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学生遇见美好的自己
发布时间:2020-05-31 23:18:51   来源:自考网30多年前,报考中师是班主任帮给我拿的主意,当初,我不知道教书是什么味,只是没有反对。后来,后来的后来,我越来越觉得,当教师是天底下很美的一件事:与学生打交道特别单纯自在,与书本打交道也非常惬意舒心,时光在慢慢变老,我和学生在慢慢变好;教育的过程,就是陪学生遇见美好的自己的过程。
为何会有这样美好的感觉?《论语》中的一句话最能概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我学着孔子以道为方向,以德为立足点,以仁为根本,以六艺为化境,去涵养、教育学生全面发展,我也与这份美好相遇。
志于道,为孩子的成长谋一生
在孔子的价值观中,“道”具有至高无上的意义,是倾其生命追求的对象。
我的“道”是什么呢?
道,是教育的理想和信念。当初十几岁的我,有崇高的教育理想吗?父母是文盲,少有引导;自己孤陋寡闻,没有大志;老师尽心教书,更在乎的是有用之学……但是,在我的骨子里,似乎与生俱来就有一份倔强与坚强,有一份对教育生命的美丽憧憬与念想。中师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家乡那所闭塞的村小,但梦想仍像星星一样闪耀。寒来暑往,暮鼓晨钟,边工作边学习,自考大专后自考本科,自考本科后获得了教育硕士学位。从小学、初中再到高中讲台,从农村、县城再到省城。理想在一些时刻虽然不在眼前,但它一直挂在蓝天上,藏在星星里,潜在我的血液里。我一直希望做一名人民的好教师。这个“好”,没有止境,臻于至善。
道,是教育的使命和担当。教师的教育使命和担当是什么?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培养国家的精英,民族的脊梁。每每在班上发现怀揣崇高理想的孩子,内心就窃喜,用心去引导他们实现理想。多年前,我班上一名学生把温家宝作为自己的偶像,他在语文课上做读书报告时分享的是叶海林的《中国尊严》,他把几十张PPT呈现在同学面前,侃侃而谈,深深地感染了大家。他在最后说了一段话:“我们要用尊严计量民富国强。唯有对内建立人的尊严,对外追求国家的尊严,中国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和有意义的,我们的大国之梦才能够实现……”小小孩子,把家国装在心里,了不得。我向他竖起大拇指。他是班干部,此后,我给他提高了任务难度和要求。毕业时,我赠送他一书本并题了这样一句话:请用心灵的高度和思想的深度主宰自己的行动,成就生命的伟大。
当然,教育的使命和职责更多的是关注班上所有的孩子,使每一个孩子都能成长好。十年前,开学不久的一天,一个孩子的妈妈告诉我,他孩子今天泪眼汪汪地跟她说 “妈妈,我是一个真正没用的人呢。”孩子该是多么的自卑与哀伤才说出这样的话呀。那一刻,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帮助孩子找寻到生命的自信和价值。一年中,我不断地有意地接近他与他交流,不断地寻找机会鼓励他肯定他,不断地创造机会赋予他责任……一年后,他成了感动班级的十大人物之一。看着他脸上有了喜色,心中有了阳光,学习有了动力,使一个生命少了一些痛苦,使一颗心免除了一份哀伤,我有一种不虚此生的感觉。
道,是教育的原则和规律,是日常教育生活中举手投足间的最终依据。如果看不到足够多的规律性、常识性的东西,教育就容易进入有技术无温度的狭隘境地。只有以道统技、以道统术,才能彰显教育的魅力和光辉。我也走过一段灰色的应试教育之路。刚毕业那会,哪里懂教育,只知道“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并将此视为教育教学的准则和方向,起早贪黑地陪读,口若悬河地灌输,苦口婆心地劝诫,整天把学生逼进题海中遨游,只为学生考个好分数。在全乡小学毕业统考中,我班取得了全乡第三名。这对一个教学成绩一直比较落后的村小而言,是个了不得的成绩。可当领导和同事的鲜花掌声涌来时,却没有几个学生感恩我的付出。学生的“冷血”让我深刻反省:我就为了赢得这一“佳绩”吗?如果给学生的只是分数,那叫教育吗?
