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苏州校区“今年就招生”!名校扎堆背后,藏着“大棋局”
发布时间:2019-09-02 23:40:00   来源:自考网在苏州,也能读南大了。
南大苏州校区已经开始招生, 2021 年校区工程完工后,位于南京的部分校区将整体搬迁到苏州。
南京大学,也成了第 7 个与苏州战略联手的名牌大学。
“名城名校”融合共进,“南大苏州校区”被寄予厚望。一方面,要办成一所名副其实的学校,从苏州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来优化学科设计;与此同时,在开放办学和区域互动中,南大将谋求自身的能级跃升。“这是一举多得。”南京大学校长吕建说。
从高校严重短缺,到如今大院大所林立,苏州用了 16 年; 从 10 平方公里的“苏州研究生城”培土奠基,到名校云集、高等教育特区先行先试,苏州有着怎样的独门秘籍? 集群规模之后,异地办学的“苏州高地”期待怎样的产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格局之下,教育、科研和城市产业的融合创新,又将如何开局?
苏州市人民政府和南京大学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暨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建设协议。
“南大苏州校区”背后的苏州现象
8 月 19 日,一场“校地融合、产教融合”座谈会在苏州高新区举行。 两位南京大学的博导,与高新区代表面对面。双方从土木工程和自动化,一直谈到“苏州产业发展需要怎样的人”、“南大能定向输出培养怎样的才”、“苏州与南大,在哪些方面可以更好地对接”……
按照南京大学相关负责人的说法,类似的专业、产业对话,今后将形成常态,定期举行。
是的。继 江苏科技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以及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名校相继落子苏州之后,南京大学也来了!
引人关注的是,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已于 2019 年 9 月正式招生,不过,就学地目前仍在南京浦口。 2021 年 9 月南大苏州校区工程完工后,将从浦口整体搬迁至苏州。
总体规划面积约 2000 亩的南京大学苏州校区,选址苏州高新区。 根据协议,校地双方将共同建设一个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一个创新型特色研究生院、一个国际学院和一批创新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基地。
用南京大学校长吕建的话说,这是一次双赢,“南京大学有需求,苏州也有这个需求,我们希望能为当地经济发展做贡献,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己。”
巧的是,今年 9 月,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也将迎来她的第一批本科生。 而根据西交利物浦大学与太仓市的协议,双方还将就创办西浦太仓附属实验学校、建设西浦基础教育智库、成立西浦创新人才研究中心等展开合作。
不甘落后的还有西北工业大学。校地共建的西工大太仓校区,规划建设“ 10 个学院、 3 研究中心、 1 部、 1 培训中心”,设置 15 个本科专业,同时,西工大太仓校区还将结合太仓人才需求,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开展符合地方产业发展的人才团队建设。
圆桌观察员调查发现,自 2003 以来,先后布局苏州的国内外知名大学就有 9 所,研究院所 6 个。经过十几年的经营积累,高校异地办学的苏州模式已然成型。
“大牌”缘何慕名而来
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畔,一块 10 平方公里的土地曾经“三易其名”。
2002 年,这片区域最初叫“苏州研究生城”,后来改为“独墅湖高等教育区”,如今定名“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 名字别的变化,演绎出一块“育人专地”向科技新城转变的发展历程。
2016 年 12 月,在经历了 5 年谈判后,“牛津大学—苏州先进研究中心”落户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这是牛津大学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实体法人的多学科研究、创新、技术中心。
钟情苏州,名校“图”的啥?
