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他们最后一次问候现场各位

发布时间:2019-06-05 22:44:29   来源:自考网
5月18日晚,第二十届山大杯决赛落下帷幕。随后,参与校队告别赛的所有成员站在了灯光之下,这是一场他们为自己准备的毕业典礼。
鞠躬,问候,伴随着一段慷慨的陈词,15级辩手吕钧儒结束了他在山大舞台上最后五分钟的精彩演绎,这也是所有15级山东大学校辩论队成员在这个舞台上的最后五分钟。这一次,他们讲的是一个关于理想与责任的故事。
在播放赛前视频的时候,那个说自己不会服输的侯雯没能忍住眼泪;郭逸菲红了眼眶,又强自忍耐,她是一辩手,陈词要流畅;一直淡定内敛的刘松煜站得稍微离队伍远了一点,深深   呼了口气。
但上了台的他们都笑着,以饱满的精神,最后一次问候在场各位
比赛的辩题是“更应该鼓励年轻人追逐梦想/承担责任”,辩手们谈历史,谈现实,谈逻辑,谈情感,谈出了太多他们飞扬的神思,谈出了山大人的理想与责任
现在,几位性格各异的辩手也想与大家   谈谈   。
王秋实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世锦赛最佳辩手、新国辩(国际华语辩论赛)最佳辩手、一个已经对辩论有了系统化理解的辩手、一个上课路上要想两段陈词的辩手……辩论给了王秋实太多光环与标签,但自始至终,辩论于他,就只是一件快乐的事而已。
未来,他还将从事与辩论相关的职业。当被问到“将兴趣变为职业的感受”时,他半调侃半认真地说:“要是工资能再高点就好了。”相比于辩论场上那个思维敏捷、语言精准的“逻辑强人”,这个总是笑眯眯、一派轻松的他,要更符合朋友们眼中“老王”的形象。
或许有人会用“勤奋”“刻苦”来形容王秋实对辩论的态度。他可能是这四年看山大杯比赛最多的人,为辩论看过大量比赛视频和书籍,甚至能比较系统地提出一套自己对辩论技巧的总结。
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对辩论如此痴迷的人,对比赛的胜负欲却并不强。他一直   以谦逊的态度对待着“输”这件事   ,因为输代表着反思,代表着成长,代表着又一次全情投入的思考享受。
王秋实把辩论理解为一个让人深入掌握一门知识的思维工具,同时,它也让习惯了实用主义的自己思考更多日常生活之外的问题,这些问题关乎人文,关乎社会,关乎理想与责任
快到毕业的这段时间里,喜欢辩论的朋友们开始习惯老王频频提及“敦风化俗”,他仍然用自己调侃的、一派轻松的态度,从比赛和准备毕业的间隙中抽出时间,给新生辩手们做辩论技巧讲座,他认真地希冀着有一天山大的辩论氛围能够更好,“辩论能锻炼人的批判性思维,我希望能把这种思维带给更多人。”
刘松煜
历史文化学院
生活中的刘松煜更像一位翩翩公子,穿白衬衫,扎小辫儿,柔和沉静,似乎天然就该用钢笔在大部头的纸质书上做下密密批注,书读累时抬首望风云天色,胸中便生发出古今经纬。历史的厚重蕴养着他的气质,他的神思与情感也深深扎根在历史长河之中。
但在辩论场上的他,敏锐、机警,甚至气势迫人。谦谦公子带上了锋锐的弧光。他既会娓娓道来,告诉观众,“我们想讲什么”;又会锐不可当,告诉观众,“对方在讲什么”。
“挥斥方遒,指点江山。”不外如是。
辩论对于刘松煜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四年的绝大部分闲暇时光,意味着四年的专注与辗转,也意味着四年的陪伴与友谊。辩论赛更像是一种   艺术创作,   是一种    思考与语言的水乳交融   ,一种   理性与情感的最佳组合   。“辩论是会塑造人的。”它教我们好好说话,   更重要的是教我们好好思考,用更多元的眼光重新认识这个美好的世界。“我很喜欢被辩论塑造的这个自己。”
亲身去做这种艺术的创作者,也会有疲惫,也会有难过,但刘松煜,这个思考过太多宏大辩题的辩手,对于辩论却只有“喜欢就去做。”这样简简单单的一句话。
“喜欢如果能解释出太多理由,就没劲儿了。”
山东大学辩论队是一支年轻的队伍,现在所拥有的校外成绩有很多是15级辩手们取得的,他们也因此被许多人称为“黄金一代”。面对这个评价,刘松煜却说:“是赶上了好时候。”
