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冬雨靠英语逆袭,她的英语学习方法普通人能复制吗?

发布时间:2019-06-06 22:15:52   来源:自考网
虽然明星晒英语已经成了家常便饭,但在最近结束的戛纳电影节上,周冬雨还是凭借流利的英语收获赞誉声一片。娱乐新闻标题都是这样式儿的——
原来,周冬雨在戛纳参加了“跃动她影”(Women In Motion)论坛,并且还接受了主持人的英文专访。4分钟的视频,我们来看一下——
“小黄鸭”的英文发音虽然还没有到非常地道的程度,但她的回答流畅又自然,还有一定深度。
采访中她用了不少大词,比如:
contribute(增进), individuality(个性), unique(独立)   。
还有很地道的表达:
shift towards(向某个方向靠拢), bring ourselves to the table(被推上台面), guilty pleasure(罪恶般的快乐)等。
最难得的是,她说出的话不僵硬,问答各个问题之间的衔接也处理得很好。不管是不是提前准备过的回答,这种自然流畅的表达都十分难得了。
周冬雨的英文逆袭之路
假如说明星说英语,也存在鄙视链的话,那一定是这样的:
打招呼寒暄<可以提前准备的致辞<普通的简短采访<专访
打招呼基本人人都会,只要你心理够强大,把“你们好吗?”说成 “Are you OK?”也没什么大不了。
致辞要稍微难一些,不过好在可以提前准备。像之前《跑男》走进联合国,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明星,只要给时间准备,都能说得八九不离十,依葫芦画瓢,全靠表演取胜。
而采访和专访就难了。普通群访可以简短作答,而专访,虽然明星通常会拿到提前列好的问题,但回答时很难三言两语打发过去,而且还可能有追问和临时增加的提问,所以是最最考验语言实力和应变能力的。
嗯,不要问我为啥知道得这么清楚,我也曾经是访谈节目主持人啊。
回头看周冬雨的这段专访,虽然不排除有提前准备好答案的可能性,但从回答的质量、深度和流畅程度来看,她的英文都是蛮厉害的了。
短短两年时间,周冬雨已经从准备好的致辞都说不好,站到了“明星英语鄙视链”顶端。她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曾经的周冬雨,是一枚妥妥的学渣。网传她高考时英语只考了26分。虽然不知准确性如何,不过她自己也曾在采访中坦言自己英语不好。
就在两年前,她还在金砖国家电影节的颁奖礼上经历过忘词的尴尬瞬间——
我猜她应该是想说contribute这个词,但是磕巴了几次都没说出来,只好微笑着随便说个词儿糊弄过去。
可能正是因为这样的尴尬事件,让周冬雨意识到提高英语水平的重要性。从去年开始,就有贴身口语老师,跟着她进组。就连拍戏空隙,也要苦练英语,和团队一起旅游也有老师在场,好几次被拍到同框,以至于一度传出两人的绯闻(后来团队辟谣了)。
经过一年多的苦练,她果然凭借流利的英文成功逆袭,不光摘掉了学渣称号,还成为年轻人的励志榜样。
周冬雨的英文进阶之路,
普通人能复制吗?
虽然很多人会夸赞周冬雨励志,但我猜肯定也有不少人会说:她是明星,自然可以花高薪聘请优质的英文外教老师,跟她天天说地道的英语,所以进步才能这么快。
我们虽然没办法请个全天候陪你说英语的老师,但是可以总结经验啊!  作为普通吃瓜群众,晓华不知道她的老师是怎么给她上课的,但是从文章前面的这段戛纳采访来看,基本可以判断出,课程里一定包含——大量听+说
因为周冬雨的回答太自然了,完全看不出生硬的背稿痕迹,语调也完全是与人对话的口吻,即使是提前准备过,至少也能看出,她在“说”这件事上,是经过无数次训练的,所以已经习惯成自然。   至于“听”,很简单,听是说的基础,没有长时间的听,就很难说得自然。
这种自然,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模仿出来的,即便是好演员也不行。连刘涛这样的实力派演员,在《欢乐颂》中出演金融精英安迪,说起英语来也是有些费劲,不是那么自然:
不自然,倒不是因为发音问题(几乎人人都有),而是断句不准。比如原本属于一个意群的fixed income被生硬地分开了。断句不对,就显得说话者没有掌握语言的意思,还在初学者的阶段。
咳,一不小心变成学术研讨了。让我们说回大量听说。  大量听说,不仅是周冬雨英语进阶的关键,也是语言习得的关键!
有人觉得只有母语才能自然习得,也有人认为只有孩子才能习得外语。一旦过了语言敏感期,就只能靠老老实实上课,跟教材走。但其实,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大量听说的方法习得外语。
三个月掌握一门语言的精髓方法
完全通过自学,掌握20多门语言的爱尔兰人Benny Lewis,写过一本超级畅销书,叫《三个月掌握一门语言》(Fluent in 3 Months)   。
他通过在国外旅行居住,大量听说,在短短3个月内就能把一门语言学到基本流利。在书中,他给外语学习者提供了很多实用建议,我感触比较深的是以下这两条:
1.speak in day one从第一天就开口说
2.live the language用这门外语去生活
对于英文零基础的孩子来说,从第一天就开口说是有困难的。可成人就必须得有这种把自己逼上梁山的决心,学到什么就用什么。这也是为什么在启蒙陪伴营里,晓华让所有家长抛下对自己中式英语的自卑,能开口就开口,能说到什么程度,就说到什么程度。
如果speak in day one针对的是我们对“说”的顾虑,那live the language,就是“听+说”。不是每个人都能去国外旅行甚至长期居住的,在自己家里,我们也完全可以通过寻找听力材料,营造好的语言氛围。比如看英剧美剧(最好不带字幕或者少看字幕),看TED演讲,听感兴趣的英文电台和播客节目,听英文有声书……这些都是我们既感兴趣,又容易做到的。
有时,大量听说甚至会潜移默化地在你身上起作用。比如,启蒙营中的妈妈们,就经常会感叹:给孩子报了个课,结果自己英语都变好了——
嗯,这广告带得似乎有点猝不及防。不过,为了能引导孩子,大人也得听故事音频,给孩子讲绘本,陪娃一起看动画片,还得勉为其难地开口说英语。不知不觉中,自己的英语可不就提高了么!你看,让我再从课程群里甩出一张截图——
最后,看到这篇文章的你,除了别忘记点下方小程序了解课程(广告怎么又来了),也欢迎告诉我:大量听说的方法,你有没有在生活中用起来?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