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研究熬夜也是一种浪漫?来听他们的挑战故事!

发布时间:2019-06-18 21:49:59   来源:自考网
3项特等奖
11项一等奖
7项二等奖和9项三等奖
并捧得“优胜杯”
5月24-26日,第十五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佛山举行,我校报送的30件参赛作品全部获奖
他们是谁?
学霸?大神?
他们究竟做了什么事?
一起去一探究竟!
特等奖
“脉冲能量可调的耦合腔式
被动调Q黄光固体激光器”
理工学院 陈银瑶团队
“让科研成果被社会应用
是我们工科人的终极目标”
“把实验室的东西搬到外面去”
对于自己的研究项目,陈银瑶团队有一个小小的愿望,并把它称之为“工科人的梦想”——把实验室的东西搬到外面去。
他们要搬的这个东西,叫“黄光激光”。黄光激光在生物检测、医学应用、大气通信、色彩显示方面都有着重要而广泛的应用,原有生产黄光激光的技术复杂、实现难度高且输出效率相对较低;同时对设备的要求也很高。因此,陈银瑶团队带来了他们的“搬运方法”:脉冲能量可调的耦合腔式被动调Q黄光固体激光器。
这一激光器的关键,在于一个“水坝”和一个“接力棒”:特殊键合晶体和嵌套式耦合腔结构。成员梅少鸿说:“前者相当于能够储水更多的改良版水坝,而后者则像接力赛一样,一环套一环地工作,共同实现了黄光激光的高效率输出。”这样一来,不仅能够获得优质的黄光激光输出,而且使这些组件走出了实验室,能够被大量生产和使用。
“黄光激光对治疗小儿黄疸症有重要作用,如果黄光激光的生产效率提高了,治疗的效率也会得到显著提高,这是我们的目标,希望做到技术不被实验室局限。”陈银瑶介绍道。
“挑战杯”校赛阶段,他们的项目是以论文的形式参赛的,成绩并不是特别理想,校团委老师建议他们将其改为科技发明制作类,将理论落地到实际应用,探索“量化生产”的可能性。
陈银瑶(左)与导师朱思祁在实验室
“不能有一根头发丝儿的误差值”
“调整数值真的很无趣、很枯燥,完全就是意志坚持下去的,他们真的是一群很棒的年轻人。”团队导师朱思祁将这句话重复了好几次。
“我们要手动调节所有数值,只有当它们同时正确,才是成功。我们已见过无数失败,突然一下仪器烧掉了也不少。”光路调节的精密性和不确定性,曾让他们整整两个月里都毫无进展。有时候一根头发丝儿的误差值,就足以毁灭“成功的希望”。
“那个时候只想逃离开这个地方。”团队成员梅少鸿说,“但每次又放不下,还是乖乖回去,你会发现有了坚定目标的人是会疯狂坚持的。”实验室的灯经常24小时亮着,“每天打卡实验室,早上八点到晚上十一点。”
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该项目顺利发表了3篇SCI论文(如《A passively Q-switched YVO4 Raman laser with orthogonally polarized emission at 1175.4 nm and 1165.2 nm.LASER PHYS. LETT.,2018,15,(SCI二区,IF2017:2.235)》等)。同时,2018年6月,发明专利“一种波长可调的激光系统”已受理(申请号:201711391237.7)。
回顾参加挑战杯的历程,梅少鸿说:“通过参加比赛、做项目,我才知道自己是可以在喜欢的领域里发光的。”陈银瑶也坦言,“挑战杯”为她提供了更多机会与平台,比如保研等。
陈银瑶团队在工作
“在这个团队里,
我们是彼此温暖的需要”
今年大三的陈银瑶最先认识了团队中大四的学长魏立骏,在交流过后她决定进入实验室跟着师兄做项目,不久,同班的梅少鸿也加入了他们。
魏立骏作为这个团队最早的建立者,将他在科研方面的经验与感悟全部教给了学弟学妹们。“魏师兄总是跟我们说好好搞科研,比赛什么的都是次要。跟着师兄做实验,培养出了一种耐心,一种不管做什么都要坚持做下去,哪怕你做得慢,也要相信结果会一点点好起来的,哪怕只是一点点。
成员陈沛柠现在还是个大一学生,他总喜欢说:“我在实验时遇到困难,一点都不慌,因为师兄师姐们肯定能帮我。在这个团队里,我们是彼此温暖的需要。
