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绝技——访同济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周宜开

发布时间:2019-07-30 22:58:12   来源:自考网
绝技
——访同济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周宜开
元月28日,市委副书记罗月林在武汉大学与邵阳籍的专家顾问座谈时,紧握着同济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周宜开教授的手高兴地说,你的“绝技”在国外享有盛誉,欢迎你回家乡献“技艺”。
周宜开是武冈邓家铺人,196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他致力于环境医学、分析生物化学、生物传感技术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是同济医科大学目前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传感技术学会光敏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湖北省卫生检验学会常务理事。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中央电视台曾在“中华学人”专栏播放他的动人事迹。
周宜开教授是我国出色的生物医学传感技术研究专家。多年来,他一直从事光学生物传感技术研究,先后承担国家级和部省级研究项目多项,已在国内、国际刊物发表论文40多篇。他有“绝技”,而且是至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人掌握的“绝技”,即超薄敏感膜制作技术。
周教授从事超薄敏感膜的研究,已经有10多年了,这项技术是他的心血与智慧的结晶。可贵的是,周教授没有把自己的“绝技”当作资本,而是将它视为国家的财富。说起这,还有一段生动的故事:
那是1994年3月,周教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第二次赴荷兰,在特文特大学生物医学技术研究所工作。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医学技术研究所,这里的现代化研究条件也是世界公认的。但是,这个所在耗资200多万美元,先后请了美、英、法、西班牙等国40多位专家想得到超薄膜制作技术,依然还是泡影。在周教授到来之前,出面邀请周教授的P-R-K教授就已经从国外学术刊物上了解了周教授在这方面的成就。所以,在周教授到来不久,就以“研究急需”为由,提出让周教授制作一些膜使用。周教授心里有谱,在答应同时,提出一个条件:可以作一些膜解决研究急需,但不能传授制作技术。P-R-K教授答应了。
经过3个月的多次实验,第一批膜研制出来了。采用先进的技术测定表明,超过目前国际上报道的任何一种方法研制的膜。自然,P-R-K非常满意。当时,在场的不少研究人员还不太相信。心想:“我们忙了这么多年都没得到的东西,他怎么这么容易就作成了?”于是,P-R-K教授请周教授又制作出一批膜时,其他人不能不赞叹不已。可是,只有现成的膜而没有制作技术,P-R-K教授是不
满足的,想让周教授公开他的“绝技”。这是周教授所预料的,他按照当时双方约定,没有答应。那位教授又采取另一种方式,向周教授提出:“给你派一名助手,实验中你只是安排一下就行了,具体的事情让助手去作。
周教授当然知道这是为了什么。他表面上没什么反映,可心里有数,所以每到关键时刻,他都巧妙地把助手安排作其他的事,始终没让关键技术被“偷”。
后来,P-R-K教授主动提出延长周教授在研究所工作的时间,长期留在这个研究所也行,甚至他已经为周教授办好了留荷兰的手续,并且给予更高的工资和生活待遇,等等。不管怎样,周教授就是不肯告诉他的超薄膜的具体制作技术。其实,周教授在此之前,已经料到P-R-K教授会这样与他纠缠的,所以他及时将这方面的情况向中国驻荷兰大使作了汇报,得到了大使馆同志的大力支持。在大使馆的帮助下,他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方式,既保护了成果,又使对方口服心服。最后,在周教授决定离开这个实验室时,他们为周教授举行了欢送会。会上,P-R-K教授对他说:“从你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强大的中国正在崛起。”超薄技术是一项用途十分广泛的高新技术。美国一家制药厂的技术人员在参观荷兰这个研究所时,了解到周教授的这一“绝技”后,专门找他面谈,愿出大价钱购买他的这一技术,并且在许诺了很多优惠条件的同时,只提出了一个要求,即周教授以后不能在中国开发这一技术。周教授回答得很干脆:“我的知识、我的智慧、以及我的技术,都是国家培养的结果,我的‘绝技’,只属于我的祖国。
1995年3月份,周教授怀揣他的“绝技”回到祖国。周教授是一位创新意识和开创精神极强的专家。为了事业,他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多年来都是在新的一天到来的时候才休息;在他的工作日程表上,没有寒假暑假,没有星期天,更不用说其他的爱好和消遣了……在他担任博士导师、指导培养5名博士生、硕士生以及其他科研人员的同时,他又与华中理工大学国家激光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合作,开展激光平面波导非标记免疫传感技术的研究,不断开创新的领域。(1996年2月17日《邵阳日报》)
《怎样采写好新闻》第二部分:   2、怎样采写通讯(16)绝技——访同济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周宜开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