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场青春叫高考!

发布时间:2019-06-07 16:48:01   来源:自考网
——当我们的命运遇上资源配置
此刻是2019年的6月7号,十年前的今天,我正在考场奋笔疾书,我甚至忘了那天的天气,只记得自己比平时更加专注,根本不去想将来会怎样,十年后的今天,我只想说,高考你好!未来你好!
高考真的能改变命运吗?如果在辩论赛上讨论这个问题,反方一定会提醒我回去补看清华大学毕业生回家卖猪肉荣登头条的新闻,怼的好!
但是一个改善了大多数青年人知识结构和密度,事实上也改变了这个国家大多数青年人命运的制度真的没有改善我们的未来吗?
一、高考是一种分配制度
先要搞清楚高考到底是什么?高考并不等于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能不能改变命运不在今天讨论的范畴,更何况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高考本质上是对现有的稀缺的高等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一种分配制度。就好比是我们现行的财富分配制度,为什么要按劳分配为主按资分配为辅?公司赚了钱,这些钱怎么分才能做到大家伙心服口服呢?不患寡,而患不均。可事实证明不存在绝对公平的分配方法,因为大多数职工始终都会觉得老板给的钱配不上自己的付出。所以现代公司制度每一次重大发展,都会或多或少体现在财富分配机制的进步上,也就是说当利益的分配变得越公平、合理、科学,公司机构的运行效率就会越高,公司的发展也会越健康,这时我们就可以说社会协作机制进步了。
高考的功能也非常类似,尽可能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分配现有教育资源。现有的高校教育资源是相对固定的,  985、211数量非常有限,  金字塔顶端的象牙塔更是只有区区  34所,  但是全国每年参加高考的考生达百万计,  2018年全国报名高考人数高达975万人,  让谁去上北大清华,又让谁去上北大青鸟呢?如何避免资源错配且做到公平竞争呢?于是就有了高考,同台竞争、统一标准,统一划线,做到了相对比较公平。分数高的考生优先挑选学校,分数次之的只能挑别人剩下的学校,于是就有了本科第一批,本科第二批  ……不管你服不服,这就是游戏规则,除非你不下场,否则必须愿赌服输。
正如一个硬币一定有两个面,任何事物,只要你愿意找一定能找到一千零一个它的坏处,高考制度当然也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缺陷,但很多人可能没有注意到高考在一刀切的刚性之余其实还保有很多弹性,以及次数不少的纠错机会。

二、高考制度的纠错机制
首先一个弹性是高考不限次数,假如你第一次没考好、到底是智商问题、努力问题、还是临场发挥问题真不好说;但是没关系,考试机会还有很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马云和俞敏洪都经历了三次高考,前者用三年时间考上了杭州师大学英语,后者第三次高考刷分考上了北大学英语,前者现在是中国首富,后者则稳坐中国民营教育的头把交椅。可能有人要说考三次浪费青春,但从来没人要求必须高考三次,考或者不考,完全自由。
退一步讲,如果高考没考上好学校,甚至没考上本科,还有自考、专升本、考研等纠错的机会。那些总是埋怨高考一考定终身、发挥失常毁一生的人,可能忘了这样一个浅显道理:在漫漫人生路上,一个人一定不可能永远发挥失常,除非那就是你的真实水平。