看着陈沛柠憧憬的眼神,今年大三的梅少鸿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不顾一切、跃跃欲试的模样。“其实根本没想过成绩,我只是想看看自己在感兴趣的地方到底能够做到什么地步。”
现在,大四的魏立骏即将出国,陈银瑶他们依旧像当初的魏师兄带领他们一样,指导着不断加入实验室的“新鲜血液”,让他们一步一步从什么都还不懂的“学术小白”,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专业科研人员。
“我们鼓励学生尽早加入实验室做科研,就是希望形成一个传承性的梯队,这是我们理工学院的传统和习惯。其实这个团队是很踏实、认真的。希望他们能够更加外向,更乐意去展示他们的魅力,我想,他们一定会有越来越精彩的人生。”导师朱思祁说道。
陈银瑶团队合影
一等奖
《经济不平等与生活满意度
——来自CFPS的经验证据》
经济与社会研究院 肖雄团队
“研究是骨,成绩只是附于其上的皮肉”
一等奖背后的“上百通电话”
肖雄团队所研究的《经济不平等与生活满意度——来自CFPS的经验证据》这一项目,从研究社区层面经济不平等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出发,对混合居住模式进行价值判断,并通过计量方法,调整了前人文献中不平等指标存在的偏误,为保障房制度改革提供了有效的政策建议。
数据收集图片
研究过程中,为了得到更丰富、更准确的数据,团队成员给社区打了上百通的电话,不断潜心钻研沟通交流的技巧,以采访到更多的社区经理及居民,为研究提供数据等方面的支持。他们的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根本上出自真实纯粹的研究目的。
“‘挑战杯’比赛应当是在鼓励做好研究的基础上,得到一种拥有荣誉的机会平台。它应当是一个契机,如果只是为了得到荣誉,那么研究的目的就不纯粹了。”大概正是如此,肖雄团队的成员们才能不辞劳苦、毫无懈怠地做好研究。对于他们来说,研究是骨,成绩只是附于其上的皮肉。
“两只手”搭建成功阶梯
肖雄认为团队内部的分工是非常明确的,每个人单独负责一个部分,有效规避了研究过程中的很多矛盾。不同专业和特长的团队成员分别负责数据收集、资金管理、调研沟通、抽样设计、撰写论文等不同领域的工作,这让他们的研究变得更加高效有序。但整个团队依旧是一个整体,  合作精神让他们的研究得以整合和完善。
当然,研究项目能够取得成就,也离不开老师们的悉心点评和指导。对于他们来说,学院的老师是严厉而亲切的,“他们会提出一些比较刁钻的问题,但总体上还是很认同我们作为本科生的研究成果。” “指导老师给予了我们长期的帮助,甚至细致到修改我们文章中的标点符号。即使第二天要开会,也会熬夜帮助我们修改。”
“挑战杯”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如何用视频和展板等多样的方式展示研究成果,是他们遇到的挑战之一。可以说,比赛流程中的一切工作都有各种挑战等待克服,这段  经历锻炼了他们数据搜集,实地调研,模拟答辩等很多能力。
当然,这样的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团队黄稚雯同学认为,“挑战杯”比赛更像一个跳板,给了他们更多样的选择以及更广阔的未来。她也提到,不论是“挑战杯”比赛还是其他的创新创业类比赛,都是本科生在大学阶段接触研究领域的良好入门机会。
在谈到未来规划时,肖雄和黄稚雯两位同学都表示希望能够读研深造,进一步了解研究工作,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  在学海中不仅要“以苦作舟”,明智掌舵也同等重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这也许就是“挑战杯”三个字背后的深刻含义。
一等奖
《A3+(Eu3+,Nd3+)/Er3+共掺PbF2新型中红外激光晶体的生长与性能研究》
理工学院 李肖团队
“为研究熬夜,多浪漫!”
