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十讲》推荐者序—尹伯成,复旦大学教授

发布时间:2020-04-12 23:42:08   来源:自考网

尹伯成
复旦大学教授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学问。人类之所以要进行经济活动,是因为人从动物界进化出来而成为万物之灵后和动物有一根本区别:动物只能靠本能来生存和繁殖,而人能靠生产劳动即经济活动来求生存和发展。经济活动尽管是一个个个体进行的,但从来是社会性的。从个体角度研究经济活动即微观经济学,从社会角度研究经济活动即宏观经济学。我有幸读了李政军教授的《微观经济学十讲》书稿,现在又有幸读到他的《宏观经济学十讲》书稿,难免也有一些读后感。
首先,《宏观经济学十讲》一上来对宏观经济学做好了一个高屋建瓴的鸟瞰,用一个对象,二个假设,三个市场,四个部门,五个指标和六个问题并用表1-8将宏观经济学整个脉络清楚展现人们眼前。
接着在第二章中讲了一些确实富有思考意义的道理。如《经济增长为何重要?》的五点能开阔视野的理由,不但说明了零增长理论为什么没有道理,而且阐明了经济增长必然是一种人类社会的客观历史趋势。作者在《十讲》中用的都是国内外权威作者包括马克思等人的观点,可信度高。
《十讲》在叙述上能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如凯恩斯分析资本边际效率公式时没有讲为什么要将预期收益转化为现值,《十讲》从银行存款利率与贴现率概念中去给读者获得启发。这就通俗易懂了,因为投资是未来之事,具有不确定性,如何把这些不确定的预期收益转化为当前收益,确实有启示。此类叙述例子有不少,不一一列举。
《十讲》的宏观经济布局也有特点和优点。如第五讲将IS-LM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放一起讲,不仅可讲清财政政策与挤出效应关系,IS曲线斜率与财政政策效果关系,而且可清楚说明货币政策及其传导机制,阐明央行制度与货币政策工具,可谓别具一格,独具匠心,与流行教材确有区别。《十讲》第六讲同样如此。通常宏观教材是讲完封闭经济后再引进BP模型与开放经济中宏观经济政策,此书一反常态,紧接着就把国际经济学中许多必要内容有机引入,将国际国内结合,将IS-LM模型的国际化一气呵成,将宏观经济政策效果在开放经济中完整化了。这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很有必要。
关于宏观经济政策及其争论,本来可属于另外一门宏观经济学流派的学问,但《十讲》也放入AD-AS中分析也顺利成章,既可对模型加深理解,也可对各学派关于宏观政策调控政策看法为什么不同有进一步理解。
第九章关于经济增长,分别分析不讲技术进步的索洛模型与考虑进步的索洛模型,结合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与内生增长理论,几乎把西方经济学家各种主要经济增长理论都涉及到论述了。作者对西方经济增长理论认识之深可见一斑。
最后一章其实是最引人入胜的一道风景线。作者说的宏观经济学的逻辑与方法虽然是一家之言,但也确实讲出了一些道理,这也是作者长期教学经验的一些总结。这是难能可贵的。教学了一辈子经济学的教师包括我在内,也没有能做到这一点。
以上所述,是一些初步的读稿后感。既是读稿后感,不应只写满足感,也要说点不满足感。关于后者,除《微观经济学十讲》时我曾经说如果再有点本土化东西会更上一层楼之外,这里想补充一点,即时代在不断变化,宏观经济学也同样需要时代化,如大数据技术出来后宏观经济变化规律会产生什么影响。当然,这已超出《宏观经济学十讲》范围。
我已年老迟钝,加之孤陋寡闻,就只能写这些读后感,作为抛砖引玉,相信广大年轻读者一定会有更多、更深体会和收获。
2020.4.11.星期六
尹伯成
1936年生,江苏宜兴人。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
1956年考入复旦大学经济学系,1961年秋大学(本科读5年)毕业,分配到江苏丝绸工业学院马列室任教,1962年秋起,到江苏市第五中学工作。1963年春,高校恢复研究生制度,次年考入复旦大学经济系,师从吴斐丹教授读经济学说史专业研究生,但因文化大革命被迫中断研究生学业,重回江苏五中工作。1978年春,文革后研究生制度再次恢复,第三次跨过复旦校门读研究生,1980年6月毕业,成为文革后国内第一代毕业的研究生。
研究生毕业后留复旦经济系任教至今,历任复旦大学经济系副主任、主任。1993年起任复旦大学教授,博导,他长期从事经济学说史和西方经济学基础教学工作,著有《当代西方学术思潮(经济)》(浙江人民出版社)、《供给学派》(与华桂宏著,武汉出版社)、《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复旦大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说史——从市场经济视角的考察))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合著,复旦大学出版社)等十多部。另有文章200余篇发表。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