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业的三大考虑:行业、公司和工种

发布时间:2019-06-17 18:31:30   来源:自考网
在想清楚了择业前的三个关键问题之后,真正在择业时要考虑的问题其实并不多。
我觉得能把行业、公司和工种这三个判断理清楚了之后,对择业的思考也就差不多了。
在选择行业的时候,有人可能会纠结于“要不要换专业?”这个问题。学的专业可能并不是自己喜欢的,因为某些原因又不得不学,这种情况也很普遍。经过多年观察,我发现那些换了跑道的人总是满意大过后悔,所以,能换还是要换的。人很难去坚持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除非这件事情没法改变,自己又没能力逆转。就业,就是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
在就业之前我觉得有种心态是可以培养的,那就是——无问西东。自己想干嘛喜欢干嘛,直接去努力争取就好了。不要去假设各种失败的可能。例如说,非科班出身的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呢?没有科班的考证做底,会不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呢?换了跑道,沉没成本会不会太大了呢?这些问题其实想了也没用,还不如不想,实在要想的话,也建议往好的方面去想。白日梦真的是有好处的。人的脑袋需要被好东西填充,坏东西想多了,会自己把自己吓死的。
如果真的决定要转换跑道的话,对新的行业要有一定的了解。也可以把自己的能力转换做些培养。比如说,不懂计算机的要去做编程工作,那就需要提前学习一些相关的东西;理工科出身的想去做销售,那就需要一些营销的实践。我觉得,只要想做,人会找到千万种解决方案的。但如果想做的动力不足,那真是华佗也帮不上忙的。
择业之前“只问内心,无问西东”不是佛系而已,是种蛮积极的心态。很多人可能会担心说,那么多的挑战,如何如何……问题是,您想了那么多,问题解决了吗?挑战消失了吗?没有啊。你只会越看越怕。就在你怕得缩头缩脑的时候,旁边的人早就开跑抢道去了呢,岂不是太不划算了?
关于行业
第一个要考虑的,回到择业时的行业选择上来说,我觉得不是一个选哪个行业的问题,而是“该选择喜欢还是选择合适”的问题。现在的网络如此发达,要了解一个行业的大概情况、薪资水平、就业前景,还是很容易的。不容易的地方在于:那些自己喜欢的,未必能适应得上;而那些很适合的,却未必很喜欢。我会倾向于选择“喜欢的”,而不是“合适的”。因为喜欢才能迸发热情,越挫越勇,屡败屡战。我们不要低估了工作后重复的枯燥无味。再新鲜刺激的工作,做久了,都会有疲惫感的。靠什么支撑呢?靠热情,靠不停的发现新东西,吸收新能量。所以,选择热情所在,是聪明的。比如说,我喜欢无人机行业,但我现在过去估计只能做个后勤行政之类的。无人机行业对我来说就是“喜欢而不合适”的,但我会选择吗?我觉得再早几年的话,我真的可能会去应聘大疆的后勤行政去,从基层做起,挑战无人机高地的。人活一口气,那股劲,不能散。尤其是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得憋着一股劲,才能走长远。
我以前看好房地产。它的建筑与设计让我觉得距离艺术不远,还是有高级审美要求的,所以我会从业于此。几年前我看好互联网和金融,现在我看好高科技。那就去放大自己的喜欢,积累自己的储备。保不准哪天就真的换了跑道,重新开始。我觉得工具类的积累是要持续一生的,比如说英语。学好学精,指不定哪天就需要用英语做国际交流呢。
对于行业的了解我觉得要放到每一天里去。对一个行业的了解我觉得关注一个核心问题即可,那就是——该行业目前处于哪个生命周期里?是朝阳还是夕阳?是支柱还是边缘?这个问题基本上决定了该行业的薪资待遇和发展前景,甚至是技能的可替代性。有些行业是朝阳,短期内不一定赚钱,但看到5年后,估计就是大牛。当年的房地产行业是个小朝阳,起薪很低,但真要赶上了趟,猪也能飞一下的。当年的制造业,如火如荼,过了那个劲,也挺尴尬的。当然了,这还要考虑工种的问题,有些制造业的工种反倒更吃香的。
关于公司
第二,我们再来看看公司的选择。其实也不是选哪个公司的问题,而是“选择成熟的大公司还是初创小公司”的问题。现在,本土优秀的公司越来越多,早些年的皮包公司也容易辨别真伪的。信息这么发达,多问问,多观察,网上找些攻略,避免垃圾公司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但是,“宁做鸡头还是甘做凤尾”却是个避不开的问题。我比较主张先做凤尾,再图鸡头。给自己三到五年的时间,去大公司里看看,历历劫。博弈起来更有选择。历完劫之后,可以再换一家更大更好的凤凰公司,也可以直接投身到趋势向好的母鸡公司去。选择会更从容点。
