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县一乡一村一故事:胡状镇史马羡村

发布时间:2019-07-24 21:25:40   来源:自考网
咱老家在哪里?村名咋来的?有多少姓氏?出过多少名人?有啥传说故事?一切尽在《濮阳县一乡一村一故事》

濮阳县一乡一村一故事:
胡状镇史马羡村
【地理位置】
史马羡村     ,     位于濮阳县城东南    14    公里,     距     胡状镇政府驻地     西    4    公里     。东与董楼村接壤,南连谷马羡村,西接张马羡村,北与老王庄村相望。
【村名来历】
史马羡历史悠久,距今     约     有六七百年历史     。据传,明永乐年间,史氏自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地,村名史家庄,因当地出一名武贡生,骑马回乡,村民羡慕,取村名叫史马羡。
【民族人口】
史马羡现有史、张、周三姓,     以     前曾有贾姓居住,现已绝     ,史姓为望族     。史、张、周三姓均于明朝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至此处定居,全村    191    户    819    人,耕地    1170    亩。
【历史沿革】
土地改革时期,归五星六区     管     辖;    1950    年     至    1957    年,归胡马羡  “金星农庄”    管     辖;    1958    年取消乡建制,成立人民公社,史马羡归胡状公社     管     辖;    1958    年至    1960    年成立了史马羡、张马羡、老王庄联合大队     ;    1960    年至    1970    年成立了史马羡、张马羡、谷马羡、胡马羡联合  “四新”大队    ;    1971    年至    1980    年成立了史马羡、张马羡联合  “张史马羡大队”    ;    1981    年与张马羡分开,成立  “史马羡大队”    ;    1983    年     恢复     乡镇     建制     ,     称胡状乡     史马羡村委会     ;    2013  年,胡状撤乡建镇,改称胡状镇史马羡村民委员会至今。
经济发展
20    世纪    60    年代,生产力低下,群众温饱问题难以解决。     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群众经济收入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村民生活水平得     到     很大提高。    1999    年,在村干部的带领下,从     安徽砀山县引进砀山梨,种植面积约  300  余亩,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2008   年,全村打井   15   眼,修路   1500   米,埋     电缆    3500  米,     做到了井井用电抽水,便利了     交通     ,改善了     灌溉条件,  2010  年小麦、玉米亩产分别达到   550   公斤、   600   公斤,村民的收入得到了稳步提高。
【教育文化卫生】
清代时     期     ,史怀锦考中秀才,在村里创办了     学堂;     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了史马羡小学。自恢复高考以来,全村本科以上大学生    20    余人。    1966    年成立了村卫生所,村民一般疾病不出村便可诊治。    2016    年参加新农合人数达    800    多人,参合率    98%    。
2012    年村委举办了  “好媳妇”、“好婆婆”评选活动,弘扬“尊老爱幼、和睦乡邻”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精神文明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土特产
史马羡砀山梨
砀山梨原产安徽砀山县,只所以胡状史马羡砀山梨在濮阳一带十分有名,要感谢本村村民史承文。史承文在安徽砀山县当干部时,发明了自然通风窖,使砀山梨得以长期存放。史承文退休后,为了发展本村经济,于  1999  年将砀山梨引到史马羡村,种植成功后,史马羡砀山梨十分畅销,提高了农民收入,帮助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古今名人】
史克允(    1900—1947    )     ,     曾就读于燕京大学(即北大前身),在校期间参加了  “五四”爱国运动,民国期间曾任大名府税务局局长。
