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解读国内外八所学校特色校园创客空间

发布时间:2019-05-29 21:35:37   来源:自考网
创客空间是创客教育的主要学习环境, ?创客空间将构建促使学生实践创新创意的空间,学生通过观看、接触、触摸、感受以及实践空间内的各类科技创新产品,对科技创新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通过配套的创新设计以及开源硬件创新课程的教学,促使学生接触基础的科技创新产品合作项目,并通过组织各类活动激发学生自发的提出自主创作项目并进行实践。

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创客空间需要从培育有共同兴趣爱好或利益(Interest)的社群、构建线下线上互联互通的融合空间(O2O Space)、吸纳专业以及背景广泛的跨界导师(interdiscipline Mentor)、组织创意创新创业导向的创客活动(making Activity)、吸收和迭代积累各种可转化的资源(Resource exchange)、提供传统的和开源软硬件制作工具(making Tools)六个方面入手,抽取六个方面关键词的首字母组成iSMART,创客空间的iSMART 模型也是国外许多学校创客空间建设时的基本模式。
创客空间的iSMART 模型
不同类型的高校在创客空间建设方面也具有不同的优势资源可以整合,比如,研究型大学更加依靠强大的校内外科技平台、科技园和孵化园、优秀的科技创新师资队伍构建新型创客空间,教学研究型大学则依靠专业教学资源、实验室空间开放共建创客空间,而应用技术大学则要紧密结合区域产业、社区共建创客空间。作为公共资源的图书馆,需要大胆解放思想、转型服务,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数字信息服务体系,构建跨学科、特色化、多样化的创客空间,有效促进学习过程与创造过程的融合。
随着国内“大众创新、万众创新”的深入推动,依托旧厂房、街区等改造而来的社会化创客空间大量出现,成为支撑个体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高校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纷纷整合校内外资源,结合学校自身定位,建设独具特色的创客空间,聚集一大批大学生创客,成为学校一个新的“非正式学习”空间。
清华大学依托全校性的工程实训中心,打造全球最大的校园创客空间iCenter,该空间以创新实践活动为手段,让理工、人文、社会学科相融合,充分释放学生巨大的创新潜力,探索适合中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温州大学作为典型的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被视为学校发展特色,为推动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各学院建立了1+X分布式创客空间,即学校层面提供以共享、交流、展示和教育为主要功能的众创空间,各个学院依托区域产业优势,发挥教学实验室和学科平台的优势,建设各有专业特色的创客空间,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发挥院校两级优势,同时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创新性学习和实践的需要,从而实现分布式架构、聚合式共享、协同式发展,为地方高校创客空间发展探索出一种新模式。
那么,学校创客教育空间具体怎么设计?如何将创新思想落实到实践中?学校怎样通过“创客教育”实现创新发展?
0 1
清华i-Space ?创客空间
清华i-Space创客空间目的是为在校学生及教师提供创意实践场地。当清华的创新精神与创客文化完美融合,这里便成为了分享知识、沟通交流、团队办公、活动沙龙、洽谈合作、休憩放松的创新创业天地,在校师生可以在这里可以更好地激发碰撞出创新创业的火花。
清华园区南校门
前台接待区
创客空间不只是提供一个创业者们的办公场所,更多的是一个创业者的社群,是由多个个体组成的一个大的家庭。为了营造出一个温馨、舒适、时尚、健康的办公环境,在设计中结合原楼体结构的构造,巧妙地设计了透明墙体和支撑柱融合的“折页”结构、走廊吊灯采用了随性动感的曲线条,共同组合成为简约灵动的空间。就像是带着旋律舞动的丝带,欢乐而又有激情的飞扬在整个空间之中,从而带动了创业者的创新研发的灵感。入户正前方为宽敞明亮的前厅及休闲等候区。
休闲等候区
开放办公区
路演活动厅
接洽会谈室
共享会议室
大面积采光、开放的空间、舒适的办公家具、造型优美的走廊自然融为一体,与室外的湖泊草坪交相呼应,成为了创业者更好放松洽谈的室内与室外相互结合的场所。
02
英特尔-西南交通大学大学生创客活动中心(交大创客空间)
英特尔-西南交通大学大学生创客活动中心(交大创客空间)的核心区占地面积约 300 平米,功能分区包括共同工作区、咖啡馆、手工坊、3D 打印坊、电子坊、木工坊、金工坊等。同时依托工程训练中心,向创客社区提供专业化的加工制造服务。在线上,还开设了交大创客网站(http://maker.swjtu.edu.cn)、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互动平台。
