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走过峡谷沼泽,才能见到高山大海

发布时间:2019-05-24 20:47:55   来源:自考网
任他风雨起,正道在吾怀。
非义何曾久,高山写大楷!
本文共计3219字,阅读时间大约需要6.5 ? 分钟
世事如棋局,人生有宽窄。
走过高高低低的人生,此时也许只有任正非自己,才能记起自己当初年轻时的梦想。
世人常常只看到他现在的宽度,却往往忽略了在到达这样如此宽的境界前,他曾经窄到过什么样的程度。
0 ?1
少年任正非的梦想
只是一个完整的馒头
两万字采访实录面世,世人为华为总裁任正非宽阔的格局和视野惊叹不已。
只是很少有人想到,任正非的人生,曾经窄仄到什么样的地步。他少年时的梦想,是能吃一个完整的白面馒头。
任正非出生的1944年,抗战都还没有结束。他的父亲任摩逊本是浙江人,动荡时来到贵州,从此安家。任正非出生于贵州安顺,这里有著名的黄果树瀑布,经济却非常落后。
任正非的父母都是普通学校教员,在任正非之后又生了六个孩子。一家九口,靠着父母微薄的工资过活。
任家两三人合用一条被子,破旧的被单下铺的只有稻草。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每到开学交学费的时候,父母就愁得睡不着觉。一个孩子的学费2~3元,7个孩子加起来,在当时就是一笔头疼的数字。尤其在贵州这样地处高原、经济贫瘠的地区,任家的经济就更加捉襟见肘。
即便如此,任正非初中毕业之后,父母仍然咬牙支持他继续读高中。整个高中三年,任正非没有穿过衬衣,夏天再热也只有穿冬天时的衣服。
但最难的还是饥饿。任正非上高中时,正是食量最旺盛的时候,却也偏偏碰上了中国最困难的三年。采野果、种南瓜、煮菜根……高考之前准备复习,饿得实在不行的时候,任正非甚至吃过米糠。
那时的任正非,没有出人头地的雄心壮志、没有坐拥天下的豪情理想。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吃上一个完整的白面馒头。
馒头,白面,完整的,这就是当时任正非眼中的人生宽度。
0 ?2
唯靠书本
走出人生的窄仄
19岁,任正非考上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成了当时难得的大学生。然而很快运动就来了,因为父亲的历史问题,弟妹们无法再像他一样上大学,他也无法融入校园的主流。
1967年任正非扒火车回家。半夜才到家,父母见他回来了,怕人知道了牵连他的学业,来不及心疼就让他快离开。
父亲对他说,“别人不学,你要学。”
任正非回到重庆,在沸反盈天的嘈杂环境中坐下来学习。他把《高等数学习题集》从头到尾做了两遍,自学完了电子计算机、数字技术和自动控制这些在当时堪称最前沿的学科,还自学了三门外语,达到可以阅读大学课本的程度。在其他学生荒废时光之时,任正非开始把自己的人生,走出超过一个馒头的宽度。
毕业后面临分配,因为他是当时难得的大学生和技术人才,任正非穿上了令人羡慕的绿军装,加入了一支基建工程兵部队。
军队是锻炼任正非的又一处熔炉。后来他雷厉风行的效率、直来直去不徇私情的作风、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狼性精神,都从军队而来。
0 ?3
43岁开始起跑
是不是晚了?