张应清(    1906—1990    ),    1938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随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     先     后在昆吾县、濮阳县区常庄担任党支部书记。
史承文(    1930—2003    )     ,     中共党员,     解放战争期间,曾在陈毅部队任保卫人员,大比武期间曾拿军体全能冠军。解放后,任砀山县政协主席、科技站长,发明自然通风窖,使砀山梨得以长期存放,另有多项发明申请国家专利。晚年将砀山梨种植技术引进家乡     ,带领乡亲走向了致富路。
史绪勤(    1930—2010    )     ,中共党员,    1953    年参军,     曾     任濮阳     市     电业局     局长     。
史爱欣     ,    1951    年生,     毕业于洛阳工学院,曾任安阳市北关区检察院检察长。
史秀艳     ,    1963  年生,     女,     毕业于洛阳工学院,硕士研究生。
史海博     ,    1968  年生,     中共党员,     现任濮阳市供电局变电工区书记。
史院垒     ,    1969  年生,    2008    年    5    月,自办阳光小学,吸收周边乡村学生    500    余名。
【村中故事】
家中贤妻校里春蚕
孟杰,    1983    年出生,安徽省阜阳市人     ,远     嫁到     史马羡。她     在阳光小学任教     ,其爱人     是     镇     一     中的历史老师     。他们     婚后的生活虽然不富裕,     但     公公婆婆对待她像自己的亲生女儿     ,     她感觉很幸福。     爱人     有一弟一妹,都于    2010    年结婚。弟弟结婚后,妯娌俩也没分家,她们仍在同一个院子生活。房屋虽然有些紧张,但一家人处得和和睦睦     。
可不幸并没有垂怜这和睦相处、守望相助的一家人。
2013    年初,婆婆被诊断出食道癌。这个消息如同炸雷一般,让     这     家人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公公身体一直不好,右眼也已失明,如果     刚     五十多岁的婆婆再  ……真不敢想象,以后的生活她们到底该怎么过!   2013    年    3    月,家里东拼西凑,凑足了给婆婆做手术的钱,并于    4    月初给婆婆做了手术。手术还算成功,但后续至少还要做五次化疗。婆婆觉得自己拖累了家人,也难以面对死亡的恐惧,她一度陷入自责和恐慌之中。但在孟杰的不断开导和悉心照料下,婆婆的身体状况日渐好转,脸上也露出了难得的笑容。看着婆婆慢慢走出心灵阴霾,孟杰也放宽了心。
她和     爱人     更加努力地工作,希望能为婆婆多挣些医疗费。    2013    年    8    月,她的女儿出生了!孩子的降临,让婆婆喜忧参半。喜的是抱上孙女了,忧的是孩子由谁来带。弟弟家的儿子比她女儿大    8    个月,也正是需要人照顾的时候,弟媳身体也不怎么好。为了不让婆婆     为     难,她只好在课间休息时赶回家喂孩子,有时还要抱着孩子上课。    2013    年    9    月,学校刚开学,家长们带着孩子来报名,而她作为班主任,必须负责接待工作。那时,女儿还不满月,她用车推着孩子,在校园里来回穿梭  ……孟杰始终明白并遵循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个道理,她不能置那些渴望入学的孩子于不顾,更不能因为自己的家事而耽误工作。
日子一天天地过着,忙碌的生活使她变得更加坚强。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看着婆婆的病一天天好转,她觉得再苦、再累,都值!
俗话说  “屋漏偏逢连    阴     雨  ”,这话在她家算是彻底应验了。   2014    年    8    月,弟媳去市医院检查,竟然被诊断为淋巴癌     ,     真是祸不单行,全家人重新陷入了绝望之中。婆婆知道真相后整日愁眉不展,以泪洗面。
为了给弟媳治病,弟弟带着弟媳奔走于郑州、濮阳之间,弟弟家的两个孩子就落在她身上。由于没离开过妈妈,孩子们天天哭至半夜,她每天    12    点多才能睡觉,第二天还得早起上班  ……
2015    年农历四月,对于孟杰一家来说,可谓是黑色的一个月。初二那天,婆婆带着无尽的遗憾与牵挂,永远地离开了     他     们;两周后的十六那天,弟媳也永远地闭上了双眼。两个星期内一下子走了两位至亲,     使这     一家人都悲痛无比。     但是     日子还得过。人不能只活在过去,要对未来充满信心。面对年幼的孩子们,她必须尽她所能,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把他们都抚养成人。
