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年再举兰陵酒,共听潮声兼话声-山东大学
发布时间:2019-03-18 23:25:26   来源:自考网1930~1937年,老舍先生在济南与青岛度过了七年多平静安稳的时光——书香花草与潮声共,有诗有酒有年华,有下笔的笃定与内心的安静,有机遇也有未被时间和生活浪费的情怀与热血淋漓。我们回顾发现,这期间是老舍文学的成熟期,他一共完成200篇作品,其中《济南的冬天》《趵突泉》《骆驼祥子》等作品成为他的传世之作。七年在一生中显得短暂,却又熠熠生辉。
时短情长,济南是第二故乡
四年虽短,但是一气住下来,于是事与事的联系,人与人的交往,快乐与悲苦的代换,便显明地在这一生里自成一段落,深深地印划在心中;时短情长,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老舍《吊济南》
这是一座年轻的大学,时有“华北第一学府”之称,与燕京大学并称为“北燕南齐”。应齐鲁大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林济青的聘请,在1930~1931年齐鲁大学的“麦柯密古楼”,31岁的老舍先生见到济南的夏天。年轻的他身兼三职,是国学研究所文学主任,文学院文学教授,还兼任《齐大月刊》编辑部主任。
老舍先生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作家,作为一名大学老师,他在齐大的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学生上,开设《文学概论》《文学批评》《文艺思潮》《小说及作法》《世界文艺名著》等前沿课程,后人回忆,老舍先生的课堂如他本人的写作风格,幽默深切。他自己在《我的暑假》中有言:“既教书,就得卖力气,不管自己的学识如何,总求无愧于心,这么着,平日的时间便完全花费在上课与预备功课上。”可见教书育人是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一句无愧于心。
主编《齐大月刊》,新文艺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的传播给齐鲁大学带来一股文学新风。编刊是为了发声,为了让更多的人听到文学的声音,看到当时作为文人在自己领域所做出的努力,在学术上尽力让更多人接触到不同的观点彼此交流发声。亲力亲为是先生坚定的态度和信心。
济南的日子正值抗战的初期,老舍先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各种民间艺术形式,以笔杆作枪杆,以墨水作食粮,创作了许多与抗战有关的相声、大鼓词,不由分说肩负起作为那个时代的年轻文人应有的责任,一切自然而然。小说《大明湖》满纸都是为济南人民抒发的苦痛与愤慨,于国家和人民的赤子之心涌现。
沉淀下来,麦柯密古楼里的老舍先生,还是那个“何时买得田千顷,遍种梧桐与海棠”热爱生活的年轻人,二层西头朝南第一间见证他无数个笔下生花的白天和夜晚,倾听他翻译外文著作的默念与内心的反复推敲打磨。老舍先生的创作和译作都集中在这一时期。
1931~1934年,老舍先生搬进了南新街54号。这里真正是他所说的“我的理想家庭”,安静四合院,石榴花与爱的书,一大缸莲花圆满干净。与胡絜青结连理,诞下舒济,满院里除了花香与书香,又多了孩子的笑声。走进现在的南新街58号,仿佛就看见三人在石榴树下各自欢喜着,老舍先生的眼镜微微反射阳光,如此温暖不真切。
青岛:
“远近渔帆无限情,
与君携手踏沙行。”
济南与青岛是多么不相同的地方呢!一个设若比作穿肥袖马褂的先生,那一个便应当是摩登的少女。
——老舍《春风》
1934年9月上旬,老舍辞去齐鲁大学的职位,离开居住四年的泉城,应山大校长赵太侔的邀请,决定前往青岛。国立山东大学的学生并青岛的潮声一齐闯入老舍先生的故事。
搜集资料可看到1934年9月24日《国立山东大学周刊》第85期刊登了《本校新聘请教员之介绍》,介绍老舍先生:“舒先生曾在英国伦敦大学教学五年,对于西洋文学,研究极深。回国后在济南齐鲁大学中国文学系担任教授四年,著述甚多,国内各大刊物常见其作品(署名老舍),文字别具风格,极富趣味,社会人士多爱读之。今来本校就教,中文系同学无不庆幸也。”
这一年老舍先生被聘为讲师。他为中文系四年级开设必修课《文艺批评》,三、四年级选修课《欧洲文学概论》;为二、三、四年级的学生开设选修课《小说作法》和《高级作文》。胡絜青回忆说:“他很少有时间游览青岛的风光,他每天忙着看书查资料、备课、编讲义和接待来访的同学,他老是感到学识不丰富,唯恐贻误人家的子弟。”对待教学工作和学术的严谨态度是他一贯的风格。
1935年春天,老舍先生同家人搬进那栋小楼。院里有一树樱花,房子缝隙里有一块绿海。他称这里为“樱海”,美得让人心生波澜,灵感涌现。
1935年初秋,山大开学,老舍先生被聘为教授,继续他在山大孜孜不倦的执教生涯。
青岛之于老舍先生和山大,在老舍先生笔下有着丰富的内涵,彼此契合,“我们外表朴素,我们的生活单纯,我们却有颗红热的心。我们眼前的青山碧海时时对我们说:国破山河在!于此,青岛与山大就有了很大的意义。”
在山大的日子是相对悠闲的,好似人生最重要的部分都完完满满。学术成就,壮志热血,有朋友把酒言欢,也有妻女环绕花草书香过半生。山大给了老舍先生一个安稳的居所和心境,他也给山大的文学事业带来了新的气象。
1936年老舍辞职,从事专业写作。
经过短暂的休息,1937年卢沟桥事变迫使老舍回到济南继续齐鲁大学的工作,执教国文系的两门课程。当年11月,他只身前往武汉,领导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扛起民族救亡的文艺大旗。
七年,短得不够一个孩子拥有完整的童年记忆,但足够老舍先生捕捉自己精神世界中的海浪,也足够让山东大学在民族危急的边缘成长得愈加独立和先进。在老舍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我们穿过他熟悉的名字,透过耳熟能详的字字珠玑,深入他在山大的生活,真实地感受他在课堂上的幽默诙谐与严谨踏实,文字上的理想与现实。
“何年再举兰陵酒,共听潮生共话声”,2019年的今天,三月花开,一如当年那个31岁的年轻人在麦柯密古楼满怀期望。老舍与山大的故事就此开始,彼此映照,熠熠生辉,直至今天仍未结束。
参考资料
《齐鲁壹点》,《老舍先生120周年诞辰:时短情长,泉城成第二故乡》,《与老舍相遇@青岛:涛声风雨,笔下滴血写祥子》,2019.3.10
山东大学新闻网,《老舍与山大》,2016.3.17
山东大学(青岛),老舍,2016.8.13;《忆老舍在山大》2016.8.11
老舍《青岛与山大》《非正式的公园》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文章
-
山东师范大学自考本科不负大学梦
2021-08-11  阅读:688 -
2019年相约经管|欢迎报考潍坊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2019-07-12  阅读:1856 -
一个留学生配三个异性学伴?山东大学喊冤
2019-07-12  阅读:1519 -
山东师范大学自考专升本招生简章
2019-07-10  阅读:705
自考网版权所有 2024 粤ICP备160655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