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民主教育

发布时间:2019-05-04 21:32:02   来源:自考网
尊重,尊重,还是尊重
——民主教育的内涵
1“民主”缘何由“政治”转到“教育”
民主政治包含的内容很广,但最根本的精神实质是对人的尊重――对人的权利(各方面参与的社会权利)和精神世界(思想、感情、个性等等)的尊重。正是在这一点上,民主政治与民主教育具有了相通之处。
在谈到民主和教育的时候,除了“民主教育”,还有一个词也常常被人使用:“教育民主”。这里有必要将这两个词作一个简要的辨析和区分。
“教育民主”(“教育的民主”),即“把政治的民主扩展到教育领域,使一定程度的教育成为公民的权利与义务”(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年版第302页)往往更多的是指受教育者机会的均等(在这一点上,与“教育平等”相联系)和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态度(比如教育者要面向全体,一视同仁,教育者应尊重和热爱学生等等)。当然,我们不能绝对说,“教育民主”丝毫不涉及教育内容,但在实践中,其含义主要还是侧重于教育的普及、对公民受教育权利的尊重和教育方式的民主作风。
与“教育民主”最接近的概念是“教育民主化”。前者是一个静态的名词性短语,后者是一个动态的动词性短语――所谓“化”,即转变的过程。“教育民主化”的意思就是指“越来越多的公民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修订版教学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9页)。当然,有时人们谈及“教育民主化”也包含这样的内涵,即教育越来越由专制或者非民主朝着更加民主的方向转化。我把前者(“越来越多的公民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理解为狭义的“教育民主化”,而把后者(“教育越来越由专制或者非民主朝着更加民主的方向转化”)理解为广义的“教育民主化”。广义的“教育民主化”与“民主教育”在内涵上十分接近。
2笔者在写本文的过程中,查阅了许多教育方面的书,发现在谈到教育与民主这个问题时,人们往往谈“教育民主”或狭义的“教育民主化”的时候多。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的《当代教育学》(修订版袁振国主编)中专门有一章谈“教育民主化与政治民主化”,在具体谈“教育民主化”时,侧重谈的是“教育平等”:受教育权利的平等、受教育机会的平等、以“差别性原则”对待不同境遇的个体,等等。在谈到中国目前教育民主化差距时,也谈的是在教育平等上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教育民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尽可能普及教育,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
不光是在中国,就世界范围内,人们更关注的也是“教育平等”意义上的“教育民主化”。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教育民主化”成了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教育‘民主化’现在已成为几乎所有教育革新和教育改革的一项固有的目标。教育‘民主化’是目前全球教育系统演变的一个基本趋势。”(米亚拉雷:《现代教育史》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250页)但事实上,人们更多地还是从狭义上关注“教育民主化”的。专家学者们这样概括“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受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成为民主化教育的主体。教育民主化的中心内容之一是实现教育平等。教育机会平等是教育平等的基础。”(米亚拉雷:《现代教育史》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250页)在这里,“教育民主化”仍然更多的是指“教育平等”。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无论中国还是世界,还有相当多的人没有能够享受他们应该享受的受教育权,因此,当务之急,是狭义的“教育民主化”――“教育平等”。
但是,当教育民主越来越成为现实,也就是说,当我们面对程度越来越高的“教育民主化”(“教育平等”)时,我们就不能仅仅满足于教育的普及――即“教育民主”,而应同时考虑教育内容――即“民主教育”(或者说广义的“教育民主化”)。
3正如“民主”可以在不同意义上作出不同的解释一样,“民主教育”同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出多种解释。那么,本文所使用的“民主教育”,其内涵是什么呢
我所理解的“民主教育”,是用“民主”去更新“教育”的内涵,即把专制的、不民主的或者说不充分民主的教育,改造成为适合现代民主社会需求的民主的教育。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它除了指教育者应该具备的民主思想以及在教育过程中应该体现出的民主精神外,更多的还是指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关民主精神价值的教育――平等精神的教育、自由精神的教育、法治精神的教育、宽容精神的教育、妥协精神的教育以及权利与义务的教育、纪律与法制的教育等公民意识教育。
如果说“民主政治”意味着“尊重”――对公民权利的尊重的话,那么“民主教育”的核心,仍然意味着“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权、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当然,与此同时,教会学生尊重他人。
在今天,我们固然仍需“教育民主”,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教育,但是,“要争取教育的民主(人人受教育),更要谋求民主的教育。只有民主的教育,才能导向教育的民主。而这里所谓民主,又不是旧的‘形式的民主’,而是‘新的民主’。新的民主信仰意味着‘一个人有实现他自己的潜力和享有创造他自己未来的权利’承担这种使命的教育,就是具有‘新的民主特点’的教育。”(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第306页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年4月版第306页)
从“教育民主”到“民主教育”,《学会生存》中这段话是耐人寻味的――
我们必须强有力地支持民主主义,因为这是使人免于成为机器奴隶的惟一途径,也是人类在智力成就上获得尊严的惟一条件。“民主”一词的概念本身必须作进一步的发展;因为民主再也不能局限于在现存的社会中保护公民不受强暴势力危害的极少一点的法律保障了;与此相关的是,民主还必须满足人们的教育要求,因为不可能、也不会在由于教育不平等所划分的各个阶级之间出现民主和平等的关系;我们必须重新制定教育的目的和内容,使之既有新的社会特点,也有新的民主特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页)
在这里,教育的“民主”含义被赋予两项内容:“满足人们的教育要求”和“重新制定教育的目的和内容,使之既有新的社会特点,也有新的民主特点”。这正是我理解的“民主教育”的内涵。
4民主教育是学生的主体性和教育的民主性二者的和谐统一:它把受教育权利还给每一个学生,同时把教育过程变成一种民主的生活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得以生动活泼、自由地发展,消除一切不平等地对待学生的现象,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权利,解放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最好的教育条件和教育环境;更重要的是,在教育内容上渗透民主意识,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民主思想、民主精神,以民主的教育造就富于主体性的一代新人。
陶行知曾对民主教育如此定义:“民主教育一方面是教人争取民主,一方面是教人发展民主。在反民主的时代或是民主不够的时代,民主教育的任务是教人争取民主;到了政治走上了民主之路,民主教育的任务是配合整个国家之创造计划,教人依着民主的原则,发挥个人及集体的创造力,以为全民造幸福。”(《陶行知文集》修订版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948页)
应该说,先生1945年为民主教育规定的任务,至今没有过时。我们今天的时代,算得上“到了政治走上了民主之路”,那么,“民主教育的任务是配合整个国家之创造计划,教人依着民主的原则,发挥个人及集体的创造力,以为全民造幸福”。
简言之,“民主教育”是“关于民主”的教育――是充满民主气息的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民主精神的教育,是为民主社会培养公民的教育。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