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自学指南(一)
发布时间:2019-05-14 21:13:53   来源:自考网概要
PPT既是大家熟悉的课件、作业,但最根本的是设计。我们一般追求PPT要够好看,表达的意思够清楚,这实际就是最初的“设计想法”。文字信息总有所不能表达的地方,依靠设计进行信息的优化处理,便能更好地传播和表达。如下图:
上图为个人总结的思维图,仅供参考
正如图中所示,PPT在设计这个大领域中,仅仅平面设计的属于一个分支。严格来说,PPT仅为设计的载体,而非设计本身。因此,学习PPT更准确地说是学习平面设计的一些知识。
因此,后面的讲解不会局限在PPT本身上,而是聚焦设计。
何为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这个术语出自英文‘平面’(graphic),在现代平面设计以前,这个术语泛指各种通过印刷方式形成的平面艺术形式。比如木刻、石版画、腐蚀版画、丝网印刷版画等等。因此,当时这个词是与‘艺术’连用的,统称上述艺术形式为‘平面设计’······可以说‘平面设计’自从产生以来,就与印刷有着不解之缘,它很早被称为‘民主的艺术形式’,因为只有通过批量印刷生产,普通人才会享有这种艺术”
——《世界平面设计史》,作者王受之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设计与我们息息相关,它并不是一个模糊的、神秘的、距离遥远的代名词。不严谨但通俗地说,把文字、绘画和装饰标记以某种方式安排在一起,就是平面设计(下文简称“设计”)的核心。
恰恰平面设计是我们小时候经常接触也爱去尝试的。
比如说:小纸条上的涂鸦+涂鸦内容的文字说明。为了看起来更好一些,还特意把涂鸦画在左边,文字内容写在右边,两者基本处于同一线上,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左右居中对齐。这大概是我们最早进行平面设计的例子。
文字与绘画是平面设计的两大核心要素,文字表达始终有些抽象,绘画通过展示具体场景、人物等元素,可以作为文字的补充。所以通常我们所见的PPT设计,图片与文字交替使用,再辅助一些引导视觉、增加画面感的元素,例如线条、几何封闭形状等。当然,通过艺术化处理的字体,也可以作为绘画的一种。
要给设计一个非常严格的定义,这不是容易的事情。因为设计本身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性的自由,它无法从根本上去量化。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表达方式的优化。
版面为先
如同我做室内设计,都是从框架搭建开始,然后放置各种材料上去,最终通过优化来确保结果符合预期。
版面就等同于框架,一切不从版面开始考虑的设计,大多都是失败的。版面的类型,简单的有左右、上下、斜角,复杂的则融合了对齐、形状划分等。例如下图:
左右分布,左右居中对齐。外围的虚线表示一种红线,不得超过,一般是考虑机器放映时可能存在的遮住边角的情况
上图的文字说明也可以跟图像进行对调,就能做成如下PPT的封面:
不要被图像的一些变形化处理打乱阵脚,版面提供的是排版的框架,但是在具体操作上,你的图像也可以是方方正正的,也可以是像上图这样有曲线弧度的。不管怎么变化,都符合基本的左右对称、居中对齐的版面要求。
所以自学的话,不要先考虑配色怎么做、各个元素怎么搭配,而是从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 版面 开始学习。
市面上的版式设计的书籍,汗牛充栋。没有所谓的很好和很差的区别。所以,我个人也没有所谓推荐书籍清单。
相关书籍与个人所需学习的版面知识,更像是下面的关系:
毕竟平面设计历经百余年发展,许多东西早已经固定,但对出书出教程的人而言,理解不一样,认知也有限,自然内容涉及到的范围、范围大小也不一样,就如同上图中显示,尽管书籍的名称、出版社、作者不尽相同,但是所阐述的内容依然会有重合点,无一例外。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许多我们觉得美丽、好看的东西,背后都有规律可循。可以这么说,一切美的产生,都是一个有序的体现。
非线性思维
思维方式对一个人理解事物、事件的影响非常大。我们大多都惯常用线性思维的方式,通俗地说就是要分出个1、2、3,前后顺序、上下关系。如下图所示:
思维没有好坏的区别,只有合适多少。线性思维也适用于设计,但仅在一些地方起作用,例如学习设计上要循序渐进。但涉及到更多的地方时时,需要的就是发散性思维,思维的整体呈现模式如下:
通过更多的信息搜集,然后不断地整合,相互影响和借鉴,最终达到一个更新更好的结果,乃至有突破性发现和创造。一般说,发散性思维强的人,总能由一个事情联想到许多具有相似特征的事情,给人的感觉就是:脑洞大、思维跳跃幅度大。
发散性思维更像是一种万金油,什么都有接触,什么都有一些了解,这对现实生活中瞬息万变的情况具有很好的适应力,尤其是在创造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好处。当然,线性思维更适合对某一方面的深入研究,做到专精。两种思维方式没有明确的界限,也并非有你无我。主要是看个人更倾向于哪一种。
如果觉得上述思维方式的讲解很抽象,我会在后面更新的指南中陆续补充具体案例,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
设计,还是设计
在设计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那些看似普通的装饰用的线条、以及光影关系的变化和用色搭配,背后都有所代表,乃至有一段故事。最简单的例子莫过于字母。
我们常见的标准字母,都是右边带有装饰线的,而左边的则是后来发展出类似“微软雅黑”的无装饰线字体。如果细究这些字母的发展历史,可以洋洋洒洒写个几千文字,所以在这里就不扩展讲了。
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许多东西,背后都是设计的考量,例如转弯的街道边是圆弧形的,钥匙的一端会做得宽大。吃饭的碗是圆形的······多问自己一些为什么,许多隐藏的东西便会被慢慢挖掘出来。
下一篇
推荐文章
-
学历提升报名是什么时候?
2024-07-13  阅读:1268 -
学历提升的学校如何选择?
2024-07-13  阅读:1205 -
成人高考证书啥时候能拿到?
2024-07-13  阅读:1062 -
自考生课外阅读什么类型的书好
2024-07-12  阅读:784
自考网版权所有 2024 粤ICP备160655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