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之星】大勇小为||旷费久远的阅人与读书​——今识李松涛其

发布时间:2019-08-08 20:59:04   来源:自考网
当下人们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真是目无暇耳有闻心多迷茫,电视、电脑和手机等主流媒介升级换代大行其道,各类文化产品、娱乐节目更是持续井喷涌现,客观营造出一个整体的大环境与氛围。置身其中或是随波逐流或是择善而从,势必因人而异并渐成习惯常态。
自拿到“自考”本科文凭后的28年来,我所坚守的纸媒阅读仅有《环球时报》、《中国剪报》和月刊《特别文摘》。其间除了金一南的《苦难辉煌》为之一阅外,基本上算与书本们诀别了。谁想时至晚年的今朝,那一种翻书阅读的渴望与快感却不期而至。在刚过去的半个月的间空中,我竟极为认真地初读了三本书和一报纸特刊,就连标点符号及“留白处”皆一览无余,还消磨掉近半支的红蓝铅笔。
其实我对文学方面初始的喜好,就是源于少儿时的一本《中国古代诗歌选》。此后也曾对古体诗和现代诗刻意学习与持续关注,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诗名句倒是知道些许,但就唯独阴错阳差了一位时空相近却无相知的大诗人及其诗作。今虽如愿以偿,可已抱憾半生。对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从我们抚顺走出的青年诗人李松涛,我似有所闻可却未加留意。而最早的一见倾心已是2008年,他为《抚顺赋》所写《热土千秋业,妙手大文章》的那篇散文诗。于是乎见其人阅其诗的念想与时俱增,我开始关注并搜索他的近况:身体还好?可有新作?有无微博账号或微信订阅号可关注?虽说是故里同乡和军旅战友,但怎好烦扰松涛先生的日常起居作息。不久前是一个近乎偶然与冒昧的机缘,我不但拜见到他本人,而且还得其三本新书及一份特刊,好生不胜感激和喜出望外。在悉数悉心阅读了这些大信息量的诗书文本后,我对其人其诗和他恩师臧克家及其众多名人、文友,又有了全方位与多棱面、深层次和更清晰的悉知,实为受益匪浅且感触良多。
对松涛先生其人其诗,诸多名师、大家已有客观公允的一致赞誉,现仅有待未来更多有识者的相认。早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始,他那《无倦沧桑》、《拒绝末日》和《黄之河》三部登峰造极之作,在立意、选材、结构和遣词造句用字等方面,确是别具匠心而精妙绝伦,彰显其大抱负之大担当,大手笔之大成就。他所集“鲁迅文学奖、”“艾青诗歌奖”奖和“中国图书奖”等于一身实属实至名归,可谓不负其平生之志且功德圆满。他那云水襟怀的境界、松柏气节的品行,也在诠释高山景行的高远高洁高贵。他那谦和近人,泰然处世的风范,更是当今文人墨客圈中的凤毛麟角。他和他的恩师臧克家老先生从大行到小节,那般相似乃尔之处实为一脉相承。
在我的人生阅历中,松涛先生极值为敬重与推崇:大作之诗,大道之文,大写之人,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心系天下苍生而勇于担当作为;在纷繁复杂的利害关系间,挥笔激浊扬清以明德引领风尚。虽然难为他的学生,但能做他的读者与听众朋友足矣!他这人不可不识,他的诗不可不阅;尽管过晚甚迟,但一唔即可方知------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