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健康·从头做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姚振威教授

发布时间:2019-09-05 22:54:38   来源:自考网
【编者案】据国内文献资料显示,脑胶质瘤的患病率约为  10~20/10万  ,其发病率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  1%~3%  ,约为颅内肿瘤的  40%左右,  是原发性脑肿瘤中发病率最高且预后最差的一大类,对人类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年来明显呈上升的趋势。
2019全国脑健康月来临之际,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姚振威     教授提示大众     :    “    呵护健康  ·从头做起   ”    !     脑肿瘤广义上包括起源于颅内各种组织的原发性肿瘤及从颅外其他部位转移到颅内的继发性肿瘤     ;     狭义上仅指包括在脑膜内的各种组织的肿瘤     ,     胶质瘤是最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     。
【科普大讲堂胶质瘤的发病率高达颅内肿瘤的  40%诱发胶质瘤发病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姚振威教授各项研究均表明脑胶质瘤的发病可能与多种遗传性或非遗传性因素有关     ,     但迄今明确的病因只占很少一部分     ,     如     放射治疗     是脑肿瘤的一个重要而明确的危险因素     ,     家族聚集性及遗传胶质瘤患者的家族成员似乎比普通人群更易罹患胶质瘤     ;     此外     ,     在工作中长期接触塑料     ,     橡胶制品等     、     暴露于砷     、     汞以及石油产品职业的男性可能会增加脑胶质瘤的发病风险     ,     农村地区胶质瘤的发病还可能与患者大量接触杀虫剂     、     除草剂有关     ,     过多的摄入腊肉     、     熟火腿     、     油炸的咸肉等富含亚硝酸盐的食物在成人中会增加脑胶质瘤的风险     ,     因烟草中含能透过血脑屏障的致癌物如亚硝基化合物等     ,     故吸烟被认为是胶质瘤的一个潜在危险因素     ,     饮酒及手机的使用和脑肿瘤发病之间是否存在关联目前尚无一致的结论     。
科普大讲堂胶质瘤都有哪些类型具体是怎么划分的?
姚振威教授】     胶质瘤亦称神经外胚层肿瘤或神经上皮肿瘤     ,     肿瘤起源于神经间质细胞(神经胶质     、     室管膜、脉络丛上皮)和神经实质细胞(神经元)     ,     按组织发生原则分成相应诸多亚型     ,     常见者包括星形细胞瘤     、     少突胶质细胞瘤     、     胶质母细胞瘤     、     室管膜瘤     、     脉络丛乳头状瘤等     。     胶质瘤的分级采用  WHO分级法    ,    I-II级    分化良好     ,     为低级别胶质瘤     ,     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     ;    III-IV级为低分化胶质瘤    ,     这类为高级别恶性肿瘤     ,     预后较差     。
科普大讲堂时常警惕身体不适关爱自己不是自私更是一份责任。胶质瘤的发病都有哪些表征?
姚振威教授】     脑胶质瘤患者早期症状常不典型     ,     可表现为头痛     、     嗜睡     、     反应迟钝     、     计算力差     、     语言不清     、     恶心呕吐     、     面部神经痛     、     抽搐、     癫痫、一侧     肢体无力、眩晕、走路不稳、感觉障碍     、     视力视野障碍等局灶性神经功能损伤及压迫症状     ,     依据肿瘤累及部位不同而表现出各异的临床症状     。     凡突然出现的神经系统异常表现     ,     建议常规行影像学筛查     。     通过     筛查     不仅可以保障身体健康     ,     还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隐情     。
科普大讲堂好多患者就诊时发现已经是癌症晚期了,完全治愈几乎为零。只有早发现早就诊才能让完全治愈成为可能。针对身体的异常表现,胶质瘤的早期诊断方法有哪些?
姚振威教授】     脑胶质瘤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依赖于影像学检查     ,     包括  CT    、    MRI平扫及增强检查    ,     以及  MRI特殊序列检查    。    CT价值有限    ,     利于观察颅骨骨质改变,对于肿瘤筛查更推荐头颅  MRI平扫,而对性质不明者,建议行MRI增强检查,必要时行MR弥散(DWI)、波谱(MRS)、灌注(PWI)等特殊成像手段检查以观察肿瘤区代谢及血供等。   CT、MRI根据肿瘤组织自身的异常密度和信号改变,肿瘤对脑组织、脑室和脑池系统的压迫移位来作出判断。多数低级别胶质瘤在CT及MRI上无明显增强,CT扫描通常表现为低密度,MRI上T1低、T2高信号改变,而恶性胶质瘤一般明显强化,T2像上瘤周高信号水肿明显,肿瘤区DWI可呈高信号提示水分子受限、MRS上NAA/Cho比值降低、PWI灌注增加。最终病理学诊断提供胶质瘤分型分级的金标准。
科普大讲堂现在好多人谈癌色变,主要是对有效的治疗方法缺乏了解。目前,胶质瘤在临床上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姚振威教授】     手术、同步放化疗及后续化疗是治疗恶性胶质瘤的标准化治疗方案。通过外科手术最大范围地切除肿瘤灶,可有效延长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预期,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而今,以新型影像学技术介导的神经导航术能对颅内瘤灶进行高精确实时定位,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提高了手术的精准度。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亚硝脲类药物、烷化剂药物是脑胶质瘤治疗中的主要化疗药物,最为代表性的药物替莫唑胺     (    TMZ    ),     副作用小     ,     有效率较高。胶质瘤浸润性极强     ,     放疗则主要针对恶性胶质瘤术后残留的肿瘤细胞,以最大限度地控制肿瘤复发。此外,胶质瘤的综合治疗还包括基因治疗、免疫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     。
科普大讲堂胶质瘤的预后要做好哪些防范措施?
姚振威教授】     影响胶质瘤预后的因素主要包括肿瘤的组织学亚型、分级、侵袭性、切除率等,恶性脑胶质瘤虽然少发生颅外转移,但非常容易复发,目前研究还发现胶质瘤的不同分子基因亚型决定着其不同的预后,例如  IDH基因突变、1p19q共缺失常较阴性者具有更长的生长期,故术后切除标本的分子基因检测对于评估胶质瘤术后综合治疗    、     长期预后也十分关键     。
专家寄语预后的剖析、判断对开发新靶点治疗具有重要价值,也是医学不断前进的助力。现今胶质瘤诊疗的主要难点仍是如何早期诊断、正确判断肿瘤边界、在安全前提下最大范围切除肿瘤,如何早期识别并解决肿瘤复发,解决放疗抵抗、耐药及寻找新靶点等,这些有赖于我们临床及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专家名片】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