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规:严禁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中小学课堂,将体育科目纳入高
发布时间:2019-08-08 21:38:02   来源:自考网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 《意见》指出,目前 肥胖、近视等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中小学生群体的突出问题。 针对中小学生的健康问题,分别从个人、学校、家庭、政府四个层面提出具体要求。
《意见》指出, 将高中体育科目纳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或高考综合评价体系 ,把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对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考核评价体系,与学校负责人奖惩挂钩。
根据2014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我国7-18岁城市男生和女生的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1.1%和5.8%,农村男生和女生的肥胖检出率分别为7.7%和4.5%。 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 其中,6岁儿童为14.5%,小学生为36.0%,初中生为71.6%,高中生为81.0%。
对于正在成长发育中的中小学生来说,在此期间有效保护、积极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意见》从个人、学校、家庭、政府四个层面提出具体要求。
——学校:
1.严格依据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组织安排教学活动, 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家庭作业完成时间不得超过60分钟,初中不得超过90分钟 ,高中阶段也要合理安排作业时间。
2.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 坚决控制义务教育阶段校内统一考试次数, 小学一二年级每学期不得超过1次,其他年级每学期不得超过2次。
3.改善教学设施和条件,为学生提供符合健康要求的学习环境。 加快消除“大班额”现象。 每月调整学生座位,每学期对学生课桌椅高度进行个性化调整,使其适应学生生长发育变化。
4.中小学校要严格组织全体学生每天上下午各做1次眼保健操。 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执笔姿势,监督并随时纠正学生不良读写姿势。 教师发现学生出现看不清黑板、经常揉眼睛等迹象时,要了解其视力情况。
5.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确保中小学生在校时每天1小时以上体育活动时间。 严格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确保小学一二年级每周4课时,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阶段每周2课时。 中小学校每天安排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
6. 设置相应的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培训培养健康教育教师, 开发和拓展健康教育课程资源。
7.指导学生科学规范使用电子屏幕产品。 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屏幕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要进行统一保管 。 使用电子屏幕产品开展教学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 原则上采用纸质作业。
8.加强医务室(卫生室、校医院、保健室等)力量,按标准配备校医和必要的设备。 严格落实学校入学体检和因病缺勤病因追查及登记制度, 减少学校流行性感冒、结核病等传染病聚集性疫情发生。 中小学校食堂禁止提供高糖食品,校园内限制销售含糖饮料并避免售卖高盐、高糖及高脂食品, 培养健康的饮食行为习惯。
9.中小学校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 关心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心理健康,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干预。
——政府:
1.研究修订《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制定《学校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管理规定》等。
深化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教学改革,全国中小学普遍开设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 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特点,分阶段确定健康教育内容并纳入评价范围,做到教学计划、教学材料、课时、师资“四到位”,逐步覆盖所有学生。 (教育部牵头,卫生健康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加强现有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建设,按照标准和要求强化人员和设备配备。 保障师生在校用餐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加强义务教育学校食堂建设。 坚决治理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每年对校外培训机构教室采光照明、课桌椅配备、电子屏幕产品等达标情况开展全覆盖专项检查。 (教育部牵头,卫生健康委按职责负责)
3.全面加强全国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监测网络、数据收集与信息化建设。 组建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和视力健康专家队伍,科学指导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和视力健康管理工作。 (卫生健康委牵头,教育部按职责负责)
4.积极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开展各类儿童青少年体育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冬(夏)令营、训练营和体育赛事等,吸引儿童青少年广泛参加体育运动。 (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按职责分工负责)
5.实施网络游戏总量调控,控制新增网络游戏上网运营数量,鼓励研发传播集知识性、教育性、原创性、技能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优秀网络游戏作品, 探索符合国情的适龄提示制度,采取措施限制未成年人使用时间。 (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新闻出版署按职责分工负责)
