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诗文·散文】人逾九秩犹“少年”||谢文雄

发布时间:2019-07-24 21:36:26   来源:自考网
作者简介
谢文雄,广东普宁人,出生于六十年代初,为汕头经济特区报社记者;自少年便喜欢文学,因而在从事新闻工作之余,偶尔心有所感、情有所抒,写下散文随笔、杂文,撰写一些对联、碑记等篇杂,向各地报刊投稿,也偶尔有被采用,抑或有捡奖。
作者:谢文雄
人逾九秩犹“少年”
鸟近黄昏皆绕树,人临垂暮定思乡。如今,已至垂暮之年的六叔公和叔父,人在他乡的种种“如意不如意”,均已忘记殆尽;所有的思绪,全部停留在童年、少年,对当年的家族往事刻骨铭心,炮打不散。堂妹们对我笑称:“哥啊,你看叔公和我爸的心理年龄都停留在14岁前!”我会心一笑:老人与青山同不老。
今年端午节,年近九旬、1959年入读华南农学院蚕桑系、一辈子安居广东省山区县——新丰县农业局的叔父,在四位堂妹的撺掇下,猛然想起故乡普宁梅塘远光村94岁的叔父、88岁的婶母仍健在,而六叔公是韩山师院的教授,如今定居潮州市。屈指算来,叔侄也已经有28年没见面。念及亲情,叔父像小孩般喉咙哽咽,老泪纵横。他泣不成声地告诉妹妹们:“你们会开车了,我要回乡。”
一个家族的四代亲人,在分别多年后,团聚在潮州市。果然六叔公和叔父,谈起曾经在家乡的家族往事,就如江海般滔滔不绝,通宵达旦,容不得晚辈“多嘴”。    “你祖父共有6兄弟、3姐妹,有5兄弟、1姐妹于解放前那百业萧条、饿殍遍野的年代漂洋过海到泰国、马来西亚谋生,只余我留守家园,我于建国后成为韩山师范学院的教授。综观兄弟姐妹6人在异国他邦苦苦奋争的种种辛酸和孤寂凄悲苦况,最担忧的不是成就高低、家大业小、衣锦还乡等问题,最忧虑的是第一代筚路蓝缕,结茅卓锡,艰辛备尝;第二代勉强过渡守成;到了第三代挥霍殆尽。我们家族也不例外,无法超脱,虽然不是划等式一成不变的定律,但我们经过90年的发展历程,已经略见端倪……”
我和妻儿、堂妹、侄女们,静心聆听94岁的老六叔那语重心长的教诲。从老六叔那苍老的脸庞,以及黄钟大吕振聋发聩的叙说中,隐隐读到了祖辈的疑虑和“苦口婆心”。
老大伯解放前是广东省普宁县梅塘祠堂寨的一位保长,是新中国建立前夕抽签得中的。老大伯最先漂洋过海到达的是泰国佛统,过番时带上两个堂叔,依靠祖传的秘方在异国他邦悬壶济世,并站稳脚跟,略有积蓄。两个堂叔做起生意,大堂叔逢做必有小利,日子过得滋润,至第三代分枝散叶;二堂叔先是打工,后开石场,生意日暂兴隆,第三代系留美博士,家业不断扩展。
我祖父排行第二,1944年到达印度尼西亚,后辗转马来西亚槟榔屿,依靠祖传医术治病救人,至1959年客死异邦。祖父的英年早逝,给一个家族留下太多的遗憾。
老三叔是最有成就的。1943年,有乡里父老劝老三叔:你老大不小,有妻子儿女了,也该过番出去闯闯了;乡村闭塞落后,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饿得肚皮贴脊梁,这样何日是个尽头啊!后来,曾祖母给了老三叔20元钱、一破棉袋的熟地瓜,要他一路朝天走,到暹罗闯荡出一片天地来。
老三叔手攥着一元钱、一袋熟地瓜,离乡背井,别妻弃儿,含泪告别乡亲父老,踏上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他步行至揭阳榕江口,把20元给渡伯,就着一袋熟地瓜,历尽艰难险阻,千辛万苦、九死一生到达泰国。
在泰国佛统府,老三叔靠挑“八索”穿街串巷贩卖青草药。那年月,老三叔起早贪黑,勤劳俭朴,一身汗一身泥一身水,皮脱了一层又一层。后来开了药店、诊所,事业蒸蒸日上,至上世纪80年代,已经拥有临街洋楼、别墅、商行、铺号等产业,总资产超过4000万泰铢。后来老三叔的儿子守业有成,对家族事业继续发扬光大,经营范围扩展至金融、养殖、房产等领域,是家族中的先锋、精英人物。
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老三叔多次回到普宁梅塘家乡,由于我祖父、父亲都英年早逝,故最受怜惜。他经常疼爱地告诉我:“想我一生,漂洋过海,风雨江湖,有点成就,是能够苦挨苦捱的结果;每每在我最苦闷、最没有指望的时候,一想到普宁家乡还有诸多亲人,便心头一亮”、“我从‘唐山’走来,没有帮衬,一路奔波”。老三叔常常唏嘘叹息!
老细姑是家族3姐妹中唯一过番的。在泰国,老细姑苦挨苦捱,克勤克俭。到了表叔一代,事业臻于妙境,饲料厂占地500亩,工人500多,洋楼好几栋。
老四叔自称一生时乖命蹇,不容易。同样,老四叔在泰国万佛岁坐堂当医生,育有4个儿子。至堂叔一代,大堂叔自立门户开药店,日子过得平静;二堂叔大学毕业后从政,曾经是泰缅交界处一个县的县长。
老五叔曾经是泰国乡村的华文教师,后转行当医生,开药店,略有积蓄。大堂叔英年早逝,第三代东游西逛;二堂叔秉承祖业,第三代都是泰政府官员,在老五叔这一枝中,最是根深叶茂,硕果累累;小堂叔是一个省的最高检察官。
老六叔说:“我们是大家族,成员中成就有高有低。而成就的高低,除了客观环境之外,最重要的是个人综合因素。虽说冥冥中自有天数,但离开自身不懈奋斗,一切都是空谈。”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家史一部,愿繁极千秋。长辈忧患的是“家出二世祖、三世祖”,以致“富不过三代”。我们“第三代”念兹在兹,谨记于心,战战兢兢,诚惶诚恐。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