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世园会中国馆看什么?
发布时间:2019-06-06 22:31:02   来源:自考网中国馆内,墙上的植物是真是假?甲骨文雕像是什么字?夯土墙上的亮柱藏着什么秘密?一幅“活”的千里江山图是如何做成的?怎样造就一幅动态巨幕画面?画面的暗门内有什么机关?……今天,我们就来为大家揭秘中国馆的奇妙世界!
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已于4月29日正式开园,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副教授张烈牵头的联合设计团队承担了世园会中国馆展览总体策划设计和布展工作。
作为世园会核心的中国馆,西临山水园艺轴,东临“世界舞台”草坪剧场,北侧为人工景观湖—妫汭湖,南侧与园区主入口相对,居于园区最重要的位置。张烈以植物为笔,挥毫泼墨,带领团队用两年多的时间呈现了一场园艺的视觉盛宴——“生生不息——中国生态文化展”。展览采用戏剧化的空间叙事手法,以“天地人和”“四时景和”“山水和鸣”“春江风和”“祥和逸居”“和而共生”之“六和”为题,用诗意的语言,表现和谐质朴的中国生态观、江山多娇的绿色发展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整体观、成果共享的民生普惠观,以及共谋生态体系建设的全球 共赢 观。依天地风物山水人居,进而全球和谐共赢为序,依次布局形成九幕空间,带来循序渐进、步移景异的全新观赏体验。
世园会中国馆
展墙背后的世界
清华美院张烈
壹 · 捶出来的种子夯土墙
生生不息
进入中国生态文化展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星罗棋布的亚克力光柱,组成了中国传统星象图。仔细一看,亚克力柱里是一颗颗的植物种子,似星空点点镶嵌于象征中国大地的五色夯土墙体中,以土为墨,描绘出一方诗意的水墨天地。
“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中参人和。”这里的创意正是汲取了中国先民朴素的生态哲学观念。星象图、五色土和种子分别代表了天、地和生命,生生不息。
为了让夯土墙呈现出预想的水墨艺术效果,20多位工人们在艺术家和建筑工程师的指导下,手工捶打,一层一层夯实墙体。在每一个白天和夜间,铸就星空。
贰 · 不认识的生僻字
天地人和
进入“天地人和”展厅,矗立中央的人手持禾苗的巨大青铜雕塑一定会立刻吸引你的目光。你知道这是什么字吗?
“图画天地,植草为艺”。在中国早期文明的代表殷商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花、草、圃、囿、果、木、林、森、禾等与植物相关的文字,尤其园艺的“艺”字生动记录了一个人屈膝种禾苗的场景,这正是该展厅“艺”字主题雕塑的创意来源。
你知道“蒹葭”是什么植物么?熟悉《诗经》的人怕也认不全环绕在雕塑四周的二十四种植物标本。
《诗经》三百余篇诗歌中,歌颂描述的植物就有一百多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古人借花草传达的朦胧意境和情感,也抒发着人们最真切的故土乡情。为了保证信息准确,设计团队中具有历史学和考古学背景的校友张雯仔细将《诗经》中所描绘的植物进行提炼和梳理,选用了二十四种植物,涵盖观赏、器用、祭祀、药材、染料等类别,用亚克力浇铸成植物标本水晶块,辅以背景简拙的古人生活场景岩画,借意蕴优美的诗句表达先民对自然植物、园艺种植的朦胧认知与朴素情感,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
叁 ·动起来的苔藓画
四时景和
往前进入一条长长的走廊,右侧的动态“千里江山图”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
这幅画卷以蓝绿色为主色调,层层勾勒,山水呼之欲出。看画中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观众耳边还不时传来山间瀑布的流水之声和房舍田间的鸡犬之声。
其实,这幅画是以永生苔藓作为材料,一点点粘上去,以植物为墨色,再现《千里江山图》经典画卷。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山水观、环境观、审美观在中国山水画中表现的淋漓尽致。结合科技手段,设计团队还对其进行动态光影演绎,配以唐宋诗词作解,描绘了古人在绿水青山之间闲适安详的生活场景,凸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观的文化源流。
肆 ·展厅惊现“水帘洞”
山水和鸣
还没进去展厅,哗哗的流水声已经入耳。在室内展览中,竟有一处半露天的圆形庭院,水流倾斜而下,雾气蒸腾,好似仙境一般。
然而这样别具一格的展厅在原本的规划中只是一处普通的下沉露天庭院。一年前,张烈团队在完成了最初整体设计方案后,突然被告知中国馆室内使用规划改变,生态展厅由原来的一层挪至地下。展览空间大幅缩小,还有三分之一为室外场地。这意味着一切都要推翻重来!然而张烈并不气馁,认真分析研究,在十分复杂和不利的空间条件下,做出了全新的特色和亮点。山水和鸣展区就充分利用圆形下沉水院建筑空间特点进行设计,达到与外部景观相呼应的效果,仿佛与自然共享天地,和谐统一。
一半山来一半水。一侧“水院”重点展示中国园艺发展史上24件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和成果;另一侧“山厅”则介绍中国的特色珍稀植物,并展示《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专题画作。“藏珍于山中。我们做了一个山峦叠翠的造型,给珍稀植物一个很好的展示环境,这和我们中国传统的山水画的感觉也是一致的。”张烈介绍道,此处正昭示了山水林田湖草万物共生的生态整体观。
伍 · 《富春山居图》的两副“面孔”
春江风和
《富春山居图》有两幅?不通电时,水墨版跃然于眼前;再等几秒钟通电后,你会惊奇地发现,玻璃背后是植物版的经典画卷,园艺元素贯穿了始终。艺术如何与科技完美融合,让两幅“画”同时在线呢?