三、高考失利者的逆袭
先说  G学姐  ,我们学校是北方某历史悠久的非  985本科院校,但还是神奇的实行分级教学和分级管理,就是同一专业的本科第一批、第二批和第三批、专科是两两分开上课的,老师基本是同一批,但是上课时间地点是完全错开的,连宿舍也是分开的,本科一批、二批住6层的宿舍,本科三批和专科单独建了高层电梯宿舍。之前我一直误以为,是因为他们交了更多学费,所以可以住高层,后来陪朋友去买房才知道,现在的楼盘行情是层数少的小洋楼比高层电梯房的房价要高出好几个等级,我才恍然明白学校的良苦用心。
这当然不是重点,重点是通过高考  +考研模式成功逆袭的G学姐  变成了一碗活鸡汤一直激励着我。来自国际庄的她自带北方人的豪爽又兼具淑女的婉约,参加大学生科协新人见面会的时候,她在讲台上上滔滔不绝的给我们这些新人讲她其实是一个内向的女孩!看她在上面讲的一套一套的,我居然还信了。但正如她所说我们中谁也不知道她以前是个什么样的人,所以我们只相信现在看到的和听到的。后来校科协定期头脑风暴的时候,经常分到同一组,一起聊各种点子、创意,发现  G学姐  ,不但思路清奇,而且涉猎广泛。直到有一次送她回宿舍才知道,她是专科生,现在想来可耻的是我当时居然替她感到遗憾和惋惜;我曾开诚布公的问过她,她自己也非常不满意高考的结果,所以踏进大学校门伊始就下定决心要通过专升本和考研  “两步走”的战略改变自己的处境。
目标明确的人,一般不会庸人自扰更不会纠结造作,而是会想方设法开启  “开挂模式”。在风花雪月  自由散漫的大学,开挂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自习自习再自习、自学自学再自学。她就是这样做的,所以顺利专升本、拿国家一等奖学金、升为校科协主席团成员之一  ……可是于此同时我也看到很多一本、二本的所谓“高考优胜者”却从大一就开启了“挂科模式”。相比之下,高考失利给人带来的改变  和成长似乎更加刻骨铭心。
后面再见听到她的消息,就变得有点传奇了,她研究生报考了梦寐以求的南京某医学院,面试的时候因末位并列无端被刷,无处申诉的她只好每天到医学院门口等导师,上下班守着,保持微笑打招呼,递简历,礼貌客气表明来意,关键时刻再真情飙泪  ……一个背井离乡的求知若渴的大学女生就这样天天站在学院门口等啊等,两个礼拜后导师崩溃了、也可能  真的被感动了,导师苦笑着带着她找到院长破例增加一个招生名额把她留下,这听着多么像唐骏当年讲的签证被拒的段子,但它就真实的发生在我身边,有时候,现实生活远比比故事精彩。
我想如果她没有尝过高考失败的痛苦,肯定不会如此的珍视这次考研的机会,也不会有这么强大的抗压能力,更不会有这种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毫无疑问失败成为了一个人成长的特效药。
如今,她已经是南京某三甲医院心内科一名精干的白衣天使。签工作那天,她发状态说:原本只想到江南烟雨的六朝古都去看一眼世间繁华,却意外爱上了这座城。不知为何,看到她更新状态那一瞬间,我竟突然想起  “长安米贵,居大不易”的典故,一个普通家庭出身的云游赤子,初出茅庐、两手空空  、远在他乡,要在南京立足谈何容易,没有强壮的  “筋骨”是很难  坚持到  “守得云开见月明的”  。
而高考恰恰就是给我们  “练筋骨”的这样一把梯子,上了第一个台阶,才有后面第二个,第三个  台阶  …这就是  我们大多数人会感恩高考的原因,高考给了我们这些芸芸众生、凡夫俗子一个努力的资格、一个凭才华和能力吃饭的通道。

四、高考通关大礼包
再来说一个名副其实的学霸  ——  别人家的孩子  ——Z师兄  。如果说考研是高考的  2.0版本,考博是高考的3.0版本,考公务员是高考的4.0版本,那么一口气读到博士,学位直接登顶的人就可以称作是高考通关者。Z师兄  就是这样的通关者,高考  1.0  ,超过本科第一批录取分数线  80多分,顺利考上  一所  211  重点大学,高考  2.0录取到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系,高考3.0进入“  宇宙中心五道口  ”(人民银行)攻读博士学位  ,过五关斩六将,持续到高考  4.0考取国家公务员选调生,现在的Z师兄  已经是西南地区某州县分管财政金融的副县长。和我从小一起玩到大的一个农家小孩,往上查三代最多中农,  24K纯的无产阶级,  绝对没有任何政治资源,完全通过自己赤手空拳的努力,能在  30岁打拼到副县长这个岗位,  在自己还没钱买房的时候,就已经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工作造福一方百姓了,这难道不是一个高考通关的超级大礼包和一场改写命运的盛宴吗!
一个高考失利,一个高考通关,最后都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而夹在这两个极端案例之间的大多数高考成功者  ——每年告别高校步入社会的那几百万应届生,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820万,  他们都无一例外的获得了更多的自由选择权,毫不夸张的说,他们的人生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更重要的是,这股生力军,正在成为这个国家和民族的中流砥柱。

