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0后到00后的记忆地标
发布时间:2019-07-01 19:58:13   来源:自考网桥梁,是跨越两地的沟通,是人类力量对自然的征服。
南京长江大桥,是天堑变通途的中国奇迹,是国人心中重要的记忆地标。
作为长江上第一座由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特大型公铁两用桥,这里凝聚民族自力更生的精魂,汇聚中外南来北往的目光。经过南京长江大桥的半天走访后,我聆听着60后到00后参观者眼中的大桥,深感半世纪以来,时代更迭,而桥常在,精神永驻。
60后说:“大桥,是我工作的41年”
“你看这个墙上,这是精髓。”57岁的电梯管理员孔师傅特意走出电梯指向这面墙,说这是大桥给予他的东西,而他给予大桥的,是从16岁开始的一生。
孔师傅为大桥做过很多事,电梯管理是其中一件。早上8点开始,大桥迎来第一批参观者,下午6点,游人散去。在此期间,平均两分钟电梯的运行就可以完成一次从一层到顶层的来回,谁都无法算清楚,孔师傅一天内的“升降起伏”。狭小的空间,憋闷的环境,“一天的工作下来,眼睛会胀,但没事儿,这是我的工作。41年了,我都在这儿为大桥工作,”孔师傅说得云淡风轻,而我从他的任劳任怨中感受到,坚守岗位、默默奉献,就是便是当今时代大桥精神的延续。
70后说:“大桥,是我生活中的烟火气”
70后的李女士第一次走进大桥,问起曾经对大桥的认识,她说出了教科书般的答案:“非常宏伟!我们中国人非常自豪。这是我们自己设计自己建造的嘛,而且当时中国经济实力、技术水平还很低,所以很不容易,很了不起。”
看着公路铁路的飞驰而过,李女士默默欣赏:“来的时候听司机说,大桥经常堵车,这才有烟火气。”从宏伟精神的承载,到对日常生活的支撑,对70后而言,大桥的存在是国家情怀的寄放,是一种原生的熟悉感。
尽管南京长江大桥是一个特定时代的伟大奇迹和历史象征,承载着自力更生的精神与民族复兴的愿景,我们赋予它无数宏大的解读。但是另一方面,它进入了人们生活的日常,默默支撑起城市的脉络和熙攘,作为一种符号成为个人和集体记忆的闪亮一角。
80后说:“大桥,是我熟读并背诵的诗文”
大多数80后对于大桥的印象来自童年的课本,从插图到那令人头痛的“熟读并背诵全文”。
生于87年的王先生毕业于山西中北大学,南京长江大桥对他来说一直是课本中平面化的存在,今天他看到了立体的可触可感的大桥。
王先生拿出手机搜索了课文片段,小声念着:“……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他惊喜地拍了一下手边的栏杆。“对!就是这句,结尾有这么一句。当时不知道啥是天堑,也没概念,”王先生终于目睹滔滔江水,“天堑,天堑,当时能横跨肯定可费劲了。”
书本到实物,教育到感怀,当年一字一句的烙印,镌刻了80后的国家印象。
90后说:“大桥,是我的采访与被采访”
清华大学2017级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的五位同学,在桥头堡接受同辈采访,参与了一档青少年国学节目的录制,朗诵毛泽东诗词《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90 后激情昂扬,以铿锵之声,致敬建国70周年。 他们实践、实知,用年轻的力量感怀祖国的过去,见证祖国的繁荣,撑起祖国的未来。
00后说:“大桥,是我们稚嫩的传承”
滨江小学五三中队清脆而响亮地喊着口号,“我们来参观南京长江大桥”,“是来传承大桥精神的”,“是来回顾历史记忆的”,“是来弘扬爱国情怀的”,他们争着抢着回答了标准答案。这些孩子们扬起稚嫩的脸庞,仰望着大桥的饱经风霜。无论此时的他们对于“大桥精神”能理解多少,爱国奉献的精神在他们心中埋下种子,而南京长江大桥成为这种精神在他们脑海中永久定格的象征。
今天的南京长江大桥,已从一座时代精神的纪念碑慢慢变成了一个激情时代的缩影。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技的进步,新的长江大桥和新的建设成就相继出现,人们的物质和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大桥的宏大叙事逐渐被消解,当人们的目光投向大桥,逐渐有了怀旧的、乡愁式的意味。但这座大桥的存在,是我们永恒的精神支柱,民族的自豪与骄傲。
从60后到00后,大桥对于每一代人来说,或许有着不同的意义,是历史,是当下也是明天。而这些平凡的叙事,其实才构成了关于大桥的故事,也构成了关于中国的叙事。时代更迭,而桥常在,不仅大桥精神永驻,爱国情怀亦永流传。
下一篇
推荐文章
-
自考生课外阅读什么类型的书好
2024-02-29  阅读:610 -
今日自考,祝愿所有考生考试顺利!
2021-10-16  阅读:702 -
自考机构招生乱象横生
2021-10-10  阅读:800 -
自考大数据揭秘!每年的自考报考人数超过你想象
2021-10-07  阅读:629
自考网版权所有 2024 粤ICP备160655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