基础设施方面,交大创客空间拥有环境检测系统(DIY)、网络门禁系统(DIY)、安防系统、10 余张工作台以及配套照明系统、MakerCenter WiFi 系统、数字电视系统和 1 台大屏幕交互终端。在设备工具方面,交大创客空间拥有激光切割机 1 台、FDM 3D 打印机 4 台、SLA 光固化 3D 打印机 1 台、多功能焊台 2 套、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直流电源 1 套、投影仪 2 台、微波炉 1 台、烤箱 1 台、咖啡机 1 台、木工台锯 1 台、木工苞花锯 1 台、桌面型 CNC 雕刻机 1 台、小型木工工作台 1 套、钳工台 1 套、台钻 2 台、冲击钻 1 台、角磨机 1 台、曲线锯 1 台、缝纫机 1 台、全套螺丝刀和扳手等手动工具。
在开源软硬件方面,交大创客空间主要运用各种型号的 Edison、Galileo、Arduino、Raspberry Pi 等开源硬件开发板和配套模块,经常使用的软件有 Inscape、Atom、GIT、XDK、Fusion 360、123D Design、Photoshop 等。
交大创客空间有专兼职工作人员 6 人,分别负责总体管理、日常运行、社区活动、教育和研究几个工作方向。设置有运营经理和事务经理两个常态性的会员工作岗位。运营经理主要对创客空间的设备、工具、材料进行管理。事务经理主要负责创客空间的来访接待、会员项目跟踪。
金工坊
木工房
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实验室
物联网工坊
目前创客空间有顾问(导师)30余名,他们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协助制定发展计划,提供技术支持,公开联系方式并提供会员咨询服务,在创客活动中担当导师或评委,代表创客空间出席公开活动。交大创客空间主要吸引了西南交通大学在校学生、本地创客社区两个方面的群体参与。常态化参与日常创客活动的人数约 80 人,一些大型活动则常常达到 200 多人的规模。创客空间有机器人协会、航模协会入驻,有 XRobot、3D 打印、Python、AI 小组 4 个兴趣小组。
交大创客空间坚持开放、共享、安全的理念,以培养掌握现代技术、具备创客品质的创新人才为目标,组织了各种类型的创客活动,如 IOT Night 开放日、创客成都训练营、Hacking X 创客成都马拉松、中美青年创客大赛成都分站赛等,其中 IOT Night 开放日、创客成都训练营、中美青年创客大赛成都分站赛在本地的创客社区颇有名气。在创客空间的各种活动中,跨领域的创客们在项目、创业团队和企业、课程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些成果通过广泛的社会合作,在大学教育、中小学教育、消费市场、社会公益服务等领域发挥着作用。
03
温州中学 DF 创客空间
温州中学 DF 创客空间是一个具有加工车间、工作室功能的开放实验室,为爱好动手、爱好制作的学生提供一个固定的活动和交流场所。通过各种创客分享活动,DF 创客空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实践,研究跨学科的综合性项目,提升技术并交流创意,最终形成一个汇聚创意的场所,一个让想法变成现实的“梦想实验室”。
在空间选址上,DF 创客空间占地大约 30 平米,场地旁边自带一个小型会议室可供项目研究小组进行分享交流,旁边是一个大型的多媒体教室,可用来开展创客演讲、作品展示等。多媒体教室旁边的机器人教室可供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如焊接、电子电路接线等。
在设备配置上,除 3D 打印机、小型车床、焊台等标配工具外,选用 Arduino 作为创客课程的主要实施平台,配置的相关套件数量可供大班教学 ;配置 Raspberry Pi、Banana Pi、pcDuino 等多种硬件平台,用于学生的项目研究、实际开发创造或者教师演示 ;配置了小型激光雕刻机、胸章制作机、3D 打印机等加工工具,方便学生将电子世界与实际物理世界连接起来 ;此外,还有各类创客成品、电子类书籍、设计创造类书籍供学生自学。
在指导师队伍上,创客空间常驻指导教师包括温州中学的信息技术老师和通用技术老师 ;流动指导教室教师由大学教育信息技术专业和有科技馆实习经验的科学教育专业研究生等担任 ;同时,国内经营开源硬件的知名创客类公司会不定期派专业创客来校做讲座以及举办 Workshop 活动 ;已经毕业的学生创客和精通电子电焊方面的学生家长偶尔也会出现在创客空间客串。
创客空间指导教师会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开设选修课程、开设讲座、发起与学生兴趣相符的项目研究。在基础知识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的学习与教学中,通过不断丰富的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以及发现问题并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程设置上,将 STEM课程建设分为控制、互动以及设计三个方向,其中控制类课程有 :“跟我学 App Inventor”、“Arduino 创意机器人”、“基于 Arduino 的电子控制技术”;互动类课程有:“S4A 互动媒体技术”、“物联网与大数据”;设计类主要包含“数学视界下的 3D 模型”、“3D 打印与 SketchUp”等。这些课程紧紧围绕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展开,以设计、控制,互动为主线来组织课程内容。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以 18 课时的容量进行设计,并供全校学生选择。
在创客项目上,目前每个学期约有 30 多位学生在创客空间开展各种创客实践,也产生了虚实结合的安卓娱乐机器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小鸡孵化实验、Flaperon 远程实验平台等优秀的作品。