“我们采取了调光玻璃的技术手段。”张烈介绍道。团队通过光影艺术手法,将植物的造型投影在一块类似于磨砂玻璃的介质上,用光影生动再现富春山居图的水墨意境。通过调光玻璃通断电时透明度的变化,让观众欣赏到光影描绘的画作,同时揭秘背后的实现过程。一通电,就呈现出一幅植物景观。“我们希望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重点是光影的富春山居图和植物的艺术装置都应该是很具有观赏性的两种状态,这两种状态都是艺术品,这也是我们做创作的初衷。”
然而这短短几秒钟的艺术效果,却在设计之初差点被抛弃。博览会不是纯粹的艺术展,张烈还想把《富春山居图》的内容和故事呈现给观众。在确定使用植物元素再现《富士山居图》的基本目标后,深化设计和实验开始紧张地启动。主创团队包括美院校友王国彬、枣林等想了很多种办法,比如用植物粉末在亚克力材料上作画,或者用金属模拟植物状态等等,做了十来次实验后,初步确定了纯植物造型的方案。但是他们很快就发现,实际创作过程中的难度远远超过了预想。
被邀请来进行创作的校友郭子龙最初做出的两版植物光影造型都不太符合预期,虽然有水墨的气韵,但和《富春山居图》的画面相去甚远。而此时,距离截止时间只剩下不到一周。难道只能重新回到亚克力或者金属的方案吗?张烈动员身边的朋友们一起想办法,在推演了无数种其他的可能性之后,他终于做出了艰难的决定,还是要继续用纯植物来做造型,但要对植物的形态进行适当的规整和约束,而不能是自由的状态。“如果能实现全部用植物做出来的话,将会是很牛的一件事、也是最理想的一种状态,我们下定决心去挑战。因为用任何其他的材料来做,有可能做得更像富春山居图,但是就失去了我们用植物园艺来表达这幅画的初衷。”张烈说道。
压力也是动力。在最后时刻,大家加班加点,郭子龙几宿没睡,终于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同时具有艺术性、观赏性和故事性的《富春山居图》植物艺术装置。
如果说《千里江山图》是从宏观层面反映对绿水青山和绿色发展的追求,那么与之相呼应的《富春山居图》则是着眼微观。设计团队巧妙利用科技手段,揭示水墨光影背后的“奥秘”,给观众创造出乎意料的新奇体验,并以相关诗句为引,揭示中国山水画“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审美理想,和对充满诗情画意、天人合一的理想人居环境的追求。
陆 · 一键穿越到古时
祥和逸居
从“春江风和”的长廊穿过,视野突然开阔起来,观众犹如步入画中。四周一会繁花似锦,一会儿落英缤纷,一会儿绿树成荫,一会儿雪花漫天。走过圆明园的四季,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在枝叶轻拂与花鸟呼吸的律动中,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与十八学士或评茶、或谈诗、或论画。行人纷纷驻足,争相合影留念。
以《十八学士图》和圆明园盛景为代表题材,该厅采用创新的空间递进式全景影像,给观众带来深度的沉浸与穿越感,结合纱幔和光影,让观众体味“风拂花开,居士怡然”的风骨气韵,从文人居所到皇家园林的生态之趣中,从春夏秋冬的四季变换中,感受园艺与生活的紧密结合,表现古人对理想人居环境的追求,凸显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圆明园四时景图的指导团队正是对圆明园进行数字化复原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团队。张烈认为,圆明园作为皇家园林,在规模上、规格上和技术上等各方面都代表了古代园艺发展的巅峰。这里选取了圆明园里最具有代表性的植物景观,通过数字化的手法,再现圆明园从冬到春四季的变化。
“为了实现浸入式的效果,我们做了步入式的多幕影像空间。”张烈介绍道,“四重空间中有两重使用了纱幕投影,它有半透明的效果,既能够呈现三维影像,又能够让大家看透这个空间,产生比较丰富的视觉感受。这样的空间效果也是我们和负责影像制作的清华美术学院副教授王之纲等多次碰撞出来的想法。”
听起来容易,实现起来可不简单 。在四重空间的墙上和纱幕上循环播放的四分钟影片,是30多台投影仪同时运作下的作品。为了实现影片同步播放,他们使用了影像融合技术,经过开展前半个多月不断的调整和调试,最终使画面连续完整地播放。在展出期间,团队还必须不断调整画面,克服投影仪在重力等各方面因素影响下导致的画面偏移问题。在每一个游客离去的夜间和开馆前,他们是这方时空的守护者。
在第一重空间的墙上有一扇不时打开的暗门,只能同时容纳一人进出,这扇门后有什么秘密呢?请随我们继续游览,稍后揭秘!