因此,在教育的“速成”与“养成”之间我选择“养成”,与其大量刷题,不如陪学生一起读一本书;在教育的“外铄”与“内化”之间我追求“内化”,少强迫,多引导,让学生在自我教育中成长;在教育的“有用”与“无用”之间我更钟情于“无用”,班级的审美教育、底线教育、阳光教育等活动的开展贯穿每个学期。我知道,教孩子三年,就要考虑孩子30年的成长与发展。
走上初中高中的讲台后,我反而能冷静地看待为了成绩而“你方唱罢我登场”地抢时间的老师,能更清醒地知道我应该教学生什么和怎样教学生。
据于德,以强大的专业素养做支撑
据于德,德是什么?德是爱的底色,教育的底线。
教师要以德立己,以德施教。以德立己,就是让自己过上有德性的生活,要让自己从教育生活中,感觉到人生的意义、精神的愉悦、内心的充实与和谐,而不是空虚、无聊、麻木、分裂、害怕和逃避。如果我们领受不到教育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那么我们每天工作的八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就犹如身处地狱一般,那我们的生命的三分之一甚至更长的时间都是在地狱中生活,这样,我们人生的喜乐和幸福还有多少?进一步地,我们要以德施教,以德立人,因为最好的自己,就是最好的教育!以示范、理解、尊重、关怀和信任面向学生,引领学生成长得更好。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没有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教育智慧、教育素养做强大支撑,教师的德是难以立起来的。
1998年我调入益阳市箴言中学,刚走上高中讲台不久,有学生拿题目给我做,事后才知他们是在有意考我,幸好令他们基本满意,在高中,只有教育的爱心与热情,没有相当的学科素质,不能令学生信服。这一次的“考察”提醒我要时刻保持警剔,学习的脚步不能停。于是,经常主动跟进老教师的课堂听课学习,大量阅读专业书籍和专业杂志,积极辅导学生发表习作,自己也开始在《中国教育报》等报刊上发表一些教育教学方面的“豆腐块”,学生对我越来越服气。那时学校规定,没上过高三的老师必须学生投票通过才能上高三。非常有幸,所教两个班的学生都认可了我。
2005年,感觉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不够,便去湖南科技大学读了教育硕士。2012年,班上先后有两位学生因心理问题几乎难以继续学业,而自己似乎难以应对,便去报考了心理咨询,获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此后,对学生的情绪和心理便多了一份预知与洞察,很多问题可以解决在萌芽状态。2013年我主持了长沙市德育(班主任)特色工作室,发现很多的教育问题都是沟通不畅,沟通不力,便以“非暴力沟通”为切入点,带领工作室的老师们围绕《中学班主任语言暴力消减路径研究》这一课题开展研究,我们收获良多,与学生有了更多共鸣,在教育中有了更多的自我觉醒、发现与超越。如工作室成员廖老师深入到学生情绪的秘密花园,长期坚持与学生书面沟通,使学生和家长走出了对立对抗,成为了和谐的一家子;郭老师能从学生的周记《当“三好”变成了“一好”》敏感到自己以学业成绩这“一好”而定“三好”学生的不妥,觉醒到自己应该更多地以尊重民主的方式开展工作;黄老师能从黑板上“表扬大扫除后留在教室自习的学生名单”被学生擦掉一事看到学生的需要,从而超越功利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多年的研究,我也出版了我自己的专著《俯身与学生对话——中学班主任非暴力沟通随记》。
2018年,我成为教育部“中小学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首批名师班成员。2019年11月,教育部名师领航工程“陈立军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正式授牌……这驱使我加强阅读思考、实践研究、向名师学习,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教育才情和德行智慧,更好地以德立己,以德立人。