五、高考拯救了谁
如果没有高考,成绩好、没资源、没背景的学霸将很难有出头之日;成绩差、没资源、没背景、但有潜力的学生也不会有逆袭的机会。最终受益的只能是不管成绩好坏但是有资源或背景或两者兼备的极少数,按照二八定律,这部分人永远不会超过  20%。所以反对高考之前,最好先洗把脸、看看自己是否属于这20%。也正是因为这样,高考前有些高中  打出那条魔幻现实主义的横幅  ——没有高考,你拼的过官/富二代吗?才会引起如此广泛的共鸣。事实上就算有高考我们也  可能拼不过那些官  /富二代,但至少不会输的太难看;因为分数面前的人人平等,才真的是比较平等。
人们喜欢把阶层之间的力量悬殊比喻为,鸡蛋和石头,如果非要选边站,那么高考制度无疑是站在鸡蛋这边的,至少目前还是这样。
六、历史视角下的高考
有人翻着白眼吐槽说高考不就是古代的科举制度吗?换汤不换药,封建残余贻害无穷啊!错了,史学家们有一致的共识,科举制度为维护我国特定时期社会稳定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隋唐创科举,就不会有大唐盛世,也不会有之后  “宋明清”的中华灿烂文化。
古代通过科举,金榜题名好歹直接就当官包分配了,而现在通过高考还只是游戏的刚开始,虽然很长一段时间,高考成功也意味着工作包分配,也意味着铁饭碗,但那早就是过去式了。也就是说现在的高考还没有当年的科举好玩,唯一的相似点就是两者都是人才选拔制度,选贤任能,按理说当然应该唯才是举。
但是,春秋以前,国家采取  “世卿世禄”制度,  也就是官位世袭,开国之后人事格局基本不变,人事任免依靠自然死亡继承迭代,这一时期只能拼投胎,生在贵族家,顺其自然享尽荣华富贵,生在庶人之家,一辈子只能当草民。到了汉朝,察举制,即所谓  “四科取士”注重德行的考察,有点像现在的推荐+面试,这时候主要拼人品和演技  ,只要道德品行得到乡邻的认可,或者坚持行善积德,攒人品攒到名声在外,就有机会被推荐做地方官。后来出现征辟制,算是现在聘任制的鼻祖,主要适用于上司任用下属,下属的任免权完全掌握在主官手中,很容易受个人主观偏好影响,主要靠人脉关系,另一方面也慢慢出现靠手艺吃饭的一个群体,比如绍兴盛产的师爷。
汉末出现九品中正制,表面上说好的要公平正义,可是实际上中正官都出身世家大族,当然做不到真正的中正,这一次赵家中正官举荐了钱家公子,下一次钱家中正官就举荐赵家外甥,无非吃相好看了一点,本质上还是世家大族紧紧把持着人才通道,于是就出现了为期三百多年的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暗黑时期,又退回到拼投胎的地步。而南北朝时期的“士族制度”就直接是明目张胆的按照门第阶层分配权利和资源,龙生龙、凤生凤,平民阶层的子弟永远没有改变命运的机会。直到隋唐  开创科举制度,国家才开始正式使用公开考试的方式甄选人才,量才而用。寒门出贵子也正是科举制度成熟之后出现的一大人文奇观,底层民众终于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逆天改命。
1977年恢复高考之所以成为历史性时刻,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条阶层通道是面向所有人开放的。不论贫穷或是富有、不论健康还是疾病,只要肯努力,你来、或者不来这扇门都始终向你敞开,这  才是高考对这个社会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七、高考的经济学原理
仔细观察很容易就会发现,那些真正骂高考骂的咬牙切齿的,要么是没考上大学的落榜生,要不就是没考上大学的考生家长。
有一个耐人寻味的质疑,高考把大部分资质好的人选出来,给他们最好的阳光和土壤,让他们走向更好的人生。而那些所谓的  “差生”却反而得不到更好的教育,可实际上差生才更需要被教育  滋养和优化,他们才是弱势群体,为什么要无情的放弃他们呢?如果能给落榜生更好的教育,世界是不是会变的更美好?
很遗憾,无论从经济学还是社会学的角度去论证,答案都是:不会。众所周知有一条经济学规律,叫做  “劣币驱逐良币”。  如果有人因为分数低上了更好的大学,获得了更好的教育资源,那么所有人都会争着考低分,以此类推,社会将进入一个以低分为荣的向下发展的恶性循环,到最后每个人都会越来越差,这就是现实世界运行的真实逻辑,非常残酷。如果我们的制度鼓励甚至奖励低能,那么低能必然会成为普遍现象。因此高考这把筛子,一定只能去粗取精,而不是去其精华取其糟粕,所以只能有高考,而不会有  “低考”。
高考当然很重要,但是在高考制度运行四十年之后,他的重要程度已经悄然发生了转变,人们通往成功可以选择的路径正在变得越来越多,已经真正实现了  “条条大路通北京”。
鲤鱼跃过龙门,关于命运关于人生依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高考扮演的角色有时候更像是人生路上的高速收费站,有的人通过努力缴费进场,走上了人生的快车道,有的人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这个入口,但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因为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走国道、走慢速路同样能够到达远方。
谨以此文,纪念参加高考十周年。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