柒 ·巨幕后的秘密
和而共生
“一张蓝图绘到底”—— 和而共生展厅整个空间如一张蓝图折叠展开,观众犹如行走在蓝图之上,俯瞰青山绿水,生机盎然,身旁就是祖国的大好河山。从鲁家村到塞罕坝,从长城到长白山,一幕一幕中国当代生态文明保护和建设的重大成就景象跃然眼前,阐发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申明中国“和谐共存”的生态责任感与“海纳百川”的全球 共赢 观。
为了呈现当代中国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这12个典型案例,创作团队亲赴现场,短短几个月内,爬山涉水,拍摄了珍贵的全景影像资料,建立三维模型,制作了两条同时播放的1:10超长比例、超大画幅的影片。
当你在“崇山峻岭”之间漫步时,是否注意到了影片背后多边形的背景墙呢?倾斜近45度的墙体和“祥和逸居” 展厅垂直的背景墙构成了一个狭小的空间,入口就是那处小小的暗门。门后是一个与美轮美奂的展厅迥然不同的世界。
昏暗的灯光照着两张方桌搭建的工作台,上面摆放着正在工作的电脑,工作人员随时检查旁边主机的运行,这关系到85台投影仪能否正常运转。人多时,地上的油漆桶和木板就代替了凳子。灯光无法触及的地方还摆放着两张床,困了的人就在这里稍事休息。但是张烈很少在这里休息,在每一个工期紧张的夜晚,他都是整晚穿梭在场馆里,督促工程进度,沟通指导布展。“最难捱的是冬天。春节大家还在这边,场馆里一开始没有暖气,非常冷。”张烈笑着谈道。
临近开展前的一个月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候,小屋里的人进进出出,更多的时候是在场馆内不停的走动布展。一位工作人员说:“不走3万步,都不好意思说自己今天走路了。”
一个个创意和想法从这里产生,张烈带领着团队有条不紊地为世界呈现了这场从无到有的“魔术盛宴”。
张烈说
“能在这样一个国际最高级别的园艺博览会,同时也是国家重大的主场外交场合中留下自己的作品,我感到非常荣幸,也非常幸运。从酝酿、设计到实施经历了三四年的时间,可以算是我设计生涯当中, 到目前为止 最重要的一个作品,也是我几十年的学习和从业经验中倾注了最多心血和最多灵感的一个地方。如何把信息量巨大的知识内容在九幕的空间里呈现?怎么从庞杂的信息中抽取要点?怎么通过舞台切换的方式,让人在空间当中行走时受到预设的情绪引导?在这里,我们用了许多新媒体的手段,把传统的和现代的,艺术的和科技的,展览和园艺做了很好的结合,这是我所满意的也是收获最大的地方。”
“还要特别感谢在这个过程中一直指导和帮助我们的专家们,包括清华大学的鲁晓波教授、张慕葏教授、北京林业大学的刘燕教授、高亦珂教授等,以及北京植物园、北林科技和国杰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们,他们给了我们非常重要的指导意见,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素材,帮助我们把好设计方向,使我们的工作能够顺利有效的开展。”
“看着工人师傅一层一层地捶实夯土墙,我觉得很像做设计的过程。没有一蹴而就,只有脚踏实地,行胜于言,一点点一滴滴不断修改完善,才能呈现出最好的作品。”
采访结束已经是晚上11点半,而此时他们的工作才刚刚开始。他们仿佛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节奏,从2019年3月底到4月29日开展,最紧张的一个月里,团队人员每天都是凌晨2点收工,早上7点开工。夜渐深,游客早已离开,但此刻的中国馆和白天一样耀眼。
下一篇
推荐文章
-
自考生课外阅读什么类型的书好
2024-07-10  阅读:782 -
今日自考,祝愿所有考生考试顺利!
2021-10-16  阅读:771 -
自考机构招生乱象横生
2021-10-10  阅读:800 -
清华美院张烈带你探秘展墙背后的世界
2019-06-10  阅读:612
自考网版权所有 2024 粤ICP备160655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