依于仁,在是非对错的界域之外了解、理解、成全学生
“依于仁”,即依傍于仁心,仁心,表现在内,是内在的修养;表现于外,是推已及人的态度。我认为,“仁心”于教育就是从心理存在、文化存在、精神存在等方面研究学生,能够站在是非对错的界域之外了解学生、理解学生,成全学生。
特别是面对作为心理存在的学生,我们要能把自己变成一个大大的容器,消化并净化他们的负面情绪,才能求仁得仁,引导孩子拥抱德行,拥有仁心。
三年前的某天早自习,大家都在读书,阿杰正在赶作业,我便说了一句,你怎么又在赶作业呢?结果捅了个马蜂窝,他没好气地大喊着:是的,我的数学、英语、历史、生物都没做完,我所有的作业都没做完,那又怎么样,我都不想做了……并生气地把笔摔在了课桌上。假如你是老师,你会怎么做?仔细思考,每一种情绪的来临都有缘由。如果之前我不了解他脾气很臭,嘴巴很硬,自尊心很强但心肠很好;如果不是把班级视为“讲理更讲情”的地方,用一个“没有报复情绪的人”去滋养出孩子的这种感觉:世界准备好接纳“我”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语)。也许一场更大的冲突甚至恶性事件就在所难免了。因为我已经认识到现有教育的一些弊端,我选择了像容器一样接受并消化孩子的不良情绪,不愤怒、不讨厌、不反击,接纳他丑丑的样子,接受他投射出来的负面情绪,再把处理好的情绪反馈给他。长时间的滋养下,孩子的容器变得干净澄澈了许多,他拥有了更多的正能量。后来,我没再教他,他会时常来我办公室聊聊天;多少次老远看见我,他都会悄悄跑过来,假装与我“偶遇”;每次语文公开课,他都会留意,我是否在场……
多年来的经验总结,面对作为心理存在的学生,鲁米的诗可以作为最好的注脚:
有一片田野,它位于
是非对错的界域之外。
我在那里等你。
当灵魂躺卧在那片青草地上时,
世界的丰盛,远超出能言的范围。
当我们抛开了是非对错,就能够认识到,就像婴儿学走路有一个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的过程一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智水平也有一个错了、改正、再错、再改正的过程。学生的每一个错误都意味着他在成长,作为教师要有祝贺孩子犯错的修养。
游于艺,在多学科融合中启发、教育学生
孔子所处的时代,礼、乐、射、御、书、数谓之六艺。他引导学生习于艺,如鱼在水,忘其为水。游于艺,既是成才之道,又是进德之阶。今天依然适用。我的理解是,将学生涵养于文学、历史、科学、音乐、美术、戏剧等方面,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在文学的殿堂里涵养,在多学科融合中启发、教育。
学生一般不喜欢写作文,在记叙文写作教学“写人要关注事例和细节”一课中,我将作文课与美术融合,请学生先画出妈妈的形象,学生们乐意去画去写,从画面与文字中,我感觉到一些孩子对妈妈有怨气。我在师生间组织一场公开大讨论,引导孩子用思辨性思维思考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自己得出“今天妈妈让你玩游戏,明天妈妈为你愁生计”的人生逻辑。
我还会以作业形式让学生更多地与大自然接触,拍下美景,抒发感言,触发诗兴;我会请学生围绕每日课表做文章,打开通往创新性思维的门锁;还会当学生在交往中性冲突时,用“枕头法”启发他们换位思考,妥善解决问题,修复双方关系。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我追求并始终践行的教育信念。我愿在不断的追求中,陪学生去遇见美好的自己。
上一篇
推荐文章
-
超越自我,创造辉煌:自考考生的励志之路
2024-07-12  阅读:784 -
奋斗自强,迎接未来:激励自考考生的成功故事
2024-07-12  阅读:703 -
胜者为王,自考路上的闪耀之星:自考考生的励志之路
2024-07-12  阅读:740 -
自考路上的心路历程:学习心态、坚持与成长
2024-02-16  阅读:704
自考网版权所有 2024 粤ICP备160655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