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圆梦,南理工人从未缺席!-南京理工大学
发布时间:2019-04-24 22:21:44   来源:自考网飞天,是近十四亿中国人的梦
揽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梦
嫦娥、玉兔、悟空、墨子
我们是何其有幸
在这个最好的时代
见证千年梦想在我们手中实现
今天是第四个中国航天日,回顾祖国航天事业发展,骄傲与自豪之情油然而生。70年,从一穷二白到科技创新,70年,从学习模仿到引领未来。无数前辈们隐姓埋名默默奉献在航天一线,做着惊天动地的大事,而这其中不乏有南理工人的身影,或为总师,或为研究员,或为投身航天五十余载的航天元老,或为刚刚步入研究院的懵懂青年,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亮出属于南理工人的光芒。
我这一辈子就干了航天一件事
“东方红,太阳升……”49年前的今天,在荒凉的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随着震耳欲聋的一声巨响,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升入太空,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也缓缓地拉开了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庄严序幕,而担任此次发射任务所用运载火箭“长征一号”总设计师的任新民,在酒泉现场目睹了这一伟大时刻。
任新民,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2017年2月12日下午3时在京逝世,任老与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并称为“航天四老”,曾参与哈军工筹建工作,并任哈军工炮兵工程系(南京理工大学前身)副主任。筹划建立了我国第一批火箭武器专业,为我国航天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杰出人才。任老是我国导弹总体和液体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曾担任试验卫星通信、实用卫星通信、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等6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并主持了我国风云一号C、神舟一号、神舟五号等一大批火箭发射任务。任老被亲切地誉为是航天的“总总师”。
(航天科工二院前钱学森先生与航天四老铜像)
今日,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向外界公开了中国空间站的技术细节和工程进度。中国空间站命名为“天宫”,目前空间站研制稳步推进,主要系统关键技术攻关已经完成。就在你心中自豪骄傲在心中油然而生之时,或许并不知道,早在1984年,时任航天部科技委主任的任新民院士便主持载人航天与中国空间站研讨会,任老说:“空间站迟早是要搞的,但等人家都成了常规的东西,我们才开始设想,那时就晚了。所以从现在起就应有一个长期规划,对其中某些单项关键技术立即着手研究,一旦国家有决心发展载入航天,就能及时起步。”
尽管任老于1956年即被钱学森先生抽调至国防部五院工作,但他对炮兵工程系以及分建后的南京理工大学各个时期的发展都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并经常回学校探望、指导,每次回来都感慨学校变化很大。1984年11月,任老被我校聘任为名誉教授。1993年、2003年,任老作为特邀嘉宾回校参加校庆40周年和50周年庆典,并为学校题词祝贺。2002年10月18日在南京参加活动期间还特地到我校看望兵工学校的同学肖学忠、学生金家骏,并参观了国防重点实验室。2005年9月,任老专门来到我校火箭工程实验室,并听取了学科带头人周长省教授关于学科专业发展情况介绍。从任老在交谈中的专注与肯定中可以看出,他依然情系着自己创建的这个火箭专业。2013年3月,年近百岁的任老还专门为我校重新布展的校史展览馆题写馆名。
(任新民院士听取我校部分学科建设情况介绍)
(任新民院士参观我校火箭工程实验室)
(任老为我校校史馆题字)
化作春泥更护花
任老驾鹤去,航天志永存。当初老一辈航天人,亲手种下的一个名为航天强国梦的种子,已生根发芽,充满着生机与活力。越来越多的的年轻人从他们肩上接过这一重担,并坚毅地告诉前辈们:“放心吧!“
邢球痕,中科院院士,曾任中国航天工业部第四研究院院长,毕业于哈军工炮兵工程系。
邢院士是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专家,主要从事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研究。在发动机总体设计研究中,提出了总体优化设计方法及预研成果集成演示技术。在固体火箭发动机重大关键技术攻关中,提出了两种推力向量控制喷管的结构方案、主要参数的计算和试验方法、消除燃烧室初始压强峰的途径。提出的装药燃烧室人工脱粘和其它防脱粘技术、超高强度钢应用中低应力爆破技术、新型高温耐烧蚀材料应用及结构设计、深潜入全轴摆动喷管技术等已在多种型号发动机中成功应用。主持研制的多种战略、战术导弹固体发动机已研制成功并定型,使我国固体推进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刘红,1987年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环境保护专业,“月宫一号”总设计师兼首席科学家,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教授,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空间生命科学与生命保障技术中心主任,环境生物学与生命保障技术实验室主任。
