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我们的孩子,永远不要掉进“宿命论”的陷阱……

发布时间:2019-08-08 21:55:03   来源:自考网
正心智道,康乐生活
宝鸡市正康心理保健院,是我市首家心理服务专业机构,经过15年的发展,培训心理咨询师学员2800余人,完整个案6400多个,目前已成为集心理咨询、国家心理咨询师认证培训,青少年成长服务为一体的心理咨询综合服务机构
——宝鸡正康心理
1
最近,哪吒的那句:去他个鸟命,我命由我,不由天!   真的很震撼。   为人父母后,在孩子睡着后,肯定曾轻轻地摸着他的头。   也会想,我的孩子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会普普通通,还是会有大的成就呢?   孩子的命到底谁来定?     其实,很多人早已觉得孩子的命是天注定。   在我们老家农村,每次跟老人们聊天。   他们更会把“宿命”挂在嘴边,觉得自己这一生好像就是按照注定的走。     其实对一个垂垂老矣的老人来说,他们相信宿命,也许会让自己好受一点。   但是要把“宿命论”放在一个孩子身上,那就是一个陷阱。     就拿孩子的学习来说。   你会听到这样的话:你看,我的孩子就是这样的命,他注定读不了好学校。   上推三代,我们家都没出一个读书人,你觉得他是读书的命。   其实这是对自己管教无方的一个借口。     孩子本身的天赋被埋没,理想黑暗无光。   我们看看那些小小的孩子,他们的眼睛囧囧有神。   未来可期,   他们值得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2
对孩子持宿命论的父母,往往都是“读书无用论”的信徒。     在我们当下的社会,“读书无用论”的市场很大。   特别是在普通阶层身上带着不可磨灭的印记。     我有一个亲戚,家里有两个孩子。   儿子今年已经30多岁,可每天还是在外边混日子。   油漆工的活不想做,但又没有一门能做的手艺。     要知道他当年也是一个很有天赋的孩子。   考高中,分数也能上当地的一所不错的学校。   努力一点,考上大学应该没问题。     但是他爸爸说没有进最好的高中就不要读了。   因为读那些二流高中,考二流大学,出来了也没用。     而在他爸爸眼里,早点出来做事才有出路。   因为某某家的孩子5年就当上了包工头,发财了。   某某家的儿子干了几年就建房子娶妻生子了,人生如意。   还有某某家的儿子,没有读书,照样在北京做生意,大出息了。     普通如我辈,既没有好的亲戚攀附,也没有钱权的爹。   不要去拼了,还是认命吧。   于是他就带着儿子去学了油漆工。     本身也是一件能谋生的好事。   可那时候就被父亲扑灭了学习之火的儿子。   早就厌倦了学习任何的新东西。   变得脾气暴躁,见到客人就把自己关房间里。   不想跟人打交道,就算醒着也是一半的时间在网吧,一半的时间在床上玩。     听闻后只能叹气。   因为一个人的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   他的眼界所及,就是那些人和事,那个小小的圈子而已。     “认命”和“无力”让他固守自己的坚持。   一直在读书无用论这个陷阱里坐井观天。   不仅自己一辈子不敢跳出去看看。   就算孩子想跳出去,他都要拉住。     说什么梦想?   老子只想跟你说眼前的面包。   可结果,面包往往也没有得到。   如今他为了自暴自弃的儿子,几乎操白了头。
3
有的人会说,你看那些优秀的家族,每一代人都有佼佼者。   不是遗传是什么?不是命是什么?   在一些落后的农村地区,甚至会觉得是这家人的祖坟葬对了位置。   所以家族才会兴旺。个体心理学奠基人阿德勒分析这种情形认为:   “这个家庭中某个成员的成功,刺激了其他人奋发向上,而且家庭的传统也让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继承了先人的志趣。”这其实就是说到了家庭环境的影响。   比如我们村有一个家庭,生了四个子女,其中有两个考上了90年代的研究生,另外两个也都上了大学。     他们家的大哥是当时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整个家庭都觉得骄傲。   弟弟妹妹们当然不认输,也要跟大哥学习。   他们的父亲是当地的大好人,虽然自己做一些小生意赚了钱,但乐于助人,重视教育。   几乎都花在了孩子们的学习和做善事上,自己却非常节约,不抽烟喝酒。   而且常常拉二胡唱老戏,虽然没进学堂,但识字好学,能给人写对子,三侠五义,全唐书,甚至红楼梦的故事讲得精彩绝伦。     这是他们家孩子的命好吗?   我看是这个家庭的环境好,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不会差。
