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谏书群文阅读

发布时间:2020-05-01 08:55:30   来源:自考网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谏书群文阅读
宋纯
一、谏书的概况
“谏”意为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改正错误。《说文解字》有:“谏,证也。”在封建王朝建立后,统治者越来越重视大臣们的不同意见,为此设立了专门的官职和机构,如:秦代的谏议大夫,汉代的光禄大夫,隋代的门下省,唐代的门下省、中书省。《汉书·儒林传·王式》当中首次出现了“谏书”的提法:“臣以三百五篇谏,是以亡谏书。”谏书是正史或文集中保存下来的士臣对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劝谏文章,内容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教育、生活等各方面。谏书的语言风格各异:有的言辞犀利、一针见血;有的含蓄委婉、以古讽今。士臣的出发点都是维护统治,可以说是呕心沥血、忠心耿耿,竭力尽到读书人的职责。史实证明,广开言路的时代,也是封建社会中的繁荣时代。由此可见,大臣的谏言对封建统治者有着巨大的价值,有些谏言对当下也有着借鉴的价值。
二、何为谏书群文阅读
倪文锦教授认为,群文阅读是将具有(或能够建立)某种关联的多个文本,按一定原则组合的阅读整体。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在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有联系的多个文本,通过梳理整合、拓展联系、比较异同等方法,促使学生在多文本阅读过程中关注其语言特点、意义建构、结构特征以及写作方法等,从而由读懂“一篇”走向读懂“一类”。
统编教材中《谏太宗十思疏》《阿房宫赋》《六国论》《过秦论》《谏逐客书》这五篇古文的共同点是都属于谏书,是应用文,都面对君王这个读者,围绕一定的话题(军事主张、人才政策、王室生活等),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主战或主和、引进或驱逐人才、戒奢以俭等),运用不同的劝谏策略构建文章,属于“交际语境写作”的范畴。
这五篇古文,文体不同,内容不同,写作者的心理不同,谏诤策略各不相同,进行群文阅读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把握劝谏文这一应用类文章的特点,且这五篇古文皆体现了士人情怀、臣子责任,对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爱国热情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在群文阅读中,能够较为全面地掌握文言、文学、文化知识,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这五篇谏书依据不同标准分类如下。
1.
按进谏内容分类
从谏书的内容可以读出的信息有很多,从内容上看主要有这么几点:(1)臣对君的要求;(2)国家大政方针;(3)当下最具时效性的国家问题。
《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希望唐太宗能够做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武并用”,同时告诫唐太宗“载舟覆舟”的道理,可见初唐的大臣对于统治者的要求非常严格;而从“十思”的内容来看,针对的是唐太宗“已有”和“未有”的过失,可以说是十分严苛了。然而唐太宗不仅不怒,还猛然醒悟,一代明君的修养由此可见。到了晚唐杜牧所处的时代,统治者年少即位,昏聩失德,荒淫无度,朝野疑惧,天下恐慌。在“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的忧惧中,杜牧写下《阿房宫赋》,层层铺叙,极写阿房之瑰丽,全文631字,议论部分约占2/5。比起魏征的通篇议论,杜牧很含蓄,而劝谏的内容上我们可以看出,初唐时“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到晚唐已经是“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了。从“将有作”到“纷奢”的改变,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两篇谏书相隔的188年间,唐代臣子对统治者的要求降低:从初唐时“文武并用,垂拱而治”,追求以无为之道治理天下的大目标,到晚唐时已变成生活不要过分奢侈,维护国家的稳定,免遭颠覆。这种“扫天下”到“扫一屋”的变化,印证了魏征所言“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可见唐代国运的衰退。对于教学而言,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会从劝谏内容判读被劝谏者所处的状态,学会逆向思维。
谏书的内容还反映出国家的大政方针。在大汉建国之初,贾谊对秦朝从政治制度到法律制度几乎全盘否定,而秦王“隳名城,杀豪杰”也为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秦朝的教训让贾谊总结出一味执行法家思想是行不通的,而儒家的“仁义”思想似乎还可以试一试。贾谊认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全篇也是将“攻”与“守”进行了对比论证,讨论的是“仁义”这一政治方针与国家存亡的问题。苏洵在《六国论》中从“为国者无使为积危之所劫”到“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讨论了军事方针与国家存亡的问题。有趣的是,他们都关注到了国家存亡这个大问题,时为汉文帝爱臣的贾谊说得很含蓄,他用“攻守之势”四个字;而一介白衣苏洵则很直白,直接用“劫”和“破亡”,用词可谓是直言不讳,不知宋仁宗看后感觉如何,欧阳修这类大臣倒是非常欣赏,可以说是契合了大臣的口味。从语言表述上的细微差别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处境、局势紧张程度,值得学生好好玩味。
谏书的写作属于公文写作,是应用类的文体,针对的很多是突发情况,因而时效性非常重要。李斯在得知秦王将下令逐客的消息之后,连夜写成《谏逐客书》,在事情还未一发不可收拾之时,用义、理、忠、情打动秦王,成功地挽救了自己的政治生命。
2.