“未来还会有更长期的密闭试验,还要研究迷你系统搭载空间站进入月球,把地面和天上的数据类比,进一步校正地面系统……或许再过两三百年,随着空间技术发展,人们可以很方便地去外星做客,外星人也会造访我们,就像今天我们出国旅行一样。”刘红曾这样向大家说到。或许对于我们来说,这只是来自对未来的憧憬展望,但是对于刘红来说,这是意义非凡的,因为她是这个技术的奠基者。
(来源于“月宫一号”网站)
南京理工大学牢记使命,坚持立足国防,向国防军工院所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根据《2017年度就业报告》与《2018年度就业报告》,我校在2017、2018年分别向国防行业输送1204人与1101人,其中航天科技集团与航天科工集团深受学子欢迎。
除输送军工人才外,我校多个科研团队积极配合多项航天任务,保障国家航天任务顺利执行。学校先后收到某载荷用户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第九研究院539厂发来感谢信,对我校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盛卫星、马晓峰团队在风云3号D星载荷研制和在轨测试过程中做出的突出贡献和技术突破表示了感谢。
航天梦未完待续
“十三五”以来,我校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充分整合、发挥学校在机械、化工、电子与光电信息以及航空宇航等学科的技术优势,在航天领域取得了多项扎实的成果。在为航天系统研发多型重要任务载荷之外,还研制发射了多型卫星平台。
南理工一号
2015年9月25日上午,我校自主研制的“南理工一号”立方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11号”运载火箭成功搭载发射。“南理工一号”是一颗双单元立方星,重仅2.2千克,外形是10cm*10cm*22.7cm的长方体,该星“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包含了卫星所有功能系统:电源、结构、热控、姿态、通讯、星务等一样都不少,星上系统全部采用商用器件,自主研制。“南理工一号”用于全球海上船舶自动识别、星间信息交换在轨演示验证。这颗立方星是由我校微纳卫星中心自主设计、研发和管控的第一颗微纳卫星。
“八一少年行”中学生卫星
2016年12月28日中午11时23分,我国首颗中学生科普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搭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伴随着卫星成功入轨并顺利建立天地通联,我国继美国、俄罗斯等国之后,进入发射中学生科普卫星先进国家的前列。该卫星的制造与试验、总装与测试等环节工作均是在南京理工大学完成的。
“淮安号”恩来星
“淮安号”恩来星于2016年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北京神舟航天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和淮安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联合立项,我校与南京索尔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了“淮安号”恩来星的研制工作。我校主要负责卫星总体设计、部件研制以及总装与总测等工作,并配合淮安市开展航天工程教育课程研发和教学实践。项目立项后经历启动仪式、电性星研制、正样星研制、正样星出厂评审、发射场出征仪式等环节,并于2018年1月19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11号”运载火箭成功搭载发射升空。该星是国内首颗“环保型”微纳卫星,不仅可实现高分辨率对地成像、语音转发等功能,同时将开展基于制动帆技术的主动离轨试验。
凯盾一号
2017年1月9日,我校受委托研制的首颗商用立方星“凯盾一号”成功升空,进入预定轨道,当晚20点11分,地面成功接收星上数据。“凯盾一号”卫星重量2095克,尺寸100*100*227mm,设计寿命10个月,运行于533km的太阳同步轨道。“凯盾一号”是我校首次承接的商业卫星业务。“凯盾一号”立方星搭载AIS通信载荷,是凯盾新一代海事卫星系统的首颗实验验证星,该星能接收全球水域的AIS信号,建立船、星、岸之间的双向高速链路,并实现实时数据交换,此次飞行任务是验证其星载接收机及其算法的可靠性。
南理工二号
北京时间5月25日13时25分,由我校微纳卫星团队研制的“南理工二号”微纳卫星从国际空间站弹射释放,正式开始工作。5月25日17时41分,日本业余无线电爱好者首次接收到南理工二号的下行信号。19时13分,卫星首次经过南京上空,南京地面站与其进行了上下行双向通信,卫星状态良好。
“南理工二号”是我校自主研发的双立方体卫星,采用了国际CubeSat设计标准,重2.3kg。该星采用了我校自主研发的基于MEMS技术的纳卫星传感器和执行部件以及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星务管理和姿控计算机、通信收发机、电源系统、及其微带天线等。4月18日,这颗历时四年多研制成功的卫星同参与国际QB50工程的其他27颗立方体卫星一起,搭乘宇宙神5火箭/天鹅座货运飞船发射,前往国际空间站。
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中华儿女探索未知领域的脚步永不停歇。团结献身,求实创新,南理工投身祖国建设的使命亦永不止步。
在第四个中国航天日
祝愿祖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再创新高
祝奋斗在航天一线的南理工学子工作顺利
祝中国航天,生日快乐!
推荐文章
-
江苏自考考多少分才能过吗?
2020-07-25  阅读:754 -
南京大学沈树忠院士荣获地层学国际金奖
2019-07-08  阅读:1842 -
今天起,请叫我“江苏海洋大学”!
2019-07-08  阅读:1604 -
招聘!苏州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兼职对外汉语教师
2019-07-06  阅读:1630
自考网版权所有 2024 粤ICP备160655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