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

发布时间:2022-02-03 08:45:54   来源:自考网
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
研究语文教育改革,首先要明确方向。什么是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平时不怎么讲这个问题。方向问题就是明确向何处去。语文教育从过去到现在是怎么走过来的,以后又该怎么走,我想搞改革的话首先要明确这个大的方向。大的方向如果不明确,下面就很难走。如果慌不择路,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
我个人对语文教改方向问题的理解,是从三个互相关联的角度来认识的:一是语文教育的现代化,二是语文教育的科学化,三是语文教育的民族化。要正确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明确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
1
语文教育的现代化
大家都承认,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是我们国家整个教育改革总的指导方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对语文教学改革同样是适用的。
“面向现代化”,就是要立足于现实,志在高远,把现代化作为我们教育发展的总目标,这也是语文教育发展的总目标。
“面向世界”,就是我们的视线不能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国家,要放眼全球,争创一流。我们国家的语文教育,不但应该是世界上一流的语文教育,而且应该是世界上最好的语文教育。为什么?因为我国的语文教育有几千年的优良传统,有极其丰富的历史经验,就这一点来说,只有二百多年历史的美国与我们是无法相比的。我们要放眼世界,争创一流,必须有这样的雄心壮志。
“面向未来”,就是不要被目前的困难吓倒,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我过去讲到教育改革发展的愿景时,有人说,现状如此不景气,你提这么高的目标,能做到吗?我说,用“三个面向”的精神想问题,我们不应该消极地适应现状,而应该积极地探索未来。面向未来就是要向前看,大步走,不达目的不回头。我想对语文教育改革来说也是如此。
语文教学改革如何贯彻“三个面向”精神,大家的看法并不一致,需要进一步深入展开讨论。
我认为:
“三个面向”的核心是“面向现代化”。语文教学贯彻“三个面向”的精神,一是要为现代化服务,二是自身也要现代化。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语文教学为现代化服务,就是要根据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全面、系统地加以改革,努力提高质量,提高效率,争取用较少的时间,尽快地完成语文教育的各项任务,为学好其他各门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学生将来进一步“成才”创造必要的条件。
语文教学自身的现代化,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改革一切违反教育规律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逐步建立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又比较科学的语文教育新体系,以保证语文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率。
语文教学为现代化服务和语文教学自身的现代化,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变革,使整个语文教学的面貌发生显著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并没有改变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任务,只是通过必要的改革,在努力实现科学化的基础上,全面培养和迅速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把我国的语文教育提高到世界先进水平。
2
语文教育的科学化
要实现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必须克服语文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着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大力加强语文教育的科学性和自觉性。科学性和自觉性从哪里来呢?只能从科研中来。一定要把我们的全部工作,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以及师资培养等方方面面,都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真正实现语文教育的科学化。
什么叫语文教育的科学化?科学化不是西方化,也不是把语文变成一门自然科学,像数学那样搞一套公式。科学化就是实事求是,一切按客观规律办事。语文教育的科学化就是一切要按照语文教育的规律办事。
怎么才能按照语文教育的规律办事呢?这里必须从两个方面认真加以研究:
1.必须认真研究和把握中国语文的特点。因为你搞的是中国的语文教育,中国语文不同于其他国家的语文,也不同于其他学科。这点一定要认识清楚。
2.必须认真研究和把握中国青少年学习本国语文的规律。这里为什么强调中国青少年呢,因为外国青少年学中文有一定的规律。中国人学外文也有一定的规律。现在一定要认清的,是中国青少年学习本国的语文有什么规律。
把以上两个方面都弄清楚并且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够构建比较科学而又具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育新体系。
(人教版高中语文实验课本培训)
3
语文教育的民族化
“文革”过后,大家研究语文教育改革,语文教育科学化问题又一次引起人们关注,张志公先生特别为此写了几篇文章并作了报告。但是语文教育的科学化怎样才能真正实施呢?一时好像也说不太清楚。有一次,我和景山学校的校长方玄初(敢峰)同志谈到这个问题,他说语文教育改革只提科学化是不够的,还有个民族化的问题。我很赞同他的观点。
(作者夫妇与敢峰(中)合影)
为什么民族化的问题也很重要呢?