6.完善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和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 把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对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考核评价体系,与学校负责人奖惩挂钩。
7. 把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考试内容 ,把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作为学校学生评优评先、毕业考核和升学的重要指标, 将高中体育科目纳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或高考综合评价体系 ,鼓励高校探索在特殊类型招生中增设体育科目测试。 (教育部牵头,卫生健康委按职责负责)
——家庭:
1.通过亲子读书、参与讲座等多种方式给予孩子健康知识,以身作则,带动和帮助孩子形成良好健康行为,合理饮食,规律作息,每天锻炼。
2.注重教养方式方法,既不溺爱孩子,也不粗暴对待孩子。 做孩子的倾听者,帮助孩子正确面对问题、处理问题,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3.保障孩子睡眠时间,确保小学生每天睡眠10个小时、初中生9个小时、高中生8个小时,减少孩子近距离用眼和看电子屏幕时间。
4.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运动氛围,积极引导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或体育锻炼,确保孩子每天在校外接触自然光的时间达到1小时以上。 鼓励支持孩子参加校外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督促孩子认真完成寒暑假体育作业,使其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引导孩子养成终身锻炼习惯。
5.建议家长陪伴孩子时尽量减少使用电子屏幕产品。 有意识地控制孩子特别是学龄前儿童使用电子屏幕产品, 非学习目的的电子屏幕产品使用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使用电子屏幕产品学习30~40分钟后,建议休息远眺放松10分钟,年龄越小,连续使用电子屏幕产品的时间应越短。
6.切实减轻孩子家庭和校外学业负担,不要盲目参加课外培训、跟风报班,建议根据孩子兴趣爱好合理选择。
7.保障营养质量。 鼓励孩子不挑食、不偏食,根据孩子身体发育情况均衡膳食,避免高糖、高盐、高油等食品的摄入。
8.随时关注孩子健康状况,发现孩子出现疾病早期征象时,及时咨询专业人员或带其到医疗机构检查。
——个人:
1.科学运动。 保证充足的体育活动,减少久坐和视屏(观看电视,使用电脑、手机等)时间。 课间休息,要离开座位适量活动。 每天累计至少1小时中等强度及以上的运动,培养终身运动的习惯。
2.注意用眼卫生。 主动学习掌握科学用眼护眼等健康知识,养成健康用眼习惯。
3.保持健康体重。 学会选择食物和合理搭配食物的生活技能。 自我监测身高、体重等生长发育指标,及早发现、科学判断是否出现超重、肥胖等健康问题。
4.了解传染病防控知识,增强体质,预防传染病,特别是预防常见呼吸道传染病。
5.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促进心理健康。 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
6.合理、安全使用网络,增强对互联网信息的辨别力,主动控制上网时间,抵制网络成瘾。
7.保证充足的睡眠,不熬夜。 科学用耳、注意保护听力。 早晚刷牙、饭后漱口,采用正确的刷牙方法,每次刷牙不少于2分钟。 发生龋齿及时提醒家长陪同就医。 不吸烟,拒吸二手烟,帮助家长戒烟。 增强自身安全防范意识,掌握伤害防范的知识与技能,预防交通伤害、校园暴力伤害、溺水、性骚扰性侵害等。 远离不安全性行为。 不以任何理由尝试毒品。
行动目标:
到2022年和2030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分别达到50%及以上和60%及以上;
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力争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和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 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38%以下; 学校眼保健操普及率达到100%;
符合要求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开课率达到100%; 中小学生每天校内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
寄宿制中小学校或600名学生以上的非寄宿制中小学校配备专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00名学生以下的非寄宿制中小学校配备专兼职保健教师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分别达到70%及以上和90%及以上; 未配齐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校应由当地政府统一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片制度,实现中小学校全覆盖;
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的中小学校比例分别达到80%以上和90%以上;
将学生体质健康情况纳入对学校绩效考核,与学校负责人奖惩挂钩, 将高中体育科目纳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或高考综合评价体系; 鼓励高校探索在特殊类型招生中增设体育科目测试。
提倡中小学生每天在校外接触自然光时间1小时以上; 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每天睡眠时间分别不少于10、9、8个小时; 中小学生非学习目的使用电子屏幕产品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 学校鼓励引导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良好及以上水平。
推荐文章
-
谨慎选择,避免“自考专业黑名单”
2024-07-13  阅读:1374 -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00465
2024-07-11  阅读:924 -
自学考试心理健康教育?
2024-06-02  阅读:722 -
2022年自考00284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复习资料整理汇总
2024-05-22  阅读:1173
自考网版权所有 2024 粤ICP备160655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