04
北京八一学校STEM教育创新的实践探索
(课程组织模式)
对于STEM教育,北京八一学校在教师中陆续开展了多项通识培训、专题培训,并以项目模块为主导,进行实践教室的新建改建。在课程及活动设计中也进行了一些尝试,逐步建立起围绕重点项目的系列课程。(如表1所示)
随着跟进的培训和理念提升,北京八一学校开始聚焦于选择并开发设计有针对性的,更为恰当的STEAM教学项目。(表2 STEM课程课时实施方案)
在课程实践中,面对创新的教学内容,学校采纳师生共同参与培训的策略
学校三十多位学科老师也报名参加了3D打印机的制作项目。理念培训结合实践项目,老师们慢慢将STEAM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渗透到日常。
例如综合课--火山,3D设计打印火山模型,通过化学实验模拟火山喷发过程,利用数学知识计算火山喷发影响的面积,充分体现了跨学科的思想。
05
上海大学附属中学机器人社团
(社团活动模式)
上海大学附属中学主要通过社团的方式进行学校创客教育。
每学期开学之初,招募新成员,后期将以年级分组开展活动。根据年级不同,安排的学习内容也不同。
低年级的先接受有关激光切割、三维打印、编程等系列短课程的培训,高年级的则以自主探究为主,综合运用以前学习过的知识,参加与机器人相关的比赛或自主完成一项创意作品。
社团采取高年级带低年级,阶梯式成长方式运作。为提供针对性的辅导,学校还为社团选派了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促进优秀生多维度、多方向发展,并专设2000多平方米的创新活动中心,活动中心中有15个各类工作室。
上海大学附属中学机器人社团
青岛三中、上海大学附属中学、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等学校都有以社团活动模式组织开展创客教育的实践,学校主要通过组建社团,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开展拓展性、研究性课程,创客活动以社团的形式运营。
学校会为社团选派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动手实践,培养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06
同济大学
微观装配实验室理念
名为“数制”工坊的校园创客空间,在吸收、引进全球首家微观装配实验室理念和实践的基础上,成立了国内第一家Fablab实验室,通过定期举办创客工作坊、创客比赛、创客暑期学校和毕业设计创业项目等各类创客活动,传播创客教育理念和实践。
07
深圳大学
课堂衍生模式
深圳大学建设了500平方米的创客空间,学生们可在配有3D打印机、焊接器等基本器材的空间内交流创意,展示创客成果。在各高校纷纷建设校园创客空间,开展校园创客活动,探索实施创客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全国各地中小学也顺势而为,利用信息技术课堂和第二课堂开展活动。
比如,针对中小学生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展开了3D打印、开源软件程序设计应用、机器人搭建及竞赛、拼搭模块的创意搭建、科学DV、创意七巧等课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游戏等形式多样的创客教育。在中小学创客教育走在前列的温州市实验中学,专门为热爱编程、热衷创新、乐于交流的学生建设了创客空间,并开设了创客教育课程和午间开放创客主题活动。
08
美国福赛大学(校企合作模式)
福赛大学(Full Sail University)通过与美国YouTube最大的视频提供商Maker Studio合作,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打造一个创作创新中心,该中心是集在线视频传输系统、视频制作技巧、数字故事于一体的新的、整合性的创客空间。
校企合作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真实场景的制作机会、支持学生基于创造的学习,发展学生的专业创造与制作能力,为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平台,让他们更有机会和能力去掌握专业的技术技巧,成为数字内容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
福赛大学
结语
创客教育是在中国学生最需要提升动手实践能力的时候出现,是传统教育发展弊端日趋凸显的必然产物。
每一个项目的完成过程,都是一次典型的设计型学习过程。通过不断的迭代设计实施,这一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以及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
概而言之,设计型学习是一种新兴的学习模式,它为创客学习活动提供了更有效的方法和理论指导,是“做中学”的升级,让学生在创客空间中设计,在设计中学习,在不断迭代完善中学会坚持。
相对而言,创客教育目前已经是深入人心,但是学校的创客教育进行如何深入,建好创客空间后如何开展学习,对大部分教育者而言都是新的挑战。对于设计型学习也一样,在研究和实践方面还是远远不够的。相信随着创客教育的普及,设计型学习模式将越来越完善,方式也更加成熟。
上一篇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