因为语文教育的科学化是语文教育改革合乎规律的发展,它不能脱离现实,也不能割断历史,应该按照“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的方针,对中外古今一切言之成理、行之有效的好经验,都要认真研究,并且有批判地加以吸收,作为语文教学科学化的基础。
又由于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加上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源远流长,历史经验相当丰富,所以研究中国青少年学习本国语文的规律,主要还是靠总结我们自己民族的经验(包括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
同时也有必要从外国人学习他们本国语文的经验中,吸收一部分确实对我们有用的东西。但是,决不能生搬硬套,或简单地“移植”,必须同我国语文教学的特点相结合,使之逐步“民族化”,化为我们自己的血肉,这样才能真正有用处。
回顾“五四”以来我国语文教育曲曲折折的发展历程,就完全证明了这一点。为了达到科学化的目标,我们曾经先后学习日本、美国以及苏联等国的经验,现在又学习芬兰的经验,为的是促进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但也走过了不少弯路。
事实告诉我们,忽视语文教育的民族特点,很难做到科学化,自然也谈不上现代化。只有以民族化为基础,以科学化为指导,并且把民族化和科学化统一起来,语文教育才有中国特色,才能不断向前发展,逐步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凤凰卫视《百年语文》采访周正逵先生)
4
语文教育现代化的起点在哪里?
语文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就是语文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语文教育现代化的起点就在我们脚下。确定改革的目标,要从实际出发。
我认为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是既要大力地提高语文教育的水平,又要大力地提高语文教育的效率,也就是“双高”——高质量和高效率。因为现代化最核心的要求,一个是水平要高,一个是效率要高。而这个要求恰恰是和现在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相矛盾的。
众所周知,我们的语文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着“少慢差费”的现象,主要表现在:
1.水平较低(不少高中毕业生语文基本能力不过关);
2.学程较长(花十二年的时间去搞语文基本训练);
3.容量较小(知识面窄,内容重复,方法单调);
4.负担较重(课时最多,课业繁重,多劳而少功)。
费时较多、内容较少、负担较重、程度较低,这就是我国语文教育的现状。观察近几十年来的变化,好像多数人的语文程度是越来越低了。这不仅反映在学生身上,还反映在不少大人身上。
最近我看电视,就发现有些很有名的文化人,专家学者,在语文方面也经常出现一些不该有的毛病。这在过去是不多见的。所谓“少慢差费”就是“双低”——低水平、低效率。它与现代化的要求,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现代语文教育从清末算起来,差不多有一百多年了,在这期间,有几代人参与探索,到目前为止,据说全国有接近一千万人在从事语文教育工作。那么长的时间,那么多的人在努力,结果还是这样子。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这种状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是:
既要大力提高教学水平,又要大力提高教学效率。
根据这样的指导思想来考虑我们的教学改革和教材改革,可以用“四个适当”来表述:
1.适当提高程度(普遍地、全面地提高语文素养);
2.适当缩短学程(语文基本训练必须在初中阶段完成,而不是过去用12年时间完成)
3.适当加大容量(加大训练力度,丰富教学内容,拓宽知识领域);
4.适当减轻负担(改进教法,讲求实效,严格控制课业)。
程度要适当提高,学程要适当缩短、容量要适当加大、负担要适当减轻。这四者互相配合,密切相关,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不容分割。
用过去的话来讲叫“多快好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高质量高效率”。
我觉得这是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教育科学化的具体体现。
解决这些矛盾的关键就在于:
加强自觉性,克服盲目性,把全部工作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严格按照语文教育教学的规律办事,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改革之路。
我们致力于发现语文能力的递进规律,开发能级递进的语文课程,与广大师生一起提升我们的语文能力!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