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3.15想到的无处安放的隐私-- 武汉大学
发布时间:2019-03-16 22:53:28   来源:自考网昨日,中央电视台播出的3·15晚会引来了社会各界的目光。医疗垃圾黑色产业、毒辣条、智能骚扰电话、售后维修套路、小额网贷“714高炮”等均位列黑名单之上。
其中,智能骚扰电话与“714高炮”都直指一个令人心忧的话题:我们的隐私,究竟该安放于何处
当不法企业遇见人工智能,骚扰电话坐上了科学技术的高速列车,高效得令人咋舌;当网贷APP借由权限获得了贷款人的通讯录信息,被抓住软肋的受害者便如同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这些事情令人惶恐,但对涉世未深的我们来说,倒也还算遥远。
倘若把这样的故事换一个版本,是否就会熟悉许多
父母在送你上学的路上不经意地提起,昨天有个补习机构曾打来电话,对你的姓名、学校、班级甚至成绩了若指掌;
你在QQ上注册的小号,因为“可能认识的人”功能被同学找到;
某软件贴心地列出通讯录上的一堆名字,提醒您不妨把xxx等人加为好友……
走在街上,与数以万计的人擦肩而过,这些脸是陌生的,陌生意味着安全:你记不得他们长什么样,他们也记不得你的,你的踪迹在他们的记忆里从未存档,于是你享有了无人知晓带来的自由,可以随意前往想去的远方。哪怕路上有“游泳健身了解一下”“xx英语了解一下”的声音,那也不过是暂时的打扰。
然而在互联网编织的世界里,你并不能如此轻松。你浏览过哪些网页,一天走过多少步,在哪个账号上向谁发过怎样的消息,在哪个网站填写过家庭住址……这些痕迹沉浮于信息的汪洋大海,可以被丢弃,却无法被销毁。其中一些最终被世界彻底遗忘,另一些则落入了某个你从未听说的公司手中,直至某一天,一条短信,一通电话或是别的什么东西突然将你惊醒:在信息时代,你从来不是一个可以隐身的人。
笔者面对隐私有着无穷无尽的焦虑——在扔作业本和试卷时喜欢把上面的名字抠掉,有时不小心多复印了一份身份证、户口本复印件,总也不敢扔,待到有一天不得不丢,再涂满墨水,撕成碎片,分几次扔进垃圾桶。笔者看到电视剧里收到密信阅罢即焚的情节,深以为然,可在生活中又畏惧消防隐患,只得把快递单用漆黑的记号笔划了又划,撕了又撕。
也许是过于忧心的缘故,笔者心中的假想敌逐渐成了一个神通广大又极尽无聊的,热衷于翻捡千家万户的垃圾桶,把各种揉成团碎成条的纸片一一展开、一一拼好的神秘人。
而这样的神秘人是真实存在的,手段远比笔者想象的高明,组织也远比笔者想象的严密——那不是一个人,而是无数个组织,或是采用黑客技术,或是大批量收购信息,抑或仅仅是和颜悦色地请求用户提供一个小小的权限,便把海量的个人信息尽收眼底。这样的收集工作绝不是无聊,而是一本万利。
如何躲过这隐私的捕捞者如何拦下这神秘人笔者的想象难以给出答案,3·15的晚会也仅仅是给出了解决方案的第一步。
或许恢恢法网,终有一天能将这信息海洋的盗猎者捕捞干净。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文章
-
关于自考——每个人都会有的疑惑
2020-06-07  阅读:723 -
走自己的路:高管离职原因探讨
2019-07-11  阅读:1713 -
张莎说:世界研学~亚洲国家之涉外礼仪(一)
2019-05-17  阅读:1056 -
自考为了控制通过率,故意压分?
2020-03-05  阅读:720
自考网版权所有 2023 粤ICP备16065536号