我们要学会区别好公司和不好的公司。怎么选择出一家好公司呢?标准很多,网上也不缺相关介绍。我认为先从一点去考察就好了,那就是,看看公司里的那些前辈们,是不是有一个健康的好状态,是不是你想要的未来。选那些在你前面工作了三年、五年、十年的优秀老员工看看,他们的现状是不是你想要的未来。如果是,那就对了。如果不是,那还是再考虑考虑。但有一点要注意:有些公司是很好,员工们对现状也很满意,但是太安逸了,人浮于事,人事比干活更重要,这样的公司缺乏活力,没有干劲,最好也要避开,除非我们想进去养老。
关于工种
第三,选哪个工种?通俗的说就是选什么岗位职位。以前,我觉得这是公司决定的。现在,我觉得这是个人决定的。为什么呢?因为时代发展步伐太快了,很多企业面临各种转型。因岗招人和因人设岗并存。也就是说根据个人能力和特长开发出新的岗位是很有可能的。我们不要小看了自己。只要找到并开发了自己的核心价值,在哪都有选择的主动权。我们越早发掘出自己的独特才能,越能在工种的选择上获得比较优势。我们公司以前有个营销唱号的小伙子,在他之前本没有这个工种的,但他很张扬,口才又好,还能调动别人的情绪,所以,公司专门为他配置了一个岗位,额外给到补助,带出了几个“徒弟”。他也利用了这个平台,展示了自己的其他优势,迅速升迁,发展得很好。当然了,这个也是小概率事件,但不代表不可能。如果用概率去看的话,通常来说,我们要研究清楚自己应聘的工种到底需要些什么技能。公司招聘要求上写的东西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解读。看清楚那些要求背后的本来意思是什么。例如说,一个岗位要求有一半要求你具备文字能力,那就要了解这个岗位是不是“跟事情打交道”比较多。也就是需要待在办公室里写东西。如果一个岗位要求有很多内容强调“与人沟通的能力”,那可能就需要“跟人打交道”比较多。
关于“与事情打交道”和“与人打交道”的总结我觉得是比较简单的工种评判的。因为不同的工种描述千差万别,有的要求“创意”,有的要求“表达”,有的要求“展示”,有的要求“协调”,有的要求“沟通”……归结起来其实就是“对事还是对人”。我觉得这能概括住很多职场上的能力要求。在这一点上,我愿意用更简单的大白话来说:取悦自己还是取悦他人?我们看看,单纯做事情,其实是个取悦自己的过程,需要考虑和协调别人的地方不多,把听说读写记讲的基础能力训练好,把常识做事的能力培养到位,基本上不需要太多纠结,完成任务即可。但若是“与人打交道”的话,就不是取悦自己了,而是取悦他人。让他人舒舒服服的帮你把事情推进办好了,才是核心能力。这个时候,你不但要考虑任务,还要考虑羁绊,更要考虑竞争,悲催的是你更要考虑口碑。一人做事,好多人在看,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掣肘得很,难得多了。
我的态度是:发挥优势,极致强项,曲线救国,曲径通幽。如果与人打交道是自己短板的话,你可以给自己一段时间去相关岗位锻炼,但别勉强。私下里,要好好磨练出自己做事的能力,提高专业水平。有时候甚至要“主动示弱”,回到自己擅长的地方铆劲干擅长的事。日积月累,不会太差。
我之所以信奉这一态度,是因为:人的处事能力随着时间阅历会成长的。到了一定的年纪和岗位,我们会积累起足够的能力去应对。当然了,前提是,我们要在过程中领悟、学习、积累。观察优秀的人,看到本质,学到本源,进步起来,其实也快,有时候就只差一个导火线的功夫。但如果一开始就去硬碰硬的话,只会让自己丧失自信,过渡陷入自我怀疑,恐怕连自己的优势都被忽略了,得不偿失,很不划算。
行文至此,“道”方面的说得多,“术”方面的涉猎少。这跟我的领悟有关,我始终觉得“术业有专攻”,再多的“术”也不及开窍了的“道”之一二。框架建立不起来,学再多的术,还是走不好职场这条路。有人说,“懂了很多的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我觉得不是因为道理本身,也不是因为“懂得”本身,而是因为很多的道理看起来很容易懂,实际上我们根本没看懂,还以为自己很懂。归根结底,还是我们自己修行不够,道行太浅,跟那些道理没关系,人家可不背这个锅。试问,古今中外,但凡真的懂了道理的人,哪个活得不自在呢?咱别连自己都骗啊。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