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男神”袁隆平,小麦“偶像”茹振钢

发布时间:2019-07-07 23:05:28   来源:自考网
袁隆平
中国水稻之父
袁隆平,1930年9月生于北京,江西省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院士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是当代神农。50多年来,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他的卓越成就,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
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二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截至2017年,杂交水稻在我国已累计推广超90亿亩,共增产稻谷6000多亿公斤。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传授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克服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卓越贡献。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等多项荣誉。
水稻之父的缘由:
1960年7月,他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   他利用该株水稻试种,发现其子代有不同性质。   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他推论该为天然杂交水稻。   随后他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个品种的花粉,尝试产生杂交品种。
1961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创业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1960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植株,是"天然杂交稻"。   他当时是一个安江民校的教师,但面对当时严重饥荒,他立志用农业科学技术击败饥饿威胁,从事水稻雄性不育试验。
1964年7月5日,他在试验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种子。

茹振钢
中国小麦之父
茹振钢,1958年12月出生,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小麦抗病虫育种首席专家,河南省小麦技术产业体系岗位专家。现任河南科技学院生命科技学院副院长,小麦研究所所长,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河南省小麦研究会副理事长,曾获全国模范教师、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我希望有一天,扛着一穗沉甸甸的麦子,晃晃悠悠地去参加小麦种子大会,让全世界都来看看咱中国的麦子,那是多么骄傲!
——
茹振钢
看过大部分文章都是这样写到他的:   中国人吃的每8个馒头中,就有1个来自他的品种。
茹振钢教授清晰地记得,十年前,中原大地连续三个多月滴雨未下,中央领导同志踏访河南,一路走来,惊喜地看到,田里的麦苗依然茁壮,最终在大旱之年夺了丰收!
“根本上说,这是农业科技的功劳!”说到这,茹振钢教授从沙发上站起来,挺起胸,摊开双手,神采飞扬,激情若年轻小伙——河南的小麦技术一流,品种好,能够保证旱涝丰收。
作为一名农民子弟,茹振钢教授从中学时代就下定一个决心,一定要改变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让饥饿的百姓不再挨饿。
30多年来,他扎根豫北,在河南科技学院教书、搞科研,一刻也没离开过小麦。有人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人每吃8个馒头,就有一个来自他培育的百农系列小麦新品种。这些深藏着他心血智慧的品种,累计种植2亿多亩,增产小麦119.1亿公斤,产生社会经济效益100多亿元。
目前,河南的农业科技对农业经济的贡献占比达到了50%以上,新乡培育出来的小麦种子一年销售2亿多斤,支撑1500万亩粮食主产区。“可以说,新乡是提供农业科技支撑的地方,是粮食科技的源头,河南没有一个地方比得上。”茹振钢教授相当自豪。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