冬天过去是春天,改革开放将中国引向了一条新路,而任正非的人生,也逐渐走出了更宽的气象。
任正非父亲多年的历史问题也得到了解决,三十三岁的任正非,作为军队代表中少有的非党人士,他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而6000名与会代表中35岁以下的只有150多人。彼时的任正非,似乎前途一片光明。
很快任正非入了党,并光荣地出席了党的“十二大”。如果一切就这样下去,任正非毫无疑问将穿着军装退休。但形势的发展,有时超过人的预料。那时的主题已不是“战争和革命”,而是"和平与发展",大裁军已是箭在弦上。
如果任正非自己想留在军中,没有一点问题——但任正非和家人多年两地分居,他没有多少时间陪孩子。最终一家团聚的选择占了上风,他决定转业。
1982年,38岁的任正非和妻子孟军一起南下,到了深圳最好的企业南油集团工作。但从环境相对单纯的部队,到商品经济大潮涌动的新兴都市,任正非很快就交出了第一笔学费。在内地城市月工资平均不到100元的八十年代末,任正非经手的一笔200多万元的货款收不回来。要是按当时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估计,不亚于如今的1亿。
事业不顺,家庭感情也出现了问题。一连串的挫折,让年逾不惑的任正非深陷煎熬之中,人生眼睁睁看着又从宽走到了窄。他自己清楚:自己的机会已经不会太多。
1987年10月,在深圳湾畔一个杂草丛生的两间简易房中,43岁的任正非跟他人合伙投资21000元,成立了一家小公司。43岁是人到中年的时刻、是瞻前顾后的年龄、是眼看入老境的前夕,唯独不像一个创业的年龄。
此时任正非与父母和侄子挤在一间十几平米的小屋子里,在阳台上做饭。为了省钱,不得不等到菜市收摊时才出去买最便宜的菜。
当时没有人能想到,华为这样一个随时都显得命在旦夕的小型电话交换机制造商,会在三十年后成为世界最大的电信设备供应商,以及第二大的智能手机制造商。在四十三岁时人生看上去越来越窄的任正非,最终居然走出了令人敬仰的宽度。
0 ?4
“偏执”的可能性
本来不必赘述任正非一步一步走来的辉煌,没有人看不到他三十年来传奇一般的人生经历。但华为之所以能做到今天这样的体量,其过人之处值得任何行业学习。
  • 别人做不到的,华为能做到。
1996年,香港和记电信获得了固定电话运营牌照,但必须在三个月内完成所有移机不换号的工作。和记找到的所有设备供应商不仅开出天价,最快的也要半年。而华为经过推荐接手后,只用了三个月就圆满完成任务。和记电信老板李嘉诚深为佩服,决定与华为开展更深度的海外合作。
  • 别人看不到的,华为能看到。
任正非很早就坚信,中国3G牌照一定会有发放的一天。1999年,华为最先与中国移动合作,开展神州行预付费业务。合作的前提条件,是华为未雨绸缪,投入大量技术储备和资金。结果一期工程全国铺了25个省市的点,全部由华为一家承建;二期工程一次性给了华为8.2亿元的投资,不但是华为成立以来最大的一笔合同,利润率更是远超其他产品。但当其他厂家看到甜头纷纷跟进时,由于竞争激烈,工程项目价格已经下降到只有当初的五分之一了。
  • 别人熬不过的时候,任正非能熬。
1994年以前,华为不要说跟人拼刺刀,连发工资都有困难,最长一次曾有半年发不出工资。任正非曾经有一次站在5楼会议室的窗边对全体干部说:“这次研发如果失败了,你们还可以另谋出路,我只有从楼上跳下去。”最后解决工资的办法,是借高利贷。
有几个人、几个公司能像任正非和华为一样,坚持到偏执的地步?
不管有多少的外部机遇,没有任正非自身过硬的素质,都不可能把华为带到今天的高度,他也不可能在福布斯富豪榜上名列前茅。执掌华为三十二年,他注入华为血液里的加班传统、床垫文化、狼性团队等“华为精神”早已名声在外,成为越来越多企业信服的金科玉律,一代又一代后辈企业家效仿的教科书。
在如今的风口浪尖上,数十年来见惯世事的任正非,大气从容地给世界上了一课:什么叫临危不惧、什么叫淡定沉着。
而在如今的人生巅峰,也许只有任正非自己,才能记起自己当初年轻时的梦想。
这个梦想,在他高中毕业前夕曾经部分实现。当时一个家境不错的同学请客,任正非拿到了三分之二个白面馒头——梦想就差一点点就圆满了。这大半个馒头,任正非吃了整整两天。每顿饭拿出来珍而重之地吃一口,然后小心翼翼地放回口袋。
世事如棋局,人生有宽窄。
任正非从极窄处走出来,最终走出了一片宽广无限的宽阔天地。
只是世人常常只看到他现在的宽度,却往往忽略了在到达这样如此宽的境界前,他曾经窄到过什么样的程度。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生最满足的成功也不是一生下来就含着金钥匙,而是像任正非那样,从一个白面馒头的宽度、最终走到一个华为的宽度。
知进退,识宽窄。人生一世,夫复何求。
思 辨 清 单
我们要学习任正非的什么精神:
1、正直,家国情怀,端人正士;
2、豁达,无关名利,初心不改;
3、智慧,通达犀利,高瞻远瞩;
4、精微,直达本质,精益求精。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