有梦想,就会有希望,有压力,才会有动力。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会对你报以微笑     。     常言说  “忠孝难两全”。可孟杰“巾帼不让须眉”,在照顾家庭的同时,工作上加倍努力,做到工作家庭两不误。因为她知道,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份职业,就应该无怨无悔地忠诚于教育事业,无愧于学生,无愧于家长,无愧于社会。
对于自己的工作,她很满意。她爱自己的工作,更希望能把自己的毕生所学都教给那些可爱的孩子们。她担任的是五年级语文课,并兼任班主任。为了上好每一节课,她会花大量时间备课,并在电脑上观看优秀老师的教学视频,学习优秀的教学方法,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施教于乐。
她们班住校的孩子比较多,都     是     十     几     岁的孩子,一周才回一次家,衣服破了,没人缝补。她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对于从前没做过针线活的她来说,想要为孩子们缝补衣服,可真是犯了难。万事开头难,第一次给孩子缝外套时,她那双拿惯粉笔的手,却显得异常笨拙     ,     线怎么也穿不进,缝起来大一针、小一针的,时不时的还把手指头扎破。于是她常向其他老师请教,     现在     缝补衣服也算把好手了。
除了正常的教学之外,学校还安排她负责各种文件的打印,各项制度的汇编,以及学生学籍的录入等工作,她都毫无怨言地认真去做。有的文件比较急,白天来不及做,就晚上做。弟媳的撒手而去,撇下一双儿女也由她抚养。作为四个孩子的  “妈妈”,她既要辅导两个大点的孩子做功课,又要哄两个小点的孩子洗漱、睡觉。有时孩子们比较兴奋,直到十点以后才入睡,她也只好等孩子们入睡后才开始工作。
2017    年    8    月份,也许是由于积劳成疾,她不得不住院治疗。医生告诉她,至少要休养    1    个月以上。想着一个多月都要躺在病床上,她心急如焚。为了不耽误新学期孩子们上课,在住院期间,她坚持写教案、备课,出院时,教案已经写了两个多单元     。     为了不影响一年级新生学籍的录入,她把电脑带到医院,上午输液治疗,下午则忙于工作。尽管扎满了针孔的双手钻心的疼,她也全然不顾。一工作起来,有时连药也忘了吃。为此,医生没少责怪     她,     面对医生善意的批评,她总是报以微笑。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孟杰就是春蚕,竭尽所能、无私奉献;孟杰就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好媳妇魏玉
常言说,百善孝为先。    2015    年金秋的一天,年轻漂亮的魏玉,从安徽不远千里嫁到了濮阳县胡状镇史马羡村的一个较为贫困的家庭。婆婆董秀朵体弱多病,公公史同军几年前被一场车祸夺去了原本健康的身体。望着她那尚存稚气的脸和一双纤细的手,再看看这个没有活力的家,她能满意吗?她能在这个家呆多久?邻居们都向她投去怀疑的目光。然而,事情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她毅然决然地和丈夫撑起了这个摇摇欲坠的家,给这个贫穷的家注入了强心剂,平添了几分和谐。
好景不长,结婚刚刚两个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这个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    公公突发脑溢血,送往医院     ,经     及时抢救,总算挽回了生命。但因付不起昂贵的药费,只好回家保守疗养。看看卧床不起的公公,望望满脸愁云、面黄肌瘦的婆婆,再瞅一眼绝望的丈夫,她咬咬牙,对丈夫小杰说:  “别怕!天塌不了!明天你就打工去,家里有我在,放心吧!”
丈夫打工走后,家里的重担便落在了她柔弱的肩上,可她毫不畏怯。天冷了,公公弄脏的被褥必须用手搓才能洗净,冰凉浸骨的水冻得她双手通红,可她毫无怨言。因婆婆身体不好,给公公换掉带有屎尿的被褥、帮公公翻身、给公公擦身子、推拿按摩  ……这些活都落在她一个人身上。
冬去春来,气温升高,屎尿弄脏的被子令人作呕,可她从不抱怨,依旧为公公洗涮晾晒。面对热泪盈眶却无奈的婆婆,她坚定地说:  “妈,我爹一定能站起来!咱家会好起来的!”婆婆感动得失声痛哭。
为了让公公能站起来走路,她每天坚持给公公按摩,扶公公坐一会儿     再     躺下,躺一会儿再坐起来  ……日复一日。或许是她的善举感动了上苍,或许是她坚定的信念震慑住病魔,半年后,奇迹果然发生了:公公站起来了!望着这一切,她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那笑中带着苦涩,带着疲惫,带着欣慰,又带着几分自豪。
魏玉的心就像其     名字     一样冰清玉洁。她用一颗     善良的     心,宏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向世人展示着历山后人孝悌新风采。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