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考高职扩招,就是为了找份好工作,志愿这么填【“填报高职扩招志
发布时间:2019-09-15 23:00:53   来源:自考网【引子】
全日制(全脱产)学习形式,还是弹性学制(业余学习)形式?
选公办高职校,还是民办高职校?报国家重点高职校,还是报民办类本科院校?
该选哪个城市的大学呢?
什么专业好就业?
哪个专业好升本?
什么行业好挣钱?
哪个职业很轻松?
到底啥志愿,考试容易通过呢?......
这些纠结,本质上是对这次参加高职扩招的目标不清晰所造成的,深层次原因是缺乏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是个大课题,先不讲那么远了。
先把眼前想报高职扩招的目的,分个优先顺序来,填志愿才能减少纠结。
如果下面的小目标,只准选一个,你会选哪一个?
1.就是为了拿个全日制学历
2.要好好学习,将来专升本3.为了更好就业4.想学点实用技能在手(多考几个职业技能证)5.想体验大学生活6.没目标,国家有补助我就报考喽7.其他(如果还有其它考虑,可以留言)
今天,我们重点看:
“填报高职扩招志愿怎样才能不纠结”系列之三
希望通过高职扩招、找个好工作的同学, 填报院校专业志愿时重点把握:
第一, 看报考院校、专业的就业质量如何
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查阅学校官方网站上的就业质量报告,看具体专业的就业情况如何。
一份完整的、有质量的就业报告,一般会告诉你这个专业的就业数量及比例如何,大的就业单位有哪些,薪酬待遇什么水平,专业对口度、就业满意度怎么样,有的还包括母校满意度、专业满意度调查结果等。
如果这些指标查不到,很显然,这所学校的就业情况不咋样。至少说明对学生就业数质量分析重视不够,或者没有拿得出手的数据和事例。
由于就业报告需要上报和公开,可能会带有一定的水份。但仍然可以从这份报告中感知到学生就业情况。
阅读时注意学校内部的院系和专业之间进行数据对比,同时多找几所学校做对比分析。
即使绝对值有水分,但是相对值依然能够看出来某某专业的就业质量(这里面有大技巧,未来可以做个专题分享,或者私聊交流)。
同时可以多渠道问问毕业大学生,就业情况如何,并与就业报告进行印证。
还可以看看官方对学校的就业情况,有没有公开的肯定和评比,比如获得国家、省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先进单位。
第二, 看报考院校、专业院系跟企业深度合作办学情况
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开门办学的重要途径,也是衡量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
一所高职院校的行业 特色越鲜明,对行业上中下游产业链的人才支撑作用就越大,毕业生就会越受欢迎。 比如原来化工行业的底子,对口到化工类企业工作的比较多,长期、多年的校企合作,化工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质量就越高,越适应企业和产业发展需求。
因此,判断一所高职院校的某个专业集群、专业院系,就要看校企合作情况如何。 如果有更多的企业愿意合作办学,比如企业订单班、 现代学徒制试点、校企共建 专业学院 、实训基地、师资培训基地、人才实习基地,说明该专业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跟企业产品研发和用人需求对接比较好,培养的学生就越容易找到工作,就业质量越高。
第三, 看报考院校的专业是否适合成人、易于就业
国家要求高职扩招专业要适合成人、易于就业、市场欢迎,总体上学校开设专业都会按照这一原则,比较好找工作。
比如江苏第一批高职扩招,招收物流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建筑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电子商务的比较多,计算机、自动化、新媒体等专业也有一些,这些专业的就业形势总体不错。
要注意的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往往滞后于产业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
一种情况是,有的专业前几年就业形势不错,可能中高职甚至本科院校都会上马,培养出来的人才反而过剩。
另一种情况是,人才和就业需求增长很快,高职院校却跟不上培养。
比如近几年新媒体运营人才爆发性增长,但却没有新媒体运营这个专业,企业招人只能从数字媒体、视觉艺术、文秘等专业招收,不能很快适应企业岗位需求。
要了解更多专业的就业率、就业质量、就业满意度情况,公众号文章有不少解读。
第四,看城市产业基础和人口吸引能力
报考院校和专业时,尽量选择大城市,如一二线城市、省会城市、区域中心城市,产业基础好的,未来就业机会多。
中国城镇化已经不可逆转地走上了“大城市化”、“都市圈化”的阶段,这也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出现的现象。
产业发展好带动人口集聚,人口集中又可以节省耕地,促进新业态的产生,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
未来中国将会有15个左右的“国家中心城市”,还有15个左右较强的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最终至少能形成30个左右的“都市圈”,如果每个都市圈生活1500万到4000万人口,就足以装下中国超过一半的人口。
所以,中国的人口会加速流向30个左右的城市圈,其结果就是“强者恒强”,很多中小城镇会逐步消失。
这些都市圈所在的高职院校,就是我们选报志愿的根本遵循,最好是选报这些都市圈、城市群的龙头城市和中心城市。
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主要集中于五大城市群(未来会演化为30个左右的都市圈):
一是长三角城市群(远景为长江下游城市群):
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和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台州共16个城市群。
还将辐射到江淮城市群,包括合肥、滁州等10个省辖市。
二是珠三角城市群(已升级为粤港澳大湾区):
包括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肇庆、惠州、东莞、中山9市和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
三是京津冀城市群(北京—天津—雄安新区):
包括北京、天津、唐山、廊坊、保定、秦皇岛、石家庄、沧州8个城市。
四是长江中游城市群(也叫中三角城市群):
由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共同组成,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包括湖北省的武汉、黄石等9个城市,湖南省的长沙、株洲等8个城市,江西省的南昌、九江等8个城市,共25个城市。
中部还有强省会如郑州城市群。
五是成渝城市群:
包括重庆、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乐山、自贡、泸州、内江、宜宾11个城市。
第五,最好选择弹性学制
高职扩招的最大优势并不是全日制学历,而是社会人员、在职人士,能够采取业余学习模式、灵活学习方式 、弹性学制形式 ,边工作边学习,完成总学时,最终取得跟普通统招生同等待遇的全日制大专学历。
因此,报考高职扩招如果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同学,建议要用好这一特殊优势和政策福利。
选择弹性学制,边就业边学习,所学专业跟从事工作能够相对应、两促进,这样学理论不至于枯燥,练技能不至于懵懂。 无论是职 业资格证书考取、技能本领提升,还是对行业的认识、个人职业规划,都比纯粹的在校学习效果好的多。
下一篇
推荐文章
-
家庭期待与自考目标的平衡
2024-07-27  阅读:745 -
自考生的学习环境优化策略
2024-07-14  阅读:647 -
获得自考学历的好处
2024-07-12  阅读:817 -
成考专升本的报考流程及考试科目
2024-06-23  阅读:950
自考网版权所有 2025 粤ICP备160655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