按劝谏方式分类
《大戴礼记》将“谏”的方式分为五种:讽谏、顺谏、窥谏、指谏、陷谏。其中“指陈事实而进谏”的指谏和“勇于规劝”的陷谏都属于直谏的范畴。臣子进谏时会选择不同的谏诤策略。直谏更加准确明了,讽谏则委婉“不逆圣听”。杜牧认为直谏为下策,“怒谏而激乱生祸者,累累皆是”,所以选择“谲往事、刺当代”的讽谏策略。但这样的讽谏策略很容易导致“讽一而劝百”的后果,所以与司马相如的赋在文末只有几句讽谏的话不同,《阿房宫赋》在宏富的铺陈描写之后,约2/5的内容用来议论,使文章有质有本,影响了宋代赋的写作。
进谏方式还与几个因素有关:(1)作者性格。譬如魏征性情耿直,他的谏书以直谏为主。(2)统治者性格。君王心思难测,是坚定立场,帮助君王分辨是非,还是拿捏分寸,对症下药,这是一场心理博弈。(3)劝谏的内容。涉及敏感问题常常以讽谏的形式;而大是大非的问题常常以直谏为主。(4)问题的紧迫程度。譬如在秦王驱逐外客的紧急形势下,与其用委婉的讽谏耗费时间琢磨,不如一针见血、开宗明义地告诉秦王“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3.
按谏书文体分类
“疏”这种文体特点适合观点的分条陈述。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第一段和第二段内容上在说理,结构上为第三段“十思”的分条陈述做铺垫。“十思”的内容可分成三部分:奢靡生活(见可欲、将有作、乐盘游);为人处世(念高危、惧满溢、虑壅蔽、惧馋邪);为君之政(忧懈怠、恩所加、罚所及)。魏征创设了十种情境,在上文的理论铺垫下,不再多加论述,而是直接提出观点,使得“十思”部分的议论气势充沛。从文辞上看,“十思”部分八句采用三字句、七字句;两句采用三字句、八字句。字句工整,节拍清晰,兼具美观性与实用性,可谓十分雅洁。
“书”与“论”,皆要论理,辨明是非,对现象做彻底的探索;同时,面对着君王,说理又要配合形势。《文心雕龙》所言《谏逐客书》:“李斯之止逐客,并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李斯从秦国任用外客的历史说到秦国的外来物产,每段末一个结论,从历史到比喻,消解了秦王逐客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第三段用外客带来的人口红利来打动秦王,到此处说理已然成立;第四段以物比客,再次重申观点。李斯在主意已定的秦王面前,用语十分干净利落,说话中肯,合情合理。
这五篇谏文的用语特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六国论》的高频词是“六国”“诸侯”“天下”“破灭”,高频词让读者把握到文章是借诸侯六国论述当时的天下大势。《过秦论》的高频词是“天下”,所以贾谊表面上是在“过秦”,实质却是论如何安抚天下。《阿房宫赋》的高频词是“六国”“后人”,即后人要从六国灭亡中吸取教训。《谏逐客书》的高频词相对较多,“诸侯”是出现频次最高的词。《谏太宗十思疏》几乎没有高频词。五篇谏书的用语特征也符合了各自文体的特点。“疏”(奏书、奏议、奏疏)这种文体“平彻闲雅”,分条陈述,因而在词频统计中没有突出的关键词语;而“论”的“精微朗畅”,“赋”的“体物写志”,这些文体特点使得谏书需要围绕一个主题论述得很清楚,并且这个主题往往可以用几个高频词来体现。从语词特点上还可以看出,《六国论》用词平实,《谏太宗十思疏》擅用动词和形容词,《阿房宫赋》文辞最为华美,《谏逐客书》和《过秦论》篇幅较长,词汇量很大。从篇幅上看,五篇谏书字数均超过500字,贾谊的《过秦论》甚至过千字。一般而言,普通官员上谏,字数不超过500字,直接陈事即可。而教材中选择的这五位都是文学家,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在谏书中侃侃而谈,又恰到好处。
这五篇谏书最为特殊的是《阿房宫赋》,它的文辞最美,运用了排比、铺陈、夸张、想象的手法,这些是赋的特点。内容上也有与历史不符的地方,譬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的阿房宫是:“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而本文开篇“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四个短句,容易让读者产生阿房宫是在秦帝国建立之后就建成的误解。其余四篇谏文内容上以史实为依据,语言平实,说理中规中矩。造成这一差别的原因是作者杜牧当时还未具有臣子的身份,而这篇谏文能否被唐王看到也是不确定的,所以杜牧本质上是在进行文学创作。而《六国论》有人诟病它“材料脱节”“论证失据”,这恐怕也与苏洵的白衣身份有关。当朝臣子写的谏书要直达天听,有时还要经受同僚的考验,如果史实错误就是大忌。这也是学生在写议论文、应用文时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4.
按进谏效果分类
谏书作为应用文,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因而进谏效果是评价其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谏诤策略是影响进谏效果的重要因素。这五篇谏书中用到的谏诤策略有:
用排比句增强气势。如《过秦论》中“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谏逐客书》中“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用反问句调动情绪。如《谏太宗十思疏》中:“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阿房宫赋》中:“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用对比说理。如《过秦论》中:“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用假设句论证观点。如《六国论》中:“向使三国各爱,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其他。”
进谏效果好坏与否,除了谏书本身的写作策略外,能否把握劝谏时机、审时度势、揣测圣意,进谏者是否具有勇气,都是影响最终效果的因素。
三、谏书群文阅读的教学建议
谏书群文阅读可根据上文论述的五篇谏书的特征,设计以下几个任务:(1)从进谏内容、进谏方式、谏书文体、进谏效果进行不同的分类,并制作表格;(2)结合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君王性格,鉴赏一篇谏书,并形成文章;(3)中美贸易战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不少困扰,请你写一封信给特朗普。
通过五篇谏书的对比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的是,在相同的目的下(进谏),可以用不同的文体来表达,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写作风格,为了达到让君王纳谏的目的,不同文体的谏书又使用了各不相同的劝谏策略。这样的群文学习,让学生学会运用品读、对比、类比、高频词统计等方法,将谏书层层深挖,直到发掘这类事物的本质,同时又可以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古代臣子、读书人身上的责任意识在群文阅读中也能够感染学生,使学生树立家国情怀,胸中有大爱有国家有人民,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End-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