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人才和产业资源在此汇聚。
首先,是相中苏州的产业。仅次于深圳,苏州已稳坐全国第二大移民城市, GDP 排第 7 位。 而随着“一带一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以及长江经济带等国家级战略的实施,苏州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路径正日渐清晰。
其次,区位优势。用一位大学教授的话说,苏州地理位置优越且经济与教育水平发达,吸引了许多国际知名企业入驻,这些宝贵的资源为高校、研究中心提供了发展基础。
还有一点,苏州产业门类齐全,产学研融合有基础、模式成熟。以 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为例,以大学或科研机构为中心,科技与教育相结合,科研成果迅速转化,已经形成了完备高效的模式。利用高校的“技术外溢”,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的原创性创新成果培育加速。
“三分厚爱”里,藏着苏州期待
一直以来,高校少,尤其是名牌大学等高教资源的缺乏,始终是苏州发展“心头之痛”。
至今,苏州全国类重点高校只有苏州大学一所,且苏大文科相对较强,虽近几年发展迅速,但离满足苏州的产业发展还有一定差距。
作为全国工业城市的“三甲”之一,苏州自主创新能力如何提升?制造业如何转型升级?
“毫无疑问,高等教育是一个强有力的支撑,必须要跟高等教育、高等研发机构密切融合。”在苏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虎丘区委书记、区长吴新明看来,苏州这么大制造业总量,有三四个像南大这样的高校都不为多。
苏州在智能制造等领域有着强大的产业实力。
落户苏州高新区的南大苏州校区,目前建设前期准备正有序推进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产业正是苏州高新区着力发展的主导产业,区内聚集了一大批优质企业。
引进理工科历来强劲的南大,普遍认为将为苏州发展注入一剂新的强心剂。
城市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让苏州对高校始终“高看一眼”,在财政、土地、税收、住房等政策上更是“厚爱三分”。 2017 年底,苏州市政府还印发了《关于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引进高层次 人才的实施办法》,明确要重点支持在苏州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引进一批站在世界创新前沿、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顶尖型人才,能够引领学科发展、带动原始创新的领军型人才,以及富有创新精神、行业急需紧缺的骨干型青年人才。
异地办学,回归育人本性
“名城”建设要依托“名校”,“名校”发展也离不开“名城”。名城名校强强联合,还有一个更现实的原因:苏州的产业升级遭遇瓶颈,这个过去集结了众多产业工人的城市,在科教实力上远远不如省会南京。
目前,苏州全市共有 26 所高校( 9 所本科、 17 所专科),在校大学生数量 23.56 万。 而南京的高校是 53 所,在校大学生则超过 80 万。人才不足,意味着高新技术产业缺少智力支撑。
除此之外呢?
“苏州高校的学科和这座城市的产业匹配度还存在一定的落差。”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苏州圆桌”(微信号ID:suzhouyuanzhuo),虽然现在有很多国内外知名高校在苏州设立分校或研究院,培养了大量亟需的科技人才,不过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巨大需求比,依然存在着不小的缺口,“尤其体现在纳米技术、生物医药、环保科技以及新材料领域的人才需求上。”
如何不断提高人才供给与地区产业结构的匹配度?如何保障研究成果、创造发明的高效产出?在与本地产业的对接中,如何形成可持续机制?——落实到高校异地办学,就是一个命题:“培养怎样的人,怎样培养你想要的人?”
自2003年以来,海内外知名高校争相入驻苏州。
每个实验室同时挂牌一个公司,每一位研究生都配备一位企业导师,做课题的同时就是在做企业的课题。学院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应用型人才,尤其是苏州急需人才的培养。
这就是西交利物浦大学在苏州的办学模式。“定向育才,靶向输才”,可谓挠到了苏州的痒处。
更贴近发展来推动“高校异地办学”,说到底,还是要靠人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苏州需要宁心静气,始终以吸引和留住人才为根本。高教回归育人属性,也是要守住一种“为城市和产业发展做贡献”的状态,“育人兴城”,校地融合发展才有坚强的基石。
推荐文章
-
南京大学工商管理自考几门
2024-07-05  阅读:1447 -
南京大学法律本科自考难吗?
2024-07-04  阅读:1051 -
南京大学自考人力资源怎么报名?
2024-06-20  阅读:1166 -
南京大学自考联系电话是多少?
2024-06-09  阅读:914
自考网版权所有 2024 粤ICP备160655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