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渠敬东:好的教育,必须从父母做起
发布时间:2019-08-21 23:42:47   来源:自考网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孩子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好的教育关系到孩子的一生。
北京大学渠敬东教授曾在第二届“大学-中学”圆桌论坛上说过这样一段话:
教育要不断地反思它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个人认为,教育要重回学生的健康。我说的健康,就洛克说的那句“健康的心灵寓于健康的身体”。当然,今天这个健康有多层的含义。
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原生家庭的影响充斥在今后每一个角落,教育必须从父母做起。
重视孩子的健康
1、身体是一切的基础
日前,国家统计局针对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专项调查表明,我国学生体质状况不容乐观。
小胖墩、豆芽菜两极化体形比比皆是;
中小学生近视眼比例高达53.3%;
半数以上学生每天锻炼少于1小时。
曾几何时,爬树、掏鸟窝、捞鱼摸虾、粘知了是父母辈童年回忆 中 不可或缺的内容,可如今提起童年,孩子们只能想起五彩斑斓的动画片、惊险刺激的网络游戏。
如今,在倡导素质教育的同时,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尝试也不应错过。
2、精神状态决定长远发展
前几天,清华大学发布公告,拟对马克思主义学院两位博士生做出劝退处理,让众多网友震惊。
劝退原因是这两位博士生在就读期间,长期沉迷学术以外的活动,未经允许连续两周未参加学校规定的教学、研究活动,根据《清华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被取消学籍。
这些年,各大院校本硕博学生被劝退、被开除的事情屡屡出现。
从高中繁重的课业中乍然抽离进入较为舒适的环境时,很多学生都会出现彻底放松自己的现象,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学业只抱着混学分,混文凭的念头,每日醉生梦死。
及时树立目标,鼓足干劲才能抓住机会挽救精神崩溃边缘的孩子。
3、拉近心灵的距离
几天前,中国青年报官方微博发起投票:“大学生抑郁症发病率逐年攀升,你觉得自己有抑郁倾向吗?” 投票结果显示:8.9万票数选择了有轻微情绪低落,4万票选了有情况严重的抑郁症。
结果一出引发网络热议,更有网友表示“自己在高中时就有抑郁倾向,但一直不敢与父母交流。”
近年来,抑郁症自杀死亡已经成为15岁~29岁人们的第二大死因。
当今时代的孩子大多是孤独的,他们很难主动将郁结诉诸父母,只是将沉闷藏在心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压力,压得他们喘不上气。而父母还单纯的以为“只是自己的孩子太脆弱”。
拉近与孩子的心灵距离,帮助孩子说出心中的郁结,才是最有效的沟通方式。
接纳孩子的一切
1、输得起,才会赢
《爸爸去哪儿》节目中有一个游戏环节,奖品是苗族银饰,懂事的Jasper想将它送给妈妈,于是在游戏中非常想赢,可最后只取得了第三名的成绩。
游戏结束后,Jasper哭着对妈妈说:“每次赢都会有奖品,我喜欢那个奖品。我不想输,我想每一天都赢。”
面对伤心得一塌糊涂的儿子,应采儿却当做对待大人般开导他说:“人生就不会总赢。有时候会输,有时候会赢,开心就好。”
人生漫漫几十年,每个人都会“输”,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若你沉溺其中走不出来,才是真的“输了”。
教育要让孩子明白“要强”是强者的共性,但“输不起”绝对是弱者的心态。
2、承认孩子的平凡
不久前一篇《我的儿子是学渣》文章在朋友圈里刷屏。
文章中的父母非常优秀:爸爸是985的工科博士,妈妈是985的硕士,两人在最佳生育年龄27岁,以最科学的方式生下了一个儿子。
他们认为将优生优育做到如此,自己的孩子一定是个聪明boy。可是等到上了小学之后,他们艰难地发现并且承认自己的儿子是个“学渣”。
“隔壁的XX又考了第一名”“楼下的XXX又拿了奖状”这种话相信很多家长都说过。因为害怕落于人后不断的给孩子学习加码,孩子苦不堪言,自己也心力交瘁。
自从孩子上学后,人们总是 习惯用唯一的标准——学习,来衡量一个孩子的好与坏。 可成绩差的孩子就一定是个坏孩子吗? 结果不尽然。
承认孩子的平凡或许很难,但作为“芸芸众生”一员的父母,又怎能强求孩子必须站在云巅之上呢?
回归教育初心
1、要成才先成人
6月29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一家商场内,一个小男孩不小心打翻了手中的粥。
虽然商铺的人表示保洁员会来打扫,但是孩子妈妈仍然坚持:“儿子自己犯的错,要自己承担打扫责任。”
于是小男孩默默蹲在地上把粥擦干净扔到垃圾桶后,和妈妈一起离开了。
作为父母,让孩子 明白责任的意义,教会孩子要勇于承担责任,教会孩子 如何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远比要求孩子考第一、考100分要重要的多。
2、保持好奇心,不忘初心
在一个实验中,主持人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了一个圆,问学生们这是什么。
问到大学中文系学生,他们哈哈大笑,拒绝回答这个傻子就知道的问题。
问到中学生,一尖子生回答是“零”,一个调皮生说是“英文字母O”,却遭到老师的白眼。
最后问到一年级小学生时,孩子们争先恐后回答:是月亮,是乒乓球,是烧饼,是老师唱歌时的嘴,是老师发怒时的眼睛。
这些年教育正在快速发展,但 仿佛 工业化 生产流水线 似的教育模式 ,让孩子 丧失了好奇心 ,思维陷入 僵化。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更多的关注孩子的内在,让孩子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和热爱。永远兴致盎然才能永远一往无前。
推荐文章
-
自考可以进北大吗?
2024-08-05  阅读:1223 -
自考专升本可以考北大吗?大学专升本好考吗?
2024-07-28  阅读:1418 -
家庭期待与自考目标的平衡
2024-07-27  阅读:745 -
自考生的学习环境优化策略
2024-07-14  阅读:647
自考网版权所有 2025 粤ICP备160655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