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读名著对学习有没有帮助?

发布时间:2019-07-03 19:31:15   来源:自考网
首先,什么是名著?
名著不只是名气大,而且写得好。
但是,名气的大小,与你所在的圈子以及你自己的文化修养有关。也就是说,你是否听说过,并不能作为名著与否的标准。
同样,写得好,尽管有所谓的“公认”,但依然有偏差。尤其中小学生课标推荐的“名著”里,有很多就属于营销过度的书。比如《摆渡人》、《岛上书店》,实际价值与其宣传的“声誉”有很大的距离。
并非这类营销过度的书不可以读,而是说即便是官方的推荐也会受到营销的误导。另一个角度说,这些书尽管没有吹嘘的那么好,但也并不坏。尤其有些方面还带有新奇的成分,作为全面了解、拓展阅读面,也是很好的。
所以,在给孩子们选读名著的时候,一方面以课标推荐为主线,毕竟学生要应试,另一方面也照顾真正有价值而未被课标录选的书。
第二,小学生读名著到底读什么?
小学阶段,大多数孩子是初次接受正规阅读。从绘本阅读到大部头原著的阅读,有一定的跨度。
很多家长,包括出版界,都针对这个阶段来出版青少版,其实这是非常不值得提倡的做法。这些删节甚至改写,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都是对原著的破坏。
远离“青少版”,是第一要义。
正确的解决方法是,让孩子读原著,在阅读过程中不必追求“全面理解”,而重在了解情节。这既和选书有关,更与阅读理念有关。
小学生阶段,能够把情节读通、理顺,就是一大进步。这已经是实现了从形象阅读到文本阅读的重大突破。
所以,我在领读的时候,定立一个基本方法,就是“读一章,写一章故事梗概”。一方面,作为老师要检查阅读进度,另一方面也是对文字概括能力的训练。
对于思想性不复杂,或者不那么深刻的名著,另外要求孩子们写读书心得、读后感。而最多的时候,是选取名著里的个别情节,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进而让大家把思考简单写出来。
小学阶段的阅读辅导任务,第一是培养阅读兴趣,第二是培养阅读习惯,第三是培养阅读能力。阅读能力里,尤其侧重阅读速度。
孩子们的读书兴趣提高了,读书习惯养成了,读书速度上去了,这个阶段的阅读辅导任务就完成了。
要知道,这都是些十岁左右的孩子,能做到这些,已经足可受益终身。
第三,要不要把名著“理解透”?
但凡名著,都不是单纯因为文字水平高,而更多在于其思想性。我们不能低估孩子们的理解能力,但也要照顾到其阅历不足的实际情况。
孩子们在逻辑思维、事实判断等方面还没有形成基本能力,尤其阅历积累实在单薄,因此不能要求或者追求他们对名著的思想性理解深刻、透彻。
另外,真正对一本书“理解透彻”,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果能理解透彻,那就没有红学了;如果能理解透彻,那就没有常读常新了;如果能理解透彻,那就没必要研究了。
尤其名著,更是如此。
即便是《小王子》这样看似简单的书,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感情经历的人,读来感受就不同。
所以,那种要求“读慢些、理解透”的想法,不如问问自己:你理解透了吗?
有些书,是要读一辈子的。
领着孩子们读名著,我更侧重的是让他们领会人物的情感,为什么哭?为什么笑?为什么会爱他?
这些人类共情,是最能培养孩子情商和情感的。
第四,为什么要尽量多读?
