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消遣阅读到学习阅读 ——般若
发布时间:2019-05-25 22:41:07   来源:自考网“什么是好书,什么是不好的书”或者“读哪些书有用,读哪些书没用”,以我微小的阅读量,是着实讲不出来的。在这里我想粗浅分享一下的是,参加过了40多期读书会,在与阅读不同的书籍和跟不同的读书人交流后,得出的自己一点阅读体验——从消遣阅读到学习阅读。还顺带回应一下身边所有平时爱看点书的朋友日常问我最多的若干问题。
近来我在朋友圈分享了几次毕飞宇《小说课》的节选,内容包括对小说内部逻辑的梳理、人物关系的分析、文学意义和现实意义的探讨等,引起了一些朋友的“惊讶”。“惊讶”的点主要在于“我平时阅读没想那么多”、“这样阅读会不会很累”……
原因很简单,毕飞宇谈的是阅读文本,而包括以前的我在内的很多人日常则是在读故事和看道理。前者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思考,而相对来说,后者过程较少有真正意义上的思考。
这里想申明的是,不管读各种书籍,单纯爱好和兴趣而已的消遣阅读都挺好,但凡无害身心的兴趣爱好,绝无孰优孰劣之分。在参加读书会前以及参加读书会后一段时间内,我仍然以为自己是纯粹把阅读当消遣的一员,音乐文字风花雪月是长期的自我标签。这里谈到纯粹的消遣阅读,也可以说是爱好式阅读。那么问题来了,现实阅读生活中自称兴趣爱好而阅读的朋友们,有几个是真正单纯的兴趣爱好阅读,或者说“读罢如云烟”的消遣阅读?
事实上,怕是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很多人在消遣阅读中,不知不觉把一些消遣的文字用来认知人生了。最常见的莫过于阅读几段爱情语录,以为看清了爱情。阅读几句鸡汤道理,以为看透了人生。看多了别人的故事,以为知晓了人生百态,达了做人至高境界。话说到这份上,我承认,以前的我也如此过。
于是便有了“听过很多大道理,仍旧过不好一生”系列。 当我在读书会上开始意识到,更深入地探讨一本书、参与交流甚至领读分享一本书,背后需要一定量的知识和能力积累以及充足的“备课”后,才接着意识到另一种方式的阅读——学习式阅读,以及它的重要性。如毕飞宇在《小说课》所讲,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好。文学从不专制,它自由,开放,充满了弹性。但是亿万个读者也不可能有亿万个哈姆雷特,文学有它的标准和要求。而学习式阅读,同样有它基础的要求。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式阅读,其实可以提升一个人的表达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思维、审美能力、认知能力等。 通过阅读分析文本、探讨一本书的文学意义和现实意义等。比如在阅读中训练表达的语言质量和准确性;在阅读中训练分析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训练更重要的处理自己与自己关系的能力,这更是关于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自我调节能力;在阅读中训练自身简单逻辑思维,这恰是很多人都缺失的,就比如识了一套简单鸡汤道理就往生活百态上套而逃避实际问题复杂性的常见误区;在阅读中训练自身对文学艺术的审美,拓展新的阅读视角;在阅读中训练认知能力,通过探讨一本书的现实意义,提升和丰富个人对实际生活的认知。 关于阅读,有句老话:“你所看(其实也包括写)的书,必定反映了你对至今为止的生活的认知程度(认知的能力、认知的范畴等等)。”现在,我想对这话进行了一点补充:不仅仅是看什么书,其实还有你怎样去看书,才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你是如何认知生活的。 关于学习阅读和个人生活的联系,我还想谈几句个人看法(可能有些片面)。我认为这世界上并没有什么“听了很多大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读书人理想的状态,应该是知行合一。正如王阳明所讲,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粗糙点可以说,知道做不到,等于不知道。当然严格意义上讲,听和懂是两回事,听过不等于懂了。要想懂,还是要学习。在此仅向我认识的所有看书的朋友附上一段寄语:“在把阅读应用认知现实时,尽量多看出处原著,少单看某人语录;多探讨实际问题,少单看鸡汤道理。” ? 就像你总不能听了人们常说感冒要多喝水就以为所有病都可以靠多喝水甚至还误以为喝水能治病。 以上所述,仅是这一年多以来包括参加了40多期读书会在内的阅读生活中的一部分粗浅体会。在此谦祝各位爱好阅读的朋友们,消遣阅读的可以收获更多纯粹的快乐,学习阅读的可以获得更多自我的提升。 |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文章
-
自考生课外阅读什么类型的书好
2024-02-29  阅读:610 -
今日自考,祝愿所有考生考试顺利!
2021-10-16  阅读:702 -
自考机构招生乱象横生
2021-10-10  阅读:800 -
自考大数据揭秘!每年的自考报考人数超过你想象
2021-10-07  阅读:629
自考网版权所有 2024 粤ICP备160655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