4
假如我们把孩子的性格、行为习惯和智力的发展都归根于遗传,觉得这是已经注定的。   那孩子往往会朝着你认同的方向发展。     我们常常会发现孩子说:“我做不到,我不行!”   其实他们一直在找自己的能力坐标。   比如小小鱼喜欢跳远。     刚开始的时候,小心翼翼地跳一点点。   但是我鼓励他大胆一点,“你瞧,你的大腿很发达啊!我相信你能跳更远。”   “爸爸,我只能跳这么远!”   “我不相信!你多练习一下,会越跳越远的。”     孩子们会经常对比自己跟父母的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也会跟其他的孩子相比。   当他们发现了自己的优势——比如力气、速度是男孩们的特长。   所以他们更喜欢展示自己运动上的天赋,而且从这些地方建立信心。     如果父母加以鼓励,孩子就会勇敢去尝试。   他们的兴趣会增广,不会因为害怕失败而裹足不前。     如果父母总是否定孩子。   比如孩子害怕挑战,你就说他胆子小。   孩子遇到不会做的题就哭,你骂他傻,就知道哭。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他会变得更加胆小、畏惧失败,不敢去挑战。   如果在学习上形成了这样的观念,那将是毁灭性的。     父母给孩子树立“积极、敢于挑战”的观念。   这样就不会在困难面前裹足不前,遇到挫折就觉得是命运使然。
5
愿我们的孩子,永远不要掉进宿命论的陷阱。   每个父母都能给孩子成就梦想的支持。     那些在各个领域取得了成功的人,他们的背后往往都是父母心血的堆积。特别是在孩子早期的生活中,父母的影响巨大。有些是无意的,比如父母本身的一些兴趣爱好会无形中影响到孩子。     比如被很多父母熟知的才女武亦姝,她的父母喜欢阅读,藏书甚多,喜欢古典文学,尤爱古镇。     武亦姝性格开朗可爱,也受父母影响爱好江南古镇的典雅幽静。     还有一种是有意的引导。   比如孩子有这个潜力,而父母就可以鼓励孩子往这方面发展。   比如莫扎特,世人看到了他的天才。   但是他的父母对音乐有兴趣,所以在他幼年开始,就一直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     他们在早期就开始了这类兴趣,然后延续了下来,而且父母引导孩子坚持训练。   想想看,从五岁开始,10年下来,这个15岁的孩子已经成为这个方面的专家。   你看到他的天赋,但千万不要以为是天赋使然。   这背后是10年甚至更多的付出。     有的能力培养还不需要10年,一般5年就能培养。   比如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从1岁开始,坚持到5岁,这个孩子肯定会爱上阅读。   不需要你多说,他们会自己找书读,并且从中感受到深深的快乐。     如果期待孩子对学习有兴趣。   那就趁早让孩子接触到书本,感受到学的乐趣。   并且从小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这需要父母早期有足够的恒心和耐心来督促孩子养成习惯。   而不是喊一喊,骂一骂就能形成的。     不要一边抱怨生活的不公,相信所谓的“宿命”。   一边又责备孩子不努力,你自己要行动起来。   因为当你在自己的井里垂垂老矣,也会耽误孩子的美好时光。   每个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不会让你重新再带一次,错过的将永远错过。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