功能五、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七、充分利用儿童、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料
第十二章 幼儿园各年龄的特点与教育
教学目的和要求
1、要求学生了解幼儿园年龄班的多种类型及主要特点和总体教育方向。2、在分析认识各年龄班幼儿发展的特点基础上,掌握各年龄的教育特点及相应的施教方法。3、注意加强学习上的学以致用。
第一节幼儿园小班的教育特点
一、小班幼儿园的身心发展特点动作迅速发展,行为容易受情绪支配,喜欢模仿,个别是非能力很差,语言发展快,感知发展迅速,观察能力有待发展,对成人有强烈的依恋情感。二、小班幼儿园的入园教育(一)入园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意义(二)幼儿入园不适应现象及原因分析(三)幼儿入园工作三、建立常规、组织好小班一日生活(一)什么是常规(二)常规教育的意义(三)小班常规教育四、布置活动室环境、开展游戏活动(一)活动室墙面的布置(二)活动区的布置五、发展小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一)发展小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的意义(二)教师要鼓励和促进小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第二节幼儿园中班的教育特点
一、中班幼儿的发展特点(一)运动机能进一步发展(二)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三)强烈的好动活泼(四)交往能力有所发展,能自动结伴交朋友(五)游戏能力发展很快,游戏情节丰富(六)认识能力提高(七)词汇增加二、处理好中班幼儿的同伴关系(一)教给幼儿必要的社会交往技能(二)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解决幼儿之间的冲突三、进行常规教育、组织好幼儿的一日生活四、开展活动区活动(一)角色游戏区(二)图书区(三)自然角(四)美工区(五)积木区(六)玩沙玩水区
第三节大班幼儿的教育特点
一、大班幼儿的发展特点二、大班幼儿的入学教育(一)入学教育的意义(二)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区别(三)入学教育内容及实施三、促进大班幼儿社会性发展(一)引导大班幼儿集体责任感的发展(二)引导大班幼儿解决总是能力的发展四、大班幼儿的活动区活动
第四节学前班与混合班的教育特点
一、学前班的教育特点(一)学前班的年龄对象及性质的确定(二)学前班的教育目标(三)学前班的教育要点二、混合班的教育特点(一)混合班的界定(二)混合班的教育特点
第十三章 托儿所、幼儿园与家庭的相互配合
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托幼园所与家庭配合的重要性必要性。2、学会开展各种形式的家庭工作。
第一节托儿所、幼儿园与家庭相互配合的意义和内容
一、托儿所、幼儿园与家庭相互配合的意义(一)两种教育形式的差异(二)托儿所、幼儿园与家庭相互配合的意义二、托儿所、幼儿园与家庭相互配合的内容(一)托儿所、幼儿园方面(二)家长方面三、托儿所、幼儿园与家庭相互配合的原则(一)尊重家长和他们正确的育儿方式(二)注意教师与家长及家长之间的相互作用(三)开拓家长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第二节托儿所、幼儿园与家长相互配合的形式
一、园所的家长工作(一)园所开展家长工作应注意的问题(二)园所家长工作的主要形式二、家长参与(一)什么是家长参与(二)家长参与的主要形式
第十四章 幼儿园教师与保育员
教学目的和要求
1、要求学生必须明确和识记幼儿教师和保育员的工作职责。2、使学生全面认识幼儿教师和保育员为什么要有专业素养,应有怎样的专业素养。3、教育学生如何去养成良好的专业素养,树立牢固的职业道德。
第一节幼儿教师
一、幼儿教师劳动的特点(一)纯真美好(二)教育效果的长期性(三)教师劳动成果是精神产品(四)幼儿教师多重角色二、幼儿教师的职责三、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一)幼儿教师的心理品质(二)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
第二节保育员
一、保育员的职责(一)负责本班房舍、设备、环境的清洁卫生工作(二)在教师指导下,管理幼儿生活,并配合教师组织教育活动(三)在医务人员和本班教师的指导下,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四)妥善保管幼儿衣物、药物和本班的设备、用具等二、保育员应具备的素质(一)保育员的心理素质(二)保育员的专业素质
第十五章 社区学前教育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懂得什么是社区学前教育2、了解国外社区学前教育发展概况3、了解我国社区学前教育发展概况
第二节国外社区学前教育
一、美国的社区学前教育(一)美国的“提前开端计划”(二)美国的社区教育多样化形式二、澳大利亚的社区学前教育
第三节我国的社区学前教育
一、城市社区学前教育
(一)发展社区学前教育的紧迫性
(二)社区学前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二、农村社区学前教育
(一)当前我国农村社区学前教育的形式
(二)适应农村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社区学前教育
三、幼儿园与社区
(一)幼儿园以自身的教育优势服务社区
(二)争取社区对幼儿园工作的支持和参与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