为了自己的研究而熬夜,或许是一个理工人的浪漫。  “没事,你们年轻可以熬。”这句来自导师的“激励”,经常被李肖团队三人提起。
缘起:中红外激光晶体研究尚在起步
中红外波段(MIR)激光器在医疗,国防,工业和传感技术中的重要应用,其相关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外激光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同时,它还可作为高效率、高质量的激光泵浦源,用于中远红外激光的产生。
当前,对于中红外波段的研究,因为缺乏合适的激光介质而无法快速的发展。可以说,在当今世界,谁率先发现新型的中红外激光晶体,谁便能在国防军事或者商业中获得较大的优势。
基于此,李肖团对决定进行中红外激光晶体的生长和性能研究,获得具有优良性质的新型中红外激光晶体,促进中红外激光元件的发展。
创新:成功生长新型激光晶体Er:PbF2
李肖团队选择了Er离子作为他们的研究方向。但他们发现,目前Er离子尚不能有效的发射激光。针对该问题,他们在导师的帮助下,首先自主研制了一个特制的布里奇曼晶体炉,用以生长该晶体。之后,他们基于能级耦合调控原理,通过共掺退激活和敏化离子有效改善和增强其中红外光学性能,使得生长出的晶体能够发射出2.7μm的有效荧光。根据上述步骤李肖团队成功地生长了Er/Nd:PbF2 晶体。
据介绍,他们的方法可以达到退激活效率高达 84.60%,敏化作用效率高达 55.81%。这一研究成果在激光反制导方面具有较大应用,如果敌军投来导弹,我们可以利用这一2.7μm的激光束瞄准导弹,使导弹偏移其原本的方向。
对于Er:PbF2晶体的应用前景,李肖说:“我们做的是基础研究。当我们的论文发表后,如果被一些公司看到后,他们可以把这个项目投入到实用领域。比如,医疗,国防等。”
从左至右:李肖,梁杰辉,杨卓
导师严格负责 比赛重在过程
李肖介绍道:“我们这个实验室和其他实验室不一样。导师不是在我们一进来就给我们指定课题。他是先让我们大量阅读,一定要保证我们在掌握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后,才会给我们指定方向。”
在实验的过程中,导师给予了团队很大的帮助。因为铒离子的特性,普通的布里奇曼晶体炉无法满足其生长条件。为此,导师特别为其团队设计制作了一台特殊的布里奇曼生长炉,李肖团队的实验得以顺利地进行下去。
后来,团队决定参加挑战杯比赛之后,对于参赛的书面材料导师的要求也是十分的严格,同时也很负责  ,“每一段文字他都会认真斟酌后让我们修改,改完后他还会再修改。”
“你自己再去整理一遍,会进一步地去了解你这个东西是什么,会有新的感受、新的想法、新的研究方向。”这是李肖认为参加“挑战杯”最大的感受。
在谈到做项目以来的感想的时候,李肖说:“尽力做好每一件事,不论结果如何,我们注重的是过程。”
我校本次参赛项目累计发表论文29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共计25篇,中文核心期刊4篇;在投论文17篇;累计获批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作品数量和质量再创新高。
我校参赛团队与其他高校参赛师生交流学习
本届“挑战杯”省赛由团省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科协、省学联、佛山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于今年3月启动,共收到137所高校的参赛作品2627件。经过激烈角逐,共有116所高校的751件作品进入决赛。
附:我校获奖作品名单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