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回忆录】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发布时间:2019-07-22 23:40:22   来源:自考网
造化手笔,钟灵毓秀。在风景秀丽的巢湖半岛,在共和国“传奇将军”李克农的故乡——巢湖市烔炀镇,1959年9月诞生了一所中学——巢湖市烔炀中学。2005年4月,学校被教育厅命名为“安徽省示范高中”。
六十年来,巢湖市烔炀中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秉承“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求真务实、教学第一、质量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培养文理大学预备生为主,艺术、体育教育共同发展”为培养目标,以争创“合肥一流、江淮名校”为办学目标,开展培育“烔中品质”系列活动,形成了“勤奋、严谨、求精、创新”的校风,“师魂求高、师志求坚、师心求慈、师艺求精、师绩求优”的教风和“勤、细、恒、严”的学风。
六十年来,巢湖市烔炀中学已向全国各类高校输送了一万多名合格毕业生,在社会各界作出了巨大贡献。
时值六十周年校庆之际,校庆筹委会将通过学校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陆续推出部分知名校友的事迹简介或回忆文章。
李     明
烔炀中学,我们亲切称之为“烔中”,一个在我的生命历程中承载了很多回忆,初尝人生各种滋味的地方。走进她时,我懵懵懂懂但又目标明确,离开她的时候,我好似长大但又怅然若失。其实说起来,我差点与之无缘。现在提起那段往事已是风轻云淡,但  20  多年前,却有点惊心动魄。虽然我居住的村庄离她很近,但学区却属于另外一所初中。我和家人都不希望去那所离家远的学校上学。不过,要调整学区,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背景和多少人脉关系的农家子弟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父母为了孩子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只能一个劲得到处求人,最终父母的善良和坚持给予争取到了进入烔中的机会,我的人生也许正是这件事而悄悄发生着意想不到的改变。
我是个开窍很晚的孩子,刚上初一的时候还是很不懂事,甚是调皮。初一的语文老师,也是我的班主任陶祥华老师。他是一位年长的老教师,颇有教学和班级管理的经验。为了“制服”我,封了我平生中第一的官职,初一(二)班四组的小组长,主要负责组内同学作业的收发,和检查他们的阅读背诵情况。陶老师希望用“组长”这个名分来激励我,不奢望我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至少不要破坏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破坏。但我终究辜负了陶老师的一片苦心,后因同学揭发我,说我自己作业都不写,书也不背,没有资格当这个组长。于是陶老师找我谈心,希望我改进,从那时起我内心突然有所失落,感觉自己应该有所上进,不能被同学看扁了,尤为关键的是揭发我的还是一位颇为漂亮的女同学,我心灵好像受到“重创”。时至今日,我依然怀念我人生中的第一个官职,虽然当时我没有好好珍惜,但陶老师对我的关心、爱护和教诲却历历在目。
有时我在想,为什么我会选择从事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也许早在烔中就已注定。当时我的初中政治老师缪礼华是一位刚才师专思政专业毕业不久的女大学生,上第一节课时她就告诉我们“政治课是一门很有意思的课”。也许对于有些同学来说,政治课显得比较枯燥,但在我印象中无论是《公民》还是《社会发展简史》抑或《政治常识》课,我学起来都会会津有味,感觉政治课确实是一门“很有意思的课”。缪老师虽然年轻,但教学非常认真,对课本上概念的解释也是清晰。现在依然记得,她并不总是站在讲台上授课,而喜欢一边上课一边在班上来回走动,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并要求让我们用不同颜色的笔将书本上重点划下来。缪老师也许看出我对政治课比较感兴趣,所以在课堂走动时会有意无意间走到我的跟前。说实话,政治课上不认真听课的同学还是有的,甚至有时还不少,缪老师可能发现不少同学走神了,担心是因为自己的课上得不精彩,同学们不喜欢听所致,有时就会与我的眼神相碰,估计想通过我的反应来判断她所讲解的内容是否适合同学们来接受和理解。当然我也有走神的时候,所以有时我与她的眼神相遇时,会刻意躲过老师的眼神,假装镇定自若地看书,划重点。有一次我由于课堂走了神,老师看我时,我假装认真地跟随着老师的讲解用红笔在书上划所谓的重点,专心致志的样子足以让老师感动,让同学佩服,但就在这时缪老师走到的跟前,瞄了一下的我课本,淡淡地说:“翻错页了   !  ”全班哄堂大笑!虽然时隔多年同学们的笑声好像还在耳旁轻柔回荡,缪老师温和的眼神好像还在对我:“政治课是一门很有意思的课。”
今天我之所以能成为一名老师,我想是和我高中的班主任戴卫国老师教导与激励分不开的。因为是他在高中时就发现了我能做一名教师的潜质。我们这一届是戴老师大学毕业后教的第一届学生,他对我们特别上心。戴老师的语文课上的非常精彩,在教学上他也不断追求创新。给予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是高三突然有一天他告诉我,让我回家完整地备一节课,然后站在讲台上给大家“当一回老师”,用现在时髦的教学术语来说,就叫“翻转课堂”吧。要知道在应试教育环境下,拿出高三整堂课的时间让一个学生去表演,况且这个学生成绩也并不优秀,这是有风险的。时间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当时具体讲了什么内容我已淡忘,不过让我如今仍很诧异的是,当年那个成绩平平的我从哪来的勇气竟然能在课堂上自信满满、眉飞色舞了   45  分钟,飘飘然真的进入了“老师”的角色。戴老师在课后,拍拍我的肩旁,对我说:“你适合当老师,有这个天分,努力,别把自己废了!”至今我并不觉得自己真的多少有当老师的天分,但戴老师的鼓励与鞭策却一直激励着的我在教育这条道路上不断勇敢地走下去。
离开母校依然  23  年了,但还是很依恋母校,有时也会梦见我在那里的点点滴滴。我是个天资并不好的学生,烔中于而我而言,就像我人生中的一把“文火”,在那个岁月,她并没有让我沸腾起来,但她却为我熬制着一份人生的精神大餐,让我终生享用不尽。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