在有人辅导的前提下读书,是非常难得的机会。成年人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过往,这样的机会是多么难得。
所以利用暑假期间多读书,尽量多读书,是有益的。尤其我们的读法,第一要讲解,第二要细节,第三要情感感受,简简单单的三项,足可快速阅读。
实际上,有很多孩子的阅读速度本来就很高,有些孩子在被催着读过几本之后,速度也上来了。多读,是训练阅读速度的基本方法。
不能因为你的孩子暂时读书慢,就要求放缓速度。其实,正因为读书慢,才需要更加多阅读。并且,很可能只是你的孩子读书慢,跟不上整体进度。
小学阶段的正常读书速度,一周两本中等部头的书,是基本的。像《草房子》,两个小时读完;《活着》,两个小时读完;《岛上书店》,三个小时读完。这个辅导班里,至少有一半的孩子,是已经做到的。
我的课堂,只有很少一部分是用来阅读的,更多的是听我讲和自己写。大量读书时间,必须在课外。
读书未必利用完整时间,比如回家后趁妈妈做饭的时间,读上二十分钟,睡觉前读上二十分钟。零星时间都用来阅读,就会感觉读得很快。
很多孩子和家长说,没有时间读书。其实只是没有利用好零星时间,而是期待较为完整的时间去正经八百地读,这当然就觉得“没时间”了。
别的孩子在读书的时候,你的孩子也没做别的,可能只是在发呆。
第五,如何理解人世间的善良和邪恶、真实和虚伪?
很多家长,惧怕真实。
很多家长,认为这个不适合孩子,那个不适合孩子。原因是现在了解有点太早。
要知道,世界上只有两种思想,一种是正常思想,一种是错误思想。而正常思想,往往真实到令人惊讶或恐惧。
即便如此,也绝没有让孩子先接受错误思想、长大再改正的道理。这个理由,只能培养出过度善良的傻乎乎的孩子,等进入社会会因此付出没必要的更正成本甚至巨大的代价。
比如《草房子》里的小偷“陌生人”,必须让孩子们知道,只要偷窃就已经是十足的坏人,与偷窃的善意与否毫无关系。尤其其所谓的“善意”仅仅是满足自己家人的需要。
秦大奶奶的私产被两次强行无偿征用,尽管作者写得很温情,但绝非正常国家的正常操作。
开始读某本书的时候,有几个孩子说:“老师,这本书里有好多坏东西。”我知道他们说的是“妓院”、“妓女”、“嫖”。
我说,这就是真实社会。真实社会里不只是美好,也有邪恶。
很多家长出于对孩子的莫名其妙的“保护”,不敢让孩子了解社会的阴暗面,动不动就说什么正能量,给孩子们社会充满阳光和爱的错觉。
那些被拐骗的孩子,往往就是因为过于善良,根本不了解社会的险恶,他们根本不懂得“即便善良,也要多个心眼”的道理。不能不说,形成这种局面,家长的过失重大。
让孩子一开始就接受片面的宣传,一开始就接受错误(但政治正确)的信息,很多家长认为是“保护”,其实恰恰是伤害。
久在空调房间里,会不知道真实环境的温度。
实际上,孩子们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以及对一般事物的看法,都带有家长的影子。不得不说,有些家庭的观念是极其落后和狭隘的。这正是孩子们必须读书的原因。
我们并非要夸大或片面突出邪恶,但也不能走向片面宣扬善良、隐藏邪恶的另一极端。
没有邪恶,善良还有何意义?
读书,不只是追求知识,更是获得智慧。而智慧,必然来自思考。
人世间,只有真实最高尚。
第六,读书不要怕花钱。
要知道,所有的商品都算上,书是最便宜的。
好多好书,都是一个学者一辈子的心血结晶。人家花了一辈子的时间,写了一本书,你用几十元钱就买到了,还有比这再便宜的事儿吗?
即便一般的著作,也是这些作家的创作。所谓作家,首先是思想家,其实才是文学家。他们的思想,你用几十块钱就买到了,还能说贵?
尤其,由于我国的出版政策和版权保护法规的原因,大陆出版物的定价是非常低的。同样的书,即便在香港、在台湾,也要超过大陆定价的两三倍。
作为现时的大陆人,读书是成本最低、收益最大的事情。
有的家长买了几本书,就心疼了。确实,一个暑假购买的书,超过很多家庭一年的购书量。
但,你家购书量低,这不是常态。
另外,一年读不了几本书的人,哪来的自信对读书人说三道四?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