“‘黄金一代’首先得有一代人,是以前的学长学姐带出了我们这一代人。”   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怀着一颗热忱之心,刘松煜表示自己还将与辩论相伴而行。
“反正我不退役。”
侯雯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相对于男辩手而言,女辩手的路似乎走得要更难一些。对于这一点,侯雯的体会或许更深一点。个头不高,声音很甜,这个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的小姑娘,是个思维敏捷,发言流畅的女辩手。
“在一开始打辩论的时候,男生和女生就是有差别的,男孩子的思维转换要更快一点,攻击性也会更快地体现出来。”除了一开始的困难,在准备高强度高压力的比赛时,更加感性一点的女孩子也容易有些情绪化的表现。更何况,在有些人眼中,变成一个凶巴巴的女辩手并不是一件好事。
“我真的有想过放弃,觉得坚持不下去了。但睡一觉起来,就觉得,如果你不为自己喜欢的事情付出,那就不叫喜欢。
生活和辩论,有时候已经无所谓平衡,而是一种取舍。为辩论消耗的娱乐时间早已不再是他们留恋的,为辩论损耗的学习时间也要靠自己一点点补回来,但为了这份喜欢,侯雯不想说什么苦和累。
“我知道想要学习和辩论兼得,这很难,但我就是个不服输的小姑娘呀。”
对辩论的坚持也唤醒了侯雯性格中对思考和表达的热爱,唤醒了她的批判和怀疑精神。日常生活中,能够与别人深入探讨社会与人生的机会变得逐渐稀少,一个让人可以充分表达的场合也难得一见,但这些都是辩论可以给一个辩手最为珍贵的礼物。
郭逸菲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辩论对于每个参与者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山大校辩论队成员、2015级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郭逸菲认为,她改变了很多,“我原来习惯沉浸在自己的模式里,但在辩论中,我会遇到新奇的、有时候与自己思维模式差异很大的辩题,逐渐了解到每种观点都有自己的理由,这让我变得更宽容。”从最初脑子一片空白的新手逐渐成长为队伍的主力,辩论每天都在改变着郭逸菲,牵引着她从自己的小天地里,走向更广阔精彩的人生舞台。“虽然思维模式有所变化,但我仍坚持自己的底线。
除了辩论本身带来的欢乐,郭逸菲还收获了在旁人看来的神仙爱情,“我们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时间久了发现他是思维碰撞中最契合我的那一个。”谈及男朋友,与在辩论场上的言辞犀利意气风发完全不同,郭逸菲的笑容十分温柔,两个人因为共同的爱好走到一起,他们享受着辩论,同时享受着爱情。
“那辩论有没有被赋予更深的意义?”
“没有,辩论本身更重要,爱情是一种升华,很幸运我两者都有。”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山大辩论队”就像一个大家庭,队友彼此之间平时像亲人,场上是战友,为了一场比赛熬夜讨论到两三点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第二天照常六点起床写好陈词,整装走向新的战场,“遇见他们,是辩论带给我最棒的事。”
舞台上的灯光暗淡下去了,再不舍的故事也终有尽头。把时针拨回到四年前,那时大家还是欢笑着的少年。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刘松煜说,队友们在场上是战友,在生活中是亲人;侯雯说队友间的感情是“信任、坦诚和关心”。
未来的大家各奔天涯,但辩论仍把他们紧紧联系起来,青春中的这一抹颜色,十年后仍是把酒言欢时口中反复